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規則修訂後 新經濟企業來港上市前景展望

香港透過上市規則修訂,預計將吸引包括硬件、生物醫藥、互聯網生活服務等內地新經濟企業上市,亦可借“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吸引東南亞獨角獸企業上市。香港市場有望突破首次集資金額年度歷史高位,並發展成為全球新經濟企業上市的主要目的地。

香港 蘇傑

上市規則修訂後 新經濟企業來港上市前景展望香港中環交易廣場(圖:新華社)

4月30日香港新上市規則正式生效後,已有不少經濟企業申請來港上市。作為香港自1993年推出H股制度以來最大的制度改革,香港吸引新經濟上市的前景值得期待。

上市規則修訂的主要內容

吸引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在產品受主管當局規管、已通過概念開發流程及至少一名資深投資者作出相當數額投資的前提之下,香港市場將允許市值不低於15億港元的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除對業績紀錄、營運資金作出特別規定、增設基石投資者限制和管理風險的特別措施之外,該類股票將在股份名稱結尾標記“B”。

允許同股不同權企業上市。為在吸引不同股權架構企業上市及保障投資者利益方面取得平衡,新規則特別作出四點安排:一是只限新申請人;二是加上高市值、創新企業、業務成功及外界認可等四項資質條件;三是對於不同投票權作出限制,包括只限個人與董事,持股最多不超過50%以及禁止轉讓;四是明確一系列保障措施,包括上市後不得提高不同權股票比例、同股同權比例不低於10%、重大事項“一股一票”表決、加強披露與企業管治,並可訴諸法律效力及補救行動等。上述措施致力於化解公司控制權與所有權分離容易導致管理中獨裁發生的可能性,料可更好安撫市場投資者信心。

全新的第二上市規則。這方面修訂主要針對已在紐約交易所、納斯達克交易所及倫敦交易所主市場上市,歷經最少兩個會計年度合規紀錄良好且市值至少100億港元及10億港元收益(若市值少於400億港元)的企業,旨在吸引現已在歐美市場上市的內地龍頭新經濟企業來港第二上市。

有潛力來港上市的新經濟公司資源

根據不同口徑的統計,截至去年底全球共有230至250家獨角獸企業,總估值近萬億美元。中美在全球前十大估值的獨角獸企業中分別佔據四席和六席;中國獨角獸企業則有130至150家,估值約5,000億美元。其行業分布主要是互聯網服務、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和文化娛樂等。目前有潛力來港上市的新經濟企業主要有三大類。

一是以技術為導向的高新科技和高端製造企業。作為首家正式以同股不同權來港申請上市的新經濟企業,小米創始人雷軍持股31.1%,希望以“同股不同權”模式保持對企業發展的絕對控制權。類似的情況還有內地手機商魅族等。新興技術企業也開始選擇香港作為其上市地。比如已啟動來港上市的內地企業嘉楠耘智,此次來港上市集資約10億元,如成功,將成為香港市場第一隻區塊鏈概念股。

7月9日,小米集團已經在香港掛牌上市,成為港股市場首家“同股不同權”創新試點的上市公司。更多詳細內容,點擊下方鏈接了解。

小米上市!雷軍:我比別人多努力了一點點

二是生物科技企業。抗病毒、癌症及脂肪肝企業歌禮生物是啟用新上市制度后,首家有意申請來港上市的生物科技企業,另外上海復宏漢霖、蘇州信達生物、江蘇亞盛醫藥等內地醫藥企業亦表達來港上市意願。生物科技企業上市是本次規則修訂的重點之一,亦是香港市場致力打造創科集資中心的重中之重。除去香港希望借創科提升金融中心活力的考慮,也與國家支持香港創科發展的措施息息相關。未來在國家政策支持下,香港生物科技企業也可利用本地市場直接上市,可彌補長期以來本地科研成果產業化不足問題。

三是互聯網服務企業。內地打車軟件滴滴出行今年3月在上海交易所成功發行100億元人民幣的ABS產品;內地生活服務類企業大眾點評與美團合併成為新美大集團,目前估值近600億美元。兩家企業若來港上市平均集資額或達200億港元。內地一批中小型互聯網平台企業,如視頻直播平台眏客、遊戲直播平台鬥魚、互聯網音頻喜馬拉雅FM、互聯網招聘平台獵聘、互聯網網上信用卡管理平台51信用卡等也計劃來港上市。

除內地新經濟企業外,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香港作為融資平台吸引東南亞企業上市的角色將更為突顯。去年東盟來港上市企業22家,集資金額超過70億港元。目前東盟也有一些獨角獸企業,包括打車軟件Grab和Go JEK、互聯網旅遊平台Traveloka以及電商平台LAZADA等,也可視為可來港上市的新經濟企業潛在資源。

近年香港本地也湧現出一些創科企業。諸如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團隊創立的AI企業商湯科技、亞洲首個運用手機應用程式連接用戶和貨車司機的貨運物流平台GOGOVAN、快運企業LALAMOVE、旅遊網絡科技企業KLOOK客路等,目前多處於不同私募融資階段,雖短期內尚未明確公開上市意願,但也可作為未來香港新經濟上市的潛在資源。

新經濟公司來港上市面臨的挑戰

在上市規則修訂迎來新經濟企業上市機遇的同時,香港吸引該類企業上市亦面臨一些風險和制約,主要存在於四個方面。

一是投資者與港交所對新經濟企業定義的認知不同。從投資者的角度,希望儘快清晰明確新經濟公司定義,有助於厘清並規避風險;從港交所的角度,出於保護並鼓勵新興上市模式的考慮,傾向於對定義保留一定的模糊與彈性,給市場一個“試錯”空間,認為“定義新經濟是一門藝術,而不是科學”。因此,市場對於同股不同權企業是否屬於新經濟企業存有爭議。如有評論以小米智能手機銷售額占營業收入比重高達70.3%,而認定其本質上只是手機生產商,新經濟內涵欠豐。

二是市場不確定因素增加。一方面,美國加息、減稅、放寬管制等引發全球資金回流美國市場,勢必影響新經濟企業來港上市意願。同時,中美貿易摩擦進程中暴露的中國IT產業技術短板,引發市場對類似中興的新經濟企業信心搖擺(如小米擬集資額一直在下調)。加上今年以來全球市場經歷多輪震盪下行,市況不佳也會導致部分企業推遲或取消上市計劃。另一方面,市場環境、制度配合是否足夠也須重視。如目前在同股不同權公司“設立管治委員會,其主席須由外部獨立非執行董事擔任”的規定能否保障小股東權益有待觀察;證監會強化前置式監管與港交所在上市、流通中的角色配合如何細化,值得探討。從歷史上看,投資者對2000年互聯網科技股泡沫記憶猶新。在本地市場,當年志在吸引科技企業上市的創業板最終淪為仙股炒作場所,成交和影響力銳減也讓投資者心有餘悸。

三是技術風險。去年下半年香港迎來一波新經濟概念股上市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三馬(馬雲、馬化騰、馬明哲)”加持的眾安保險、號稱“下一個漫威”的閱文、志在打造“網絡交易大生態圈”的易鑫以及“電競界蘋果”雷蛇。從上市認購極度踴躍到上市後股價大多破發,反映除去“靚麗的故事”,如何創造扎實穩健的業績是新經濟企業普遍需要認真面對的問題。另外,高風險高收益的生物科技企業專業性強知識壁壘較高,初期或只適合比較有經驗的成熟投資者。

四是競爭壓力。從今年首季全球主要交易所IPO表現來看,儘管香港以64家在新上市數量上佔優,但244億港元的融資額遠遠落後於排名第一的紐約交易所(約833億港元),在全球僅位列第五。美國市場是香港吸引新經濟股上市的主要競爭對手,香港從其手中搶奪上市資源難度較大,但可吸引已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成熟新經濟企業到港第二上市。

綜上所述,短期來看,在上市規則修訂後,早期會有數家內地超級獨角獸來港上市,部分融資規模或超五百億港元,可有效彌補現有大型IPO匱乏局面。中期而言,隨著香港上市規則進一步完善(如投資者保護措施細化等)、市場環境改善、投資者認可度提升,相信有更多新經濟企業(內地+海外)來港上市,本港IPO年度集資金額有望突破4,500億港元的歷史高位;長遠而言,隨著數十家中國新經濟企業來港上市,香港作為全球新經濟集資中心的定位可望得以確認。而大批資金在港沉澱,亦有助於推進香港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建設。上市規則修訂後 新經濟企業來港上市前景展望

(作者係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


責編:李幸、莫潔瑩

實習編輯:胡越、趙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