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微用心傳達友愛 中國智造魅力驚艷——上合青島峰會手記
6月10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八次會議圓滿落幕,成果豐碩。而這次峰會的舉辦地海濱城市山東青島不僅風景如畫、氣候宜人,而且會務籌備細緻入微,隨處可見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元素,盡顯“世界水準、大國風範、山東風格、青島特色”,給與會者留下深刻印象。
文|本刊記者 鄒李蕾
為媒體記者準備的歡迎花束(本刊記者 鄒李蕾 攝)
2,000名志願者串成“微笑接力”
6月8日下午,記者抵達青島流亭國際機場,剛出航站樓就看見寫有“弘揚‘上海精神’共謀持續發展”“互信互利合作共贏”等字樣的宣傳板。在機場到達大廳,一塊明顯的指示牌指引記者前往媒體接待處。簽到之後,幾名志願者帶著燦爛的微笑,將一捧花束遞到記者手中,花束上夾著藍色卡片,上面用中、俄、英三種語言寫著“美麗的青島歡迎您”,讓人倍感溫暖。
花束的選擇盡顯細微用心。新聞中心媒體抵離服務團隊負責人楊雪榮說:“歡迎花束選擇千日紅和洋桔梗這兩種花,花語寓意真誠、純潔、感動和永恆不變的愛。同時也代表了青島的熱情好客,以及我們對媒體記者的誠摯歡迎、問候和祝福。”
隨後,記者踏上前往新聞中心領取證件的班車。班車有志願者引導員隨車,他們一邊熱情地幫記者提行李,一邊耐心地為大家講述行車路線,還細心地提醒每一位記者“請繫好安全帶”。
志願者們告訴記者,他們都是青島農業大學的學生,由於學校距離機場較近,便被分配到機場做志願者。車上的引導員志願者笑著對記者說:“這次報名的同學很多,要先經過班級選拔,再通過面試和培訓,才能為峰會服務。競爭非常激烈,很自豪能入選!”
記者隨後了解到,此次峰會的大學生志願者招募從1月開始,面向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青島大學、青島農業大學等10所駐青高校,從報名的兩萬人中選拔約2,000名會議志願者為參會嘉賓和媒體提供抵離、翻譯、媒體、城市運行等全方位的志願服務。他們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小浪花”,因為他們的志願者制服以靈動的海浪線條為主元素,躍動的點點白色如同浪花一般,代表著活力。這套以“炫動青島”為主題的服裝,在突出青島的海洋元素的同時,也通過顏色與層次的漸變融合,表達與會成員國團結協作的理念。
新聞中心“暗藏”“黑科技”
上合青島峰會的新聞中心也盡顯細微用心。新聞中心位於海爾全球創新模式研究中心“冰山之角”,內部的設施和服務項目是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新聞中心副總指揮侯曉東和他的團隊的用心之作。
志願者正在演示如何使用新聞中心的人臉識別儲物櫃(本刊記者 鄒李蕾 攝)
“我們做了十幾年的大型城市展會,2008年奧帆賽期間的火炬沿線布展就是我們團隊做的,無論是人才儲備還是經驗都很豐富。但這些都是單項的任務,上合組織青島峰會新聞中心是一項涵蓋內容非常綜合的大型工程,既要考慮節儉辦會、科技環保,還要考慮到網絡傳播、電視信號傳播以及重大新聞發布會的舉辦等網絡通信功能,支持三四千名境內外媒體人員同時作業,實在是任務艱巨,對青島來說也是第一次。”侯曉東說。
6月6日,新聞中心正式對媒體開放,工作區域內的每個細節都展現出組委會和籌備團隊的細心和體貼:這次上合組織成員國的8個國家所使用語言涉及中文、俄文和英文,因此工作區的電腦,也分別配置了這三種語言的系統,方便媒體工作者按需選用;為尊重各國記者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新聞中心特別設置了靜思室和男女禮拜室,連餐食都特別考慮了伊斯蘭教飲食習慣。
吉爾吉斯斯坦通訊社的記者Begunova Svetlana在接受採訪時對這次峰會讚不絕口: “這次峰會很成功,各項籌備工作也很成功。”他說,“中方為此做了大量工作,我們以前也經常出差,參與報導過很多類似的大型會議和活動,但這一次感覺特別好,各種安排非常體貼,細節上也很值得稱讚。”他還特別提到︰“明年上合峰會將在吉爾吉斯斯坦舉行,到時候歡迎大家來吉爾吉斯斯坦。”
值得一提的是,記者在新聞中心隨處可見中國高新科技發展的成果,讓中外記者感受“中國智造”魅力,享受科技帶來的便捷。
記者和工作人員持證進入工作區時,入口處的安檢設備會進行人臉識別,並自動匹配系統圖片,兩者信息統一方能進入,對於時時扛著長槍短炮進出的記者來說,既不必扛著重物在門口停留,更不用掏出證件接受檢查,真是實實在在的方便。
同樣使用“人臉識別”功能的,還有工作區旁的儲物櫃。按下“存”按鈕,儲物櫃上的智能設備會發出語音提示:“請正視顯示屏,保持一臂距離。”識別結束後,儲物櫃會自動打開。取物品時,按下“取”按鈕,正視顯示屏即可開鎖。每一次寄存的密碼都是獨一無二、不可複製的,安全可靠,連貴重物品也可以安心存放,還不用擔心弄丟密碼條。
新聞中心的三位機器人工作人員海海(左)、六六(中)和店小二(右)(本刊記者 鄒李蕾 攝)
新聞中心大廳里還有3位特殊的工作人員——它們是3個機器人,分別負責新聞中心的迎賓引路、安防巡邏和物資運送。記者了解到,這三名機器人都是青島製造。會帶路的“六六”不僅精通中、英、俄三語,對新聞中心的每個區域了如指掌,指路過程中還能變身導遊,與問路者對答如流。安防機器人“海海”採用人臉識別、熱源掃描、自主巡邏等技術,配備遠程、夜視鏡頭,根據設定好的路線進行自主巡邏、自動避讓行人,或是人機遠程協作完成相對複雜的安排執勤任務,能實現24小時360度無死角實時監控,畫面可實時傳至監控中心。這兩位“會說話”的機器人因為“性格”幽默,妙語連珠,深受大家喜愛。機器人“店小二”是運貨機器人,主要負責在新聞中心內部運送物資,比如客人想喝水,“店小二”就會去茶歇區把水運過來,送到客人手中。
同樣驚艷的,還有組委會為記者準備的媒體包:隱藏在筆記本封皮裡的充電寶、“偽裝”成筆帽的U盤和可以變身“手機支架”的筆,都讓中外媒體記者交口稱讚。
不論是新聞中心內的“黑科技”、還是媒體包裡的“小心思”,無一不體現出上合青島峰會的細微用心。這既是中國科創發展日新月異的縮影,也是傳達中國對世界敞開懷抱的使者,令“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真實可感!
責編:李幸、莫潔瑩
實習編輯:胡越、趙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