柔筋正骨,巧治頸椎病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會遇到腰酸背疼、肩膀僵、脖子硬的情況,卻常常不以為意,殊不知這些關節和肌肉發出的訊號,是你的脊柱拉響了警報。
文◎本刊記者 Iris
頸椎牽一發動全身
正常人的脊柱分頸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5 個部份,我們的身體之所以能夠前後左右地彎曲、旋轉,自由活動,保持平衡,體內的內臟和脊髓不受外力傷害,都是由於脊柱和其周圍的肌肉、韌帶、關節囊共同作用的結果。
有著豐富正骨經驗的鄧耀華老師介紹,頸椎是脊柱椎骨中體積最小,但靈活性最大、活動頻率最高的節段,可做前屈、後伸、左右側屈、左右旋轉等活動,所以發生損傷的機會較多,人的頸椎能引發130 多種相關疾病。
如今,上班族成了頸椎病的重災區,這是由於工作壓力大、長期姿勢不正確、缺乏間歇性運動造成的頸椎早衰症,容易引發頭痛、失眠、頸僵、手指僵麻等身體問題,影響生活,降低工作效率,甚至會促使頸椎退化性病變提前發生并惡化。另外,夏季長期吹空調使頸椎受涼,也會加快頸椎病的形成。
頸部雖只有7 節頸骨,但它們是頭顱與軀幹的交通要道,是食道、氣管和進出頭部的動脈、靜脈、椎動脈,以及腦與全身通訊聯絡的必經之路。頸椎病是發生在脊椎頸段的慢性退行性疾病,臨床上頸椎病還會表現為其他病症,如眩暈、眼痛、視力障礙等都與頸椎疾患相關。
如果經常出現以下症狀,就證明你的頸椎可能出現了問題:
-
肩頸部經常僵硬不適,頭部常有隱隱作痛、脹痛的感覺。
-
脖子轉動時感到疼痛、動作受限,會引發或加重偏頭痛或眩暈。
-
脖子疼痛的同時,伴有胳膊(包括手部)放射樣的竄痛或麻木,反復發作,頭頸部後伸或偏向患側對側活動時,症狀加重。
-
低頭時,突然引發全身麻木或有「過電」樣感覺。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會遇到腰酸背疼、肩膀僵、脖子硬的情況,卻常常不以為意,殊不知這些關節和肌肉發出的訊號,是你的脊柱拉響了警報。
鄧耀華為南粵名中醫叢茂滋正骨
運氣扶正調理頸椎
中醫學認為頸椎病多因年老體衰、肝腎不足、筋骨失養;或久坐耗氣、勞損筋肉;或感受外邪、客於經脈;或扭挫損傷、氣血瘀滯,經脈痹阻不通所引起。
鄧耀華稱,正骨手法對於頸椎病來說有很好的調理效果。「筋柔骨正百病消」,通過正骨手法來進行調理,在身體的特定部位或穴位,沿經絡循行的路線,氣血運行的方向,施以不同的手法,能快速的疏通頸部的經絡,同時還能對頸部的肌肉軟組織達到一個松解的過程,對於像頸椎病這類疼痛類的病症效果尤為顯著。「在正骨調理頸椎的過程中,治療方法以點壓穴位為主,依然要堅持『骨正經通氣血暢』的要點。正骨時,通過運氣扶正,利用內功生力行氣,刺激重要穴位,使頭頸部產生酸、脹、麻等感覺,可溫通氣血,打通阻滯,改善局部血液供給,達到疏通經絡的效果,緩解肌肉痙攣,解痙止痛。」
風池穴
鄧耀華介紹,風池穴是緩解頸椎僵硬疼痛的要穴之一。「風池穴為足少陽膽經上的穴位,而足少陽膽經循行路線從頭到足,是身體上循行路線最長的經脈之一,因而所治療的疾病範圍非常廣泛。」
風池穴位於頸后兩側枕骨下方,髮際兩邊大筋外側的凹陷處,按下時有酸痛感,能放鬆頸椎兩邊肌肉。鄧耀華稱,經常按揉風池穴,能讓人頭腦清醒,耳聰目明,思維敏捷,可疏通頸項經脈,治療和緩解頸椎病、頸項僵硬疼痛、後頭痛、落枕等均有很好效果。
天柱穴
天柱穴位於頭部背面,即項後、脊背的上方,是臟腑之氣輸注的處所。一方面,可通行氣血,疏通氣血津液運行,以滋潤濡養腦府上,達到調神通絡,熄風寧神,平肝潛陽的作用;另一方面,還善於治療如頸項強痛、肩背痛等肢體經絡病症。
鄧耀華稱,天柱穴是治療頸項強痛病症的有效穴位,為足太陽膀胱經脈氣之所發,且該經為多血少氣之經,刺激此穴可以達到活血散瘀、通絡止痛的效果,調暢頸部氣血,從而治療頸椎不適。同時,配肩上的肩井穴、頸部的風池穴和頸椎旁邊的夾脊穴,可更好的治療和緩解頸椎病、頸項痙攣僵硬。
肩井穴
按壓肩井穴,可緩解工作壓力、肩頸僵硬。中醫認為肩井是膽經穴位,三焦經、胃經和大腸經都由此經過,所以刺激肩井穴相當於同時刺激身體多條經脈,有通經絡、促進氣血循環暢通的效果。因此可緩解手臂酸麻、五十肩、落枕、肩頸酸痛、背痛。
鄧耀華稱,全身的經絡和氣血都是相通的,脖子「上承頭部,下啟軀幹」,起著橋樑的作用。在調理頸椎的時候,除了肩頸部的風池、肩井等穴位,還要
進行全身的調理,尤其是頭部和足部的穴位刺激。「頭為諸陽之會」、「足為諸陰之會」,頭是陽氣集合的場所,而足底是陰氣沉底之處。因此,在按壓完頸部的穴位后,最好再刺激頭部和足部的多處要穴,可以讓陽氣下降,陰氣上升,從而加速氣血的循環,對身心起到雙向調節的作用,如頭部的百會和足部的太沖、足底心的湧泉穴等,對於調理頸椎病都有很好的效果。
本文發表於《紫荊養生》2018年夏季號
紫荊邀你一試
全港首個免費網上補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