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vel 10年功:重新定義超級英雄
10年前,《鐵甲奇俠》上映,開啟了Marvel電影宇宙(以下簡稱「MCU」)。10年後,MCU第19部電影《復仇者聯盟3》在全球各地上映,毫無懸念地打破一個又一個票房紀錄。
「時勢造英雄」
屬於Marvel的超級英雄時代
邁入21世紀,隨著電影特效技術日臻成熟,Marvel的超級英雄也越來越頻繁活躍在大銀幕上。
2002年,《蜘蛛俠》上映。除了出神入化的特效外,還讓人們看到草根成長為超級英雄的過程,成為後來Marvel電影的常用套路。
可惜隨著漫畫銷量下滑,幾度瀕臨破產的Marvel早已經將大批超級英雄的電影版權變賣,眼看別的電影公司用自家的超級英雄賺得盆滿缽滿,Marvel孤注一擲,以復仇者聯盟、美國隊長、奇異博士等超級英雄角色作為抵押,向美林銀行貸款5,25億美元拍攝超級英雄系列電影。
隨著MCU大獲成功,越來越多的超級英雄電影開始模仿Marvel,要麼效仿Marvel構建電影宇宙,要麼電影中增加更多搞笑元素,但都幾乎都以失敗告終,《正義聯盟》就是一次東施效顰的例子,因此票房慘敗,華納兄弟正在重組漫改電影部門;環球影業構建「黑暗宇宙」的首部作品《木乃伊》也血本無歸;福克斯的《死侍》算是罕見的亮點,但隨著被迪士尼收購,《死侍》將來或會逐漸融入到MCU中。
為甚麼觀眾願意為Marvel超級英雄買單?
Marvel的超級英雄電影從來都是毀譽參半,無論是在IMDB還是爛番茄網,MCU的評分都不會太高。可觀眾卻願意一次次走進電影院為之買單,Marvel的超級英雄到底有甚麼魅力?
從《鐵甲奇俠》開始,Marvel塑造的超級英雄往往擁有各種缺陷,如鐵甲奇俠是個酗酒自大的花花公子,變形俠醫無法控制自己情緒,銀河守護隊是一幫古惑仔,蟻俠是慣竊,就連最接近完美的美國隊長一開始也只是個報國無門的瘦弱少年。但也正是這些缺陷讓超級英雄們擁有了獨特的人格魅力,讓他們更像一個「人」,也給了廣大影迷代入自己的想象空間。
Marvel有意塑造擁有「反英雄」特質的角色,來解構傳統的超級英雄。所謂「反英雄」指的就是那些性格有缺陷,存在道德瑕疵,三觀與主流價值觀相悖,但同時具備英雄氣質,甚至在做著與傳統英雄人物相同事情的角色。這讓銀河守護隊、奇異博士、蟻俠等漫畫中銷量低迷的2、3線英雄得以登陸大銀幕,並且獲得超高人氣。
美國瓦薩學院(Vassar College)的行為經濟學家BenHo還分析道,Marvel電影一路大賣的原因在於當年看Marvel漫畫長大的孩子如今正值消費能力最強的年紀。同時千禧世代也是從小看的Marvel超級英雄長大的。這樣的循環會隨著MCU的發展不斷重覆,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年少回憶。
(來源:iFanr 愛范兒網)
編輯:尹志平
知識邀你一試
全港首個免費網上補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