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加強深港河套國際創科中心建設的建議
近年,創新科技產業發展已成為國家加速經濟增長、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驅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指出:「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從而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為此,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上任後展示了大力發展創科的決心,透過加強與內地發展創科產業的合作,共同建設享譽國際的創科中心。
文|黃錦輝、劉炳章
結合香港落馬洲河套地區的1平方公里與深圳福田保稅區、皇崗口岸停車場區、羅湖小河套區的3平方公里,形成「1+3」的港深大河套區。圖為落馬洲河套區全景
特區政府決心發展創科產業
為了更好地落實十九大報告中將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部署,推動香港創新科技產業發展急不容緩。2017年1月3日,香港特區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簽署《關於港深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備忘錄》,是深港兩地理順土地業權及管理等問題、推動深港河套地區建設的里程碑。2017年7月1日,深港兩地在習近平主席見證下簽署的《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中,又將支持深港創新及科技園建設列為重大合作平台項目。
林鄭月娥首份施政報告中指出,以粵港兩地科技合作為重心,提出深港河套是發展香港創新科技產業與「粵港澳大灣區」協作的主要平台。未來香港與深圳將共同發展落馬洲河套地區,打造大灣區國際創科中心。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2018年2月28日公布的《2018/ 2019年度財政預算案》中表示,繼去年財政預算案預留了100億港元支持創科發展,今年會預留額外500億港元發展創新科技,其中200億港元將用於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創科園)第一期,並強調會適時增撥資源,讓創科園儘快投入運作,顯示了特區政府決心打破過往香港在創新科技發展上裹足不前的局面。而廣東省、深圳市也將深港河套地區發展放在其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重要位置上。
自改革開放40年來,深圳人口由數萬人增至目前1,200多萬人,GDP更由1.9億人民幣增至2017年的2.2萬億人民幣。圖為深圳羅湖區城市全景
深圳是香港推動大灣區創科的最佳合作夥伴
目前,深港兩地已形成共識,將合作範圍擴大,結合香港落馬洲河套地區的1平方公里與深圳福田保稅區、皇崗口岸停車場區、羅湖小河套區的3平方公里,形成「1+3」的港深大河套區,進一步推動深港兩地創新科技產業的共建、共享、共榮。
香港的高等院校在世界各學術排行榜上均名列前茅,故香港在創新科技產業鏈上游的基礎研究能力較強,然而在產業鏈中下游的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方面則稍弱。2016年香港創新科技產業增加價值為167億港元,僅佔本地生產總值的0.7%。社會研發總投入為197億港元,佔GDP比重僅為0.79%,可見不論總額還是比例均屬偏低。因此,香港需要與內地,特別是深圳在科技產業方面進行更緊密的合作。
深圳是香港進一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科技產業協同的最佳合作夥伴。自改革開放40年來,深圳人口由數萬增至目前1,200多萬,GDP更由1.9億人民幣增至2017年的2.2萬億人民幣,體量增長近1萬倍之多。
此外,深圳高度重視創新科技產業發展。2017年深圳社會研發投入逾900億人民幣,佔GDP比重達4.13%;創新科技產業發展保持高增速,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2.2%、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13.6%、新興產業對GDP增長貢獻率提高至53%左右。可以說,深圳發展初期的確因毗鄰香港,近水樓台先得月而得益。但其迅猛發展至今的主要原因,則是思想開放、與時俱進,以及政策上高度重視扶持科技產業發展,給予科技企業優惠的成果。
圖為早前香港科技大學舉辦的年度水底機械人大賽前講座,是次活動吸引了300多名中小學生參加
深港互補盡得「『一國』之利,『兩制』之便」
位於深港邊境的落馬洲河套創新園區如果能進一步結合深港相互優勢,將可盡得「『一國』之利,『兩制』之便」。一方面香港可利用河套區加強與內地,尤其是深圳的創新科技產業協同。香港高等院校基礎研究能力較強,如果能夠借力深圳的高新科技產業鏈、廣東省內先進製造業及內地龐大市場,將能夠以科研成果轉化、商業化、產業化為切入點,迅速提升內地及香港創新科技產業發展,進一步拓展香港產業結構多元化,為香港創造更多創科就業崗位。
另一方面,內地可以依託香港自由港的優勢,推動內地特別是中小型科技企業持續發展、壯大及國際化。香港連續24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借助自由港優勢,在體制、稅制、法制、機制、國際實時信息、自由資金流、物流、人流等方面,對國內外其他地方及國際高新科技企業、國際科研機構、學術機構、國際人才等都具有高度吸引力,是內地創科產業實現國際化的最佳平台。此外,香港還能夠為內地中小型科技吸引國際資金,實現「走出去」戰略,推動創科企業發展壯大。
香港的高等院校在世界各學術排行榜上均名列前茅,在創新科技產業鏈上游的基礎研究能力亦較強。圖為參加香港大學生創新及創業大賽的參賽者正在介紹一款智能潛水產品
對加強深港河套區合作的七點建議
在深港河套地區進一步深化深港科創產業合作,不單有利於香港創新科技產業發展,亦有利於加強及加大內地創科產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及份額,對香港及內地都具有重要意義,是一個雙贏的最佳方案。為加強深港河套地區科技合作,筆者有七點政策建議供參考:
(一)將深港河套地區定位提升至國家級戰略平台
深港河套地區因歷史原因,形成了目前深港兩地共同建設、管理的特殊形式,是深港合作及便利港澳居民北上就業工作相關政策的最佳試點平台。筆者建議繼深圳前海、廣州南沙及珠海橫琴之後,策略性地部署港深河套區為國家重點發展的國際創新及科技基地,並將香港側落馬洲河套區近1平方公里區域連同深圳側的福田保稅區、皇崗口岸停車場區及羅湖小河套地區約3平方公里落馬洲河套配套區域共同規劃整合,定位為「一國兩制」科技創新合作示範區,推動深港河套區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互惠政策試點平台。
另外,筆者建議成立深港河套區雙方共同管理機構,由深港兩方協作推進河套區整體發展。充分利用深圳創科產業優勢及香港軟實力、管治理念與經驗,儘快制定有效管治機制。
(二)促進深港河套地區生產要素流動
筆者建議中央可在深港河套地區推動有利於大灣區區域協作的相關政策。如提供更為便利快捷的通關手續、為雙方認可的海內外人員提供最為便利的出入境簽證安排、在深港河套地區進一步試點放寬或取消對深港兩地跨境科研經費相關限制,方便科研專項經費流通,以及統一區內的稅務安排。區內創新稅制應包括海內外合資格的高端科技企業、研發機構、及相關人才享有區內稅務優惠、科研設備進入園區的免稅安排、稅收用於區域內投資開發等,詳細可參考香港簡單的稅制及低稅率。
(三)推動深港河套創科生態圈建設
國家科技部可與香港創新及科技局共同成立「深港河套創新及科技研發基金」,資助區內高新的科研項目及初創企業,激活區內國際「三創」(即創意、創新、創業)活動。另外,推動深港河套區內的高等院校、研究中心及企業可申請國家研究基金及香港科研基金,進一步改進深港兩地間科研專項經費跨境流動通道,助力深港河套區內研發機構發展。
(四)打造深港河套全國知識產權保護示範區
筆者建議成立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專責委員會,吸納內地與香港學者、法律界及相關專業人士,聽取他們在知識產權法律方面的意見,充分參考香港知識產權保護法律制度,探索兩地法律制度的共建。
另外,國家在深港河套區可設立全國高新技術知識產權保護示範區,並探索在區內成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大灣區分部。國家知識產權局可在區內開設知識產權分局,結合香港相關律師事務所,提供國際(包括國家)知識產權一站式服務(例如培訓、申請、維護、訴訟、仲裁等),打造深港河套區成為「國際知識產權中心」及「國際知識產權貿易中心」。
甚者,更可探索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爭端解決機制,利用香港多種有效爭端解決機制如仲裁、調解等,為內地科技企業尤其是中小型科技企業在海外遇到的專利權爭端、技術貿易摩擦提供法律保障,進一步探索知識產權仲裁在內地執行相關機制。
(五)打造大灣區科研成果轉化基地
國家應鼓勵企業充分運用「一國兩制」的優勢,將創新科技產業鏈前端的基礎研究、專利研發放在深港河套區進行,形成企業研發中心、實驗室聚集區,進一步對「生產——研發——設計——銷售」產業鏈中的有關環節進行延伸、拓展。
除此之外,支持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技術轉移信息化通道亦十分重要。在深港河套建設一個統一的香港高等院校科研成果展示信息化平台,將深港河套打造成大灣區科研合作的信息樞紐,讓內地企業能夠及時、深入了解香港高校具有商業化價值的科研成果,促進兩地產學研對接。
(六)建立大灣區國際科學合作中心
內地可充分利用香港國際地位、學術體制與國際對接優勢,吸引全球知名高等院校在落馬洲河套區設點,建設匯聚全球科研精英的國際科學合作中心。仿傚麻省理工學院香港創新中心及瑞典卡羅琳斯卡香港醫學院的經驗,吸引世界知名高等院校在深港河套區內建立一批國際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也可在深港河套地區設立國家級分中心。
(七)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科技產業協同機制
最後,筆者建議中央可積極推動深港河套地區科研成果直接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內的高新園區、專業鎮、平台基地等建立協作機制,實現科研成果直接在大灣區城市範圍內進一步產品化、商業化、產業化,提供整條產業鏈的支持性綜合服務,使創新科技服務體系更為完善。
黃錦輝係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
劉炳章係全國政協委員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