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祭伏羲大典:海內外華人尋根祭祖的盛會
6月22日,農曆五月初九,在天水伏羲廟的一陣陣擊鼓鳴鐘中,2018(戊戌)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暨第29屆中國天水伏羲文化旅遊節正式開始。公祭伏羲大典由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和甘肅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
文|本刊記者 鄒宏
6月22日,2018(戊戌)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甘肅省天水市伏羲廟舉行
弘揚伏羲文化傳承中華文明
6月22日上午,2018(戊戌)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天水隆重舉行,數千里之外的台北市同時舉行祭祀典禮,這是海峽兩岸連續第5年同時異地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
9時50分,全國政協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蘇輝宣布公祭大典正式開始。祭樂奏起,全場肅立,擊響的34通鼓聲象征著全國31個省區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及台灣地區共祭中華人文始祖的崇敬之情,9響鐘鳴代表海內外中華兒女對人文始祖的無限敬仰。
甘肅省委副書記、省長唐仁健恭讀祭文,頌揚人文始祖伏羲“奠基華夏,肇啟炎黃”的大德偉業,讚美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各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祝願民富國強、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在雄渾莊嚴的音樂聲中,身著盛裝的舞蹈演員陸續登上伏羲廣場,進行宏大的樂舞告祭。樂舞告祭後,參加大典的嘉賓陸續緩步走進伏羲廟,敬獻花籃、瞻仰伏羲聖像。
甘肅省政協主席歐陽堅主持公祭大典。台灣原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馮巍、香港中聯辦副主任黃蘭發以及各主辦單位、國家有關部委代表,各民主黨派代表,兄弟省區市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地區代表,兩院院士、華人華僑代表等參加公祭大典。
伏羲是中華第一帝,居三皇之首,作為伏羲氏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發祥地的甘肅天水,自秦始,歷代奉祀。1988年甘肅天水恢復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至今整整三十年。每年一屆的公祭伏羲大典暨伏羲文化旅遊節已成為海內外華人尋根祭祖的盛會,成為甘肅省獨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先後被授予“全國最具發展潛力十大節慶”活動之一以及“中國十大民俗類節慶•最具文化傳承獎”“最具魅力節慶城市”“最具國際影響力節慶”等獎項,影響力不斷擴大。
絲路黃金段隴上小江南
甘肅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交匯地帶,從平面看酷似一柄精致的“玉如意”。歷史跨越八千餘年,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被譽為“河嶽根源、羲軒桑梓”。古絲綢之路橫貫甘肅全省,具有承東啟西、南拓北展的區位優勢,是內地通往新疆、西藏、青海、寧夏、內蒙等省區和中亞西亞重要的能源、物流通道。
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山
自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以來,甘肅充分發揮綜合經濟文化優勢和向西開放縱深保障支撐作用,圍繞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的構想,構建以蘭州新區為重點的經濟平台、以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和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為重點的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以中國蘭州投資貿易洽談會為重點的經貿合作平台,建設面向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中蒙俄經濟走廊、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為重點的經貿產業合作和人文交流窗口,將蘭白、平慶、天水、定西、金武、張掖、酒嘉、敦煌作為節點城市,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經貿產業合作、人文交流、生態建設、金融創新支持五項重大工程建設。
作為伏羲大典承辦地的甘肅省天水市,地處秦嶺西段、渭水中遊,是關中–天水經濟區次核心城市、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這裡是“三皇之首”伏羲氏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祥地,以泥塑藝術著稱的麥積山景區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也是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被譽為“東方雕塑館”,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與甘穀大像山和武山水簾洞、拉梢寺等共同組成了古絲綢之路東段“石窟藝術走廊”。
此外,甘肅天水交通便捷,工業基礎好、農業發達,生態環境好,素有“隴上江南”之美譽。在國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等歷史機遇面前,天水市全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區域性現代化大城市。
責編:李幸、莫潔瑩
實習編輯:趙珊、胡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