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澳漁村:繁華都市的“世外桃源”
香港,一座無與倫比的國際化繁華都市,被稱為東方之珠。它璀璨美麗、包羅萬象,摩天大廈鱗次櫛比,商品琳瑯滿目,街區人流如潮。然而,香港大嶼山以西、沙螺灣以南,有一清淨脫俗的“世外桃源”——大澳漁村,在這塊生活舒適、環境宜人的純淨之地,有著和高樓林立、多元動感的香港不一樣的一面,至今仍保持著舊時的寧靜。
文|香港莫潔瑩韓泓
大澳村風貌
大澳漁村偏居一隅,三面環山,有著長達百里蔚藍的海岸線,連接著海水的河涌以Y字形從村中經過,形成天然的港灣。漁村風光旖旎,島嶼棋布,碧海揚波,民風淳樸,傳統文化蘊藏深厚。“北有大漠孤煙亙古直,南有大澳漁火千年明。”據現有文獻記載,客家人是這裡的第一批居民,也是現在的居民,可謂是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裡,捕魚耕種維生,簡單而愜意。
龐大的大嶼山屏蔽了香港鬧市的繁華,隔開了炫目的夜幕霓虹,阻撓了“現代文明”的侵蝕,只能望見澎湃的伶仃洋和碧洗的藍天,和北邊珠江水滾滾融入大海。連綿的山脈在這裡休憩,茂密的叢林在這裡呼吸,高飛的鳥兒在這裡啼唱,密麻的棚屋在這裡矗立,是少有的原生態養心聖地。
雖是漁村,大澳的棚屋卻是城裡罕見的,因為棚屋都是懸於水上,被譽為“香港威尼斯”。建築是一種特別的物品,具有切實用途,像一面鏡子,映照著當地的社會文化,又像一塊橡皮泥,被當地文化所塑造。正如傣族搭高腳樓,羌族造碉樓,這獨具特色的棚屋,必然和當地居民的生活習俗緊密相連。
現在的大澳,有從事耕種捕魚的客家人、居於棚屋和漁船上的蜑民、前舖後居做生意的廣府人以及從事鹽業的鶴佬人,四大族群共同生活在這個小小的港灣中。其中蜑民早年社會地位較低,因遭到歧視排擠才不得已逐浪而居。幾百年來他們適應了海洋,海洋成為了可靠的家,飄搖不定的海浪是他們的定心神針。早期蜑民並不住棚屋,而是住在用木柱固定於岸邊沙灘上的小木船裡。後來才改為搭建木屋,選址在最高潮汐線之上,用木柱或石柱高高撐起,搭出一層棚屋,屋頂就用竹條編成骨架,覆上樹皮,形似船篷,水流在屋底自由來去,這就是最初的棚屋。19世紀中葉後,開始有兩層棚屋,屋頂也改用鍍鋅鍚以延長使用壽命。2000年一場大火摧毀了大澳沙仔面90多間棚屋,隨後棚屋開始加入大量鐵皮和水泥柱。棚屋與時俱進地發生著改變,但它最初的功能卻始終如一。
棚屋多沿河涌建設,棟與棟之間連著木棧道,不必上岸便可彼此連通。朝向河涌的方向房屋均設有平台,可曬衣補網,可聊天打牌,可養花納涼。每家平台都有一條木梯伸往水中,下梯上船便可駛往目的地,如同陸上的移動車庫,還多了一份慢節奏的愜意。
如果說棚屋因為當地的生活需求至今能保持鮮活,那麼大澳的另一歷史文物——大澳警署,則是因為香港特區政府的“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而重煥生機。
大澳警署文物酒店
大澳警署於1902年建成,見證了大澳百年的興衰,也維護了大澳百年的治安。警署居高臨下,坐落在大澳西南郊海岬高地上,一面環顧西側及南側的中國海,一面兼顧東面大澳海灣和漁村。警署為兩層磚混小樓,背面不設走廊,正面設六開間羅馬式拱券柱廊。屋頂為典型的四坡頂,採用雙層屋瓦結構防雨隔熱。室內空間按照不同種族作了等級區分,將歐籍、印度籍、華籍警員區別開來,反映著當時英國政府管治的等級觀念。
香港擁有不同時期的各式警署建築,大澳警署是英屬皇家工兵團按英國軍用《建築模式手冊》的標準建造,從側面反映了香港警署建築如何從《模式手冊》的典型設計衍生出各式香港本土特色的建築形式的演變過程,這種演變同時也是香港城市發展的縮影。
警署於2002年才正式關閉。為保存其歷史文化價值,特區政府在2007~2008年度的《施政報告》中推出“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以企業運營、政府補貼、公眾監督的形式,將大澳警署交給香港歷史文化保育公司進行改造經營,成為如今的文物酒店。酒店優先聘用大澳居民,收益也回饋大澳社區,形成政府、企業、社區共同參與的良性循環。如今的警署煥然一新,外表刷上了可還原飾面漆,室內裝修進行最大程度的修復,室外配套構築物及設施也得到保留和養護,另外還增設了浪漫的玻璃屋頂餐廳,成為名副其實的文物酒店。
大澳能遠離塵世的喧華,其地理環境功不可沒。珠江的淡水與南海的鹹水交匯,茂密的山林與綿長的海岸線交融,造就了這裡豐富而多樣的生態景觀。山林裡棲居著鷺鳥群,河口沼澤生長著大片的蘆葦,海岸濕地保留了茂盛的瀕危植物紅樹林,近海也活躍著中國特有的瀕危動物白海豚。
紅樹林是一種特有的海岸帶植物群落,生長於陸地與海洋交界帶的灘塗淺灘,是名副其實的消浪先鋒、海岸衛士。2004年印度洋海嘯中,海嘯襲向周邊12個國家和地區,死亡23萬人,而距離海岸僅幾十米遠瑟納爾索普漁村的172戶家庭卻幸運地躲過了海嘯的襲擊,原因是海岸邊上茂密的紅樹林。可見,紅樹林消浪帶是構築海岸防護林體系的首選防線。種植紅樹林不但能防洪固堤,保護沿海村莊、農田安全,而且能夠美化生態環境,促進生態旅遊業的發展,維護生態平衡。可惜由於人類圍海造地、砍伐過度等原因,破壞了紅樹林的生長環境,導致如今瀕危的處境。大澳的紅樹林生長於近岸的河涌一帶,這約60多公頃的紅樹林濕地,不僅是天然的防波堤,亦是天然養育場,許多鳥魚蝦蟹會在此覓食、棲居,熱鬧非凡,每當夕陽西下,可在虎山看見百鳥歸巢的壯觀景象。沿海除了紅樹林,還有成片的蘆葦。蘆葦林和紅樹林一樣,可棲息水鳥、固定土壤。蘆葦迎風飄蕩,水鳥不時飛起,也是一道難得一見的風景。
大澳濕地紅樹林
中華白海豚體呈粉紅色,胸鰭圓渾,尾鰭有力,眼睛烏黑明亮,喜歡跟著漁船成群圍繞伴游。它們常住河口一帶的生境,主要棲息地為紅樹林水道、海灣、熱帶河流三角洲或沿岸的鹹水中,因此在大澳的近海十分活躍。幸運的人能夠碰到海豚躍出水中,或探頭出海面,那場景令人終生難忘。
中華白海豚
大澳生態環境優美,無論是夏日的海景還是秋日的流星雨,冬季的日出還是春季的白海豚,遊客們總能在這找到獨有的樂趣。對鋼筋水泥的城市來說,這裡更像是一個生態公園,是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的活教材。
漁村生活簡樸,卻令人流連忘返,必歸功於這桃源般的美景和生活方式,但當地美食也是重要原因。除了常見的海鮮,大澳還特產一種美味——蝦醬,因其原料和製作手法都是大澳獨有,做菜時輔佐能自成風味,是當地人的家鄉味道,也是外地人讚嘆的美食。
大澳蝦醬
蝦醬的靈魂——銀蝦,白天通常躲在海底,以防天敵襲擊,到夜深人靜時方才出動覓食,因而蝦身更見潔淨,口味清甜。漁民將銀蝦捕撈上來後會立刻將其清洗加工,篩除淤泥雜物,用古法石磨將其磨成碎粒,放入缸內,再以海鹽鋪在蝦粒上,同時加入花椒、桂皮、茴香等香料,用木棍將它們混合拌勻。一般每50kg蝦粒需加入6.5kg鹽,之後要壓緊抹平,以促進分解。有時為了加速發酵,還要加入一種當地出產的“咸蝦葉”,邊醃製邊發酵。之後要再次將蝦粒細磨成細滑膏狀,並在烈日下曝曬多時,當發酵完成呈現出微紅色時,鹹香味濃的蝦醬便製成了。大澳特產銀蝦,加上大澳海鹽,才能做成地地道道的大澳蝦醬。對大澳人來說,這必是不可磨滅的童年回憶。
繁華深處藏仙境,喧囂盡頭不孤獨。大澳高峰時期曾住有三萬多人,如今只剩三千人左右。漁村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起起伏伏,見證了香港的從無到有。如今,這個繁華都市之外的“世外桃源”,又成了人們嚮往的難得之地。其間少不了港府積極推動生態及文物保護、刻意控制遊客總量、活化歷史建築等做出的努力。
月兒彎彎入海港,夜色茫茫燈火閃亮(大澳漁村的夜晚)
現在,棚屋更加堅固,居民生活其間自得其樂。人們仍然供奉神靈,在每年的端午日神誕日虔誠地感謝神的庇護。漁民還常會出海,捕來肥美的海味自享,也令遠道而來的人們爭相嚐鮮。海中的白海豚自在地生活,與人類和諧相處。
喧囂盡頭,把日子過成詩。
這裡是大澳漁村,走過舊時代的繁榮,歸於現世的寧靜。
責編:李幸、莫潔瑩
實習編輯:趙珊、胡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