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文:香港醫護人員的專業精神令人感動
2003年,沙士在香港爆發,299人因此不幸離世。在抗擊沙士的106天裡,香港的醫護人員秉持專業精神,即使是面對生命危險,仍然堅守崗位。中央政府也在中西醫結合治療沙士等方面給予了香港大力支持。當年在前線“領軍抗疫”的醫管局署任行政總裁高永文在向本刊記者回憶起當年抗擊沙士的過程時,幾度哽咽,眼泛淚光。
文|本刊記者 莊蕾
高永文
齊心抗疫戰勝沙士
記者:2003年沙士於香港大規模爆發時,您在醫管局擔當重任。當時為了對抗沙士,醫管局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高永文:醫管局負責管理香港的公立醫院及門診,在抗擊沙士的過程中,醫管局與衛生署在協調公立醫療系統協同作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2年冬天廣州爆發沙士之後,香港就已經開始採取了一些預防措施,我們要求所有的醫院和診所每天上報有關非典的病例,希望從數據中分析非典的發病趨勢(“非典”泛指所有由某種未知的病原體引起的肺炎——編者注)。但因為那時候未能確認沙士的病源,也沒有診斷方法,所以不知道哪個病例是平常的非典,哪個是廣州爆發的非典。
2003年3月10日,我們收到威爾斯親王醫院的報告,報告稱在幾天之內有很多醫護人員同時請病假。當天晚上我到威爾斯親王醫院了解情況,得知有很多醫護人員、醫學生、教授都病倒了,由此沙士在香港爆發了。由於當時未能完全確認沙士的病源和傳播途徑,也沒有具有針對性的抗病毒藥物,使得臨床上的診斷、治療以及疫情的預防都存在很大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難在早期控制疫情。
醫管局當時的注意力集中在臨床的治療和對醫院內感染的控制。我們每天都要就醫院的防感染措施、治療方案等問題的新進展進行公布和解釋。因為這是一個新的傳染病,每天都有一些新的問題出現,怎樣診斷治療,怎樣防止感染是社會上非常關注的。在防止感染方面最為人關注的就是防護的措施,比如口罩、面罩、防護衣等等,當時僅僅在一線工作的醫護人員就有三萬多名,我們發動了所有防護物品的供應商,但還是供應不足。
記者:當時中央政府為香港抗擊沙士提供了哪些支援?
高永文:當時中央政府為香港提供了防護衣物、口罩、藥物等大量物資。內地各省市的衛生部門也與香港在聯防聯控方面進行了合作,在邊境採取了一些防疫措施,對疫情進行及時通報。從那以後,粵港澳地區建立了一個聯防聯控的系統,定期召開專家會議,交流專業方面的最新進展,不斷更新防控措施。
在中西醫結合治療沙士方面,中央政府給予了香港大力支持。2003年4月中旬,我到廣州訪問,了解廣州是如何控制疫情的。後來我們邀請了廣東省中醫院的林琳和楊智敏醫生來香港,在香港多家醫院的沙士病房直接參與工作,與香港的臨床專家一起進行中西醫結合的治療。雖然當時不能直接證明採用中西醫結合對治療沙士有效,但是至少證明了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能夠顯著降低沙士病人所需的激素用量。有些病情嚴重的病人需要用激素來控制病情,而使用高劑量的激素會導致骨壞死等副作用,通過中西醫結合的治療,能夠在控制病人病情的同時,減低激素的用量,這是一個顯著的進步。
同年年底,我到廣東省中醫院與呂玉波院長簽署了一個合作協議,從那時候開始,廣東省中醫院定期派院內的中醫專家來香港,在醫管局和香港的大學裡從事臨床科研教學的工作。內地與香港在中西醫方面的合作一直延續到現在,為香港的中醫發展給予了很大的支持。
沙士疫情在2003年得到控制,一群小學生為終於可以脫去防疫口罩而歡呼。自此,特區政府採取了多項措施,加強香港日後處理公共衛生危機的能力(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8名醫護人員英勇殉職
記者:在整個香港社會同心協力對抗沙士的過程中,有哪些讓您難忘的人和事?
高永文:最令我感動的是香港的醫護人員展現出的專業精神。香港當時是全球沙士爆發比較嚴重的地方,面對一個新的致命的傳染病,醫護人員有別於照顧普通的病人,每天面對的都是新情況,醫護人員面對的挑戰不僅僅是能否治好病人,而是在這個過程中自己的生命安全可能會受到威脅,家人的生命安全也可能受到威脅。那時候許多醫護人員怕傳染家人不敢回家,包括我自己,在外面住了幾個星期。
那時候我每天都會去不同的醫院,支持鼓勵醫護人員和病人,了解他們的情況。在沙士病房工作的醫護人員真的特別辛苦,呼吸科、傳染病科的醫護人員是永遠工作在第一線的,最危險的工作也都是他們做。比如他們要給病情嚴重的病人插喉,在病人鼻腔內取樣,很容易受到感染。沙士病房內需要加強空氣的流通,常規的空調達不到換氣要求,我們就在病房內增加了抽氣設備,但這樣也會把空調的冷氣抽走,病房內的溫度比較高,醫護人員穿的是很厚的防護衣,滿身大汗的在病床內工作4至8小時,非常辛苦。在這種情況下,醫護人員仍然堅守崗位,這種專業精神很讓人感動。
當時沙士病房需要大量的臨床醫護人員,有很多其他科的醫生、護士自願去沙士病房工作。不幸的是,最終有六名公立醫院的醫護人員和兩名私家醫生因為救治沙士病人受到感染殉職了。屯門醫院的劉永佳護士是其中的一位,在他的追思會上,他的太太壓抑住自己的悲傷,站出來鼓勵其他的醫護人員,非常讓人感動。
我希望新一代的醫護人員能夠承傳前輩的專業精神,在任何時候都要堅守崗位,即使是面對生命危險的時候,也要把病人和社會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時任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於2003年10月30日在醫管局大樓,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向來自二十間醫院約二百名前線醫護人員代表頒發紀念獎座,表揚他們在沙士爆發期間,盡心盡力救治沙士病人時所表現出的專業精神及無私奉獻,並特別向在疫症中獻出寶貴生命的醫護人員致以衷心敬意。圖為楊永強在頒發紀念獎座的儀式後與醫護人員代表合照(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防護意識大大提高
記者:在經歷了沙士之後,香港社會在疾病的防護方面有哪些改變?
高永文:改變太大了。在沙士爆發之前,世界上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爆發過這麼嚴重的傳染病了,整個醫學界彌漫著非常樂觀的氛圍,醫學界那時候最關注的是對人體基因密碼的破解,認為以後沒有病是治不了的,所有的病都可以通過改變基因來預防。沙士的爆發猶如當頭棒喝,讓我們重新認識到傳染病在香港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沙士爆發的時候,醫院里面的隔離設施是不足的,這種情況不僅在香港存在,在其他地方也是。沙士之後,香港的防護意識大大提高,設立了香港衛生防護中心,每家醫院都加設了隔離傳染病的設施,瑪嘉烈醫院還新建了一座傳染病大樓,大力培訓傳染病控制的專家和醫護人員,整個傳染病預警應變系統都得到了提升,這其中包括儲存足夠的消耗品和藥品。現在有一些感染預防措施都是在抗擊沙士那段時間醞釀出來的,比如在公共區域配置免費的殺菌搓手液就是在那時候提出來的。
在公共衛生方面,我們採取了預防比治病走先幾步的防護措施,這種做法在沙士爆發之前是具有爭議性的,在抗擊沙士的過程中我們領悟到不能只採取當時具有科學依據支持的防護措施,而是要走前幾步。比如醫院及早的啟動防護措施,讓病人戴口罩,控制對病人的探訪,對一些疑似病例及早採取某種程度的隔離措施等。這些措施也許看起來有點小題大做,但如果要有效的控制傳染病,降低對整個社會的威脅,就需要及早的採取一些防護措施才可以。
責編:李幸、莫潔瑩
實習編輯:胡越、趙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