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緩醫護人手壓力需軟硬件配合

近年公營醫療機構醫護人手短缺已成為社會熱點話題,每年冬、夏兩季的流感高峰期更突顯問題的嚴重性。要解決人手短缺,普遍認為應盡快增加本地醫療相關科目的學額、培育更多醫護人員。增加培訓固然是紓緩人手壓力的必要措施,但必須明白在人數上升之餘,教學的質素也極為重要。而要兼顧「質」和「量」兩方面,醫學培訓則必須有完備的軟件和硬件配合。

2018年2月發表的《2018-2019年度財政預算案》在「醫療人手培訓」方面有所作為,特區政府與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下稱教資會)商討於未來3年進一步增加醫生、護士和相關專職醫療人員的資助學額。現時香港有兩所醫學院提供基礎醫學訓練,有志成為醫生者須修讀為期6年的醫科課程,以獲頒授內外全科醫學士學位。獲頒授醫科學位的學生須以臨時註冊身份在醫管局接受1年駐院實習訓練,符合資格者可向醫務委員會申請成為註冊醫生。

食物及衞生局於2017年6月公布的《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顯示,教資會資助的醫科學士學額已由10年前的每年250個,增加至現時的每年470個,增幅接近9成。

舒緩醫護人手壓力需軟硬件配合

醫學教育需要培養醫科生多方面的知識及質素,包括模擬學習、科研經驗、數據分析、專業操守等。圖為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為新生舉辦的白袍典禮,象徵恪守醫生的最高專業操守,肩負照顧病人的重任


招攬優秀教研人員確保醫科培訓質素

到底醫科學額需要增加多少才足夠應對人手短缺問題?筆者認為很難定一個MagicNumber(魔法數字),因為醫學教育不同於職業先修訓練,它需要培養醫科生多方面的知識及質素,包括模擬學習、科研經驗、數據分析、專業操守等,當中全方位教育是醫學院必須肩負的責任。教育與科研都是栽培未來醫生的必要條件,在增加醫科生人數及確保教研質素的大前提下,我們需要相應的軟件和硬件配合,而不是如「多個人、多雙筷」這麼簡單的概念。

要保持醫科培訓的質素,首先從增加優秀的醫學教授和老師入手。為了避免招聘及挽留教研人才變得越來越困難,醫學教研配套的增長便須追上學生人數的升幅。除了在本地醫院管理局工作的醫生外,筆者所在的醫學院亦會到海外招聘國際級人才,希望能招攬優秀的教研人員。

在全球爭奪醫學教授人才之際,香港必須於寸金尺土的客觀環境下設法保持競爭力。國際級的醫學教授其實都並非認為香港的醫學水準不夠高,亦非嫌棄薪酬不吸引,而是香港所能提供的教學與研究硬件,與鄰近的亞洲地區比較實在是相形見絀。缺乏足夠的科研空間,實在難以吸引醫學教授們離鄉別井到香港發展。

以新加坡為例,根據當地經濟發展局轄下部門「ContactSingapore」之數據顯示,以資助金額計算,新加坡在科學和高科技領域的人均投資在全球排名第1,其中2016至2020年科研投入預算更高達190億元新幣(折合為逾1,100億元港幣)。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新加坡於2014年的研發支出(Researchand development expenditure)佔當地生產總值(GDP)達2.198%,遠遠高於香港同年的0.74%。

舒緩醫護人手壓力需軟硬件配合

增加醫學生名額是漫長,卻又必須堅持的長遠策略。圖為大批病人在伊利沙伯醫院候診


解決人手問題需從「上游」入手

事實上,醫科生於醫院接受臨床教學的師生比例已到達臨界點,由多年前約為1:4-5,上升至近年的1:10,嚴重時甚至會達1:20,可見教研人手不足的問題迫在眉睫。所以,改善科研硬件以招聘和挽留教研人才,不但可保持本港醫學研究的國際水平,亦可解決因醫學生人數不斷上升而令生師比例越來越大的問題。

特區政府已意識到上述軟件和硬件兼備的重要性,故於今年財政預算案中宣布預留3,000億港元作為初步預算,以配合第2個10年醫院發展計劃,除了投放龐大資源重建各區醫院及改善衞生署診所設施外,更明確表示要提升和增加醫療教學設施。

假如沒有做好「上游」工作栽培人才,於「下游」增加再多的病床也是無濟於事。為配合人才培訓,中大醫學院正計劃進行擴建,包括興建兩座分別位於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及中大校園的新教學科研大樓,新增設施包括多間實驗室及模擬病房等,如有需要亦可安排願意參與的病人到模擬病房,協助醫學教授和醫科生進行臨床教學,減低對實際病房的影響。新大樓落成後,預料每年最多可容納350至400名新生。在此必須強調有關擴建計劃必會以病人考慮為優先,大前提是不會影響威爾斯親王醫院的重建計劃,以及病房和病床安排等。具體選址需要與大學、教資會及醫管局溝通商討,筆者期望相關計劃能得到特區政府和相關持份者支持。

舒緩醫護人手壓力需軟硬件配合

中大醫學院正計劃進行擴建,包括興建2座分別位於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及中大校園的新教學科研大樓。圖為鳥瞰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


香港醫學科研及培訓具世界級水準

筆者留意到財政預算案中有預留500億港元發展創新科技,分別投放於發展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以及用於支持建設醫療科技創新平台、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創新平台等,不單提升香港整體的創科質素,亦回應新時代的經濟發展需求。

而特區政府因應人口增長和人口結構變動逐步增加醫管局的經常撥款、承諾確保醫管局有足夠資源聘請所有本地醫科畢業生,以及加強醫管局提供的臨床實習、專科及高等訓練等,均令筆者看到特區政府在吸引、培訓及挽留人才上積極作出相應措施,設法解決人手不足問題。

此外,香港兩間醫學院並列世界排名前50,可見本地的醫學培訓達到世界級的水準。2017年底全球頂尖醫學期刊《新英倫醫學雜誌》(The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選出該年度10篇對全球醫療界最具影響力的「最矚目研究文章」,其中中大醫學院盧煜明教授及莫樹錦教授領導的研究佔了兩篇,亦是名單上僅有由亞洲學府研究人員領導的研究,再次肯定香港的醫學科研對全球的影響及卓越成就。

舒緩醫護人手壓力需軟硬件配合

醫科生於醫院接受臨床教學的師生比例已到達臨界點,由多年前約為1:4-5,上升至近年的1:10,嚴重時甚至會達1:20。圖為醫科生正在醫院進行臨床教學


筆者曾想像香港的公營醫療系統一夜之間多出800名醫生,可分擔工作、縮短病人輪候時間。但回到現實,800名醫生豈會憑空出現?所以增加醫學生名額是漫長,卻又必須堅持的長遠策略。香港醫護教育和醫學科研水平優秀,受國際公認。若要繼續保持這些得來不易的優勢,便需要有長遠的眼光、膽量和決心作持續投資、不斷增值,讓香港的醫療系統繼續值得每位港人引以為傲。

作者係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