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你吃對了嗎?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以及保健意識的提升,不少人都希望通過服用保健品來改善身體狀態。隨着人口老化,市民愈來愈重視健康,保健產品的市場更會不斷擴大。港大有研究反映服用保健品的港人數字上升,2008至2014年間增加37%,每人平均每月消費更從409元升至744元,增幅逾8成,可見保健品已經慢慢滲透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保健品服用應注意些什麼?保健品能替代藥品嗎嗎?本期我刊專訪香港中藥學會創會會長徐錦全,為我們一一解答。

◎本刊記者 王一鳴

採訪專家徐錦全

保健食品,你吃對了嗎?

保健食品,你吃對了嗎?

保健食品,你吃對了嗎?

保健品如何選購?

雖然香港沒有保健食品條例,我們可參考《中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保健食品》中對於保健食品的定義,保健食品是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適宜予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並且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產品。

然而很多人對保健品缺乏認知,不懂分辨產品真偽,也不清楚產品的品質及成效。面對市場上琳瑯滿目的保健品,消費者應該如何選擇呢?徐錦全稱,“安全”一定是挑選保健品的第一條件。即便某些保健品請到明星代言,功效也不錯,但如果其安全性無法確定,甚至有農藥殘留、重金屬及微生物污染,對於健康會有很大危害。經專業檢驗機構檢測認證的產品,更有安全保障。

效果和品質也是選購保健品的重要因素。徐錦全舉例指,市面上有很多魚油產品,但經過評估發現,很多品牌的產品其魚油DHA及EPA實際含量遠遠低於標示含量。因此在選購保健品時,消費者應擦亮眼睛,選擇多重品質保證的產品。

“價格是第三個因素。”他稱,價格貴的產品不一定就好,不要以產品的價格來衡量保健品的好壞,而是要考慮有效成分的濃度與含量。

保健食品,你吃對了嗎?

保健食品,你吃對了嗎?

當心“撞藥”

越來越多人開始食用保健食品,但消費者如果一知半解追求健康很容易適得其反。有些保健產品會與藥物有相互反應,即俗稱的“撞藥”。徐錦全指出,本身患有長期病而需要服藥的,要特別小心,因為部分保健產品的功效,可能會干擾藥物的效用,影響病情的控制。例如,在服用抗凝血藥物的人群要小心使用鱼油产品,因為魚油同樣有抗凝血的功效,會增加病人出血的風險。再如,鼻炎、湿疹等过敏性疾病不要与蛋白粉同用等。

服用保健品前應諮詢醫生的意見,如向藥劑師了解產品的功效、是否與所吃的藥物相撞等,並謹記按指示使用產品,不能過量,要注意量效關係。“就算是健康的東西,一旦過量都會有害”。此外,對於長期病患者及長期服藥的人來說,服用保健品與西藥服食時間相隔2小時較為適宜。

中成藥保健品要進行長期毒性試驗,只有通過毒性試驗才可上市,因此在規定劑量下,可以長期服用。

保健食品,你吃對了嗎?

缺乏監管的保健食品

徐錦全稱,不像內地有一套完善的條例規管保健食品,目前香港對於保健食品並沒有完整明確的監管機構及條例。香港只有食物和藥物兩種分類,因此一部分的保健食品受藥物條例監管,其他的則當作食物來規管,妨礙市民了解保健食品所發揮的功用。本港現行條例如《藥劑業及毒藥條例》、《食物及藥物(成分組合及標籤)規例》等,均無法有效監管保健食品。他表示,香港亟需出台一套專門規管保健品的條例,規範保健品行業,消費者才能更有保障。

保健食品,你吃對了嗎?

保健食品,你吃對了嗎?

保健品不能代替藥物

徐錦全指出,飲食均衡對於保持健康十分重要,但在快餐文化肆意的今天,加工食品開始充斥人們的胃,各種化學物質及防腐劑奪去了食物的天然本質,且食物中的很多營養人體不能完全吸收。還有很多營養素(如:不飽和脂酸)是人體自身無法合成的,必須依賴外來攝取。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內的一些營養素(如鈣質)會不斷流失,需要補充。

部分年輕人跟隨潮流服用保健品,不斷轉換服用的產品。徐錦全說,每人的體質及症狀各有不同,即使一個人吃了某產品很有功效,亦不代表效果會出現在另一個人身上。人們應根據自己健康狀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自己的保健品。根據產品的特性,一般情況下保健品需要服用3個月以上才能看到明顯的效果,不斷嘗試新的保健品只會造成浪費。

徐錦全提醒,保健食品對健康只有輔助、調節作用,不能代替藥物治療疾病。均衡飲食、恒常運動、奉行健康生活方式必不可少。保健品只適宜特定人群調節機體功能時食用,以補充食品的不足,維持健康、平衡的身體狀態。老年人、體弱多病或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兒童及青少年、孕婦要謹慎選擇,切忌盲目服用。保健食品,你吃對了嗎?

保健食品,你吃對了嗎?

徐錦全

香港中藥學會會長、香港藥行商會副會長

本文發表於《紫荊養生》2018年夏季號


編輯:趙珊

紫荊邀你參與

第五屆「紫荊盃」兩岸暨港澳青少年書畫大賽

點擊「閱讀原文」,即刻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