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財政預算案優惠政策
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2018年2月28日公布新一年度的財政預算案。在庫房有1,380億港元盈餘的情況下,不少人期望特區政府能還富於民。而陳茂波亦為此推出幾項優惠政策,如退還薪俸稅、利得稅、寬免差餉,向有需要的學生一次性發放2,000港元津貼等。其中低收入人士,即沒有繳稅、沒有物業的群體在是次預算案補充安排中能獲派4,000港元。但筆者認為「派糖」終究緩兵之計,特區政府在擁有大量盈餘的情況下,只有合理規劃、合理分配資源,才能真正長遠地、有效地改善民生。
香港路少車多,優化電子道路系統可讓香港市民出行更方便。圖為香港目前應用的電子道路收費系統
特區政府應加強房屋及醫療政策
有人認為納稅人在庫房盈餘時獲得退稅是名正言順,對於不用繳稅的人沒有回饋也是正常不過的事;另基於是次「N無人士」(指由於不同原因未能享用各種社會福利以及未得特區政府資助支持的群體)在預算案推出時未能受惠,有人認為特區政府應做到成果共享,全民皆能從中得益。為此,陳茂波後來「派糖」4,000港元也算是「拾遺補漏」。
然而相對「派糖」而言,筆者認為特區政府應在房屋及醫療上多花心思,如縮短輪候公立醫院服務及公屋的時間等。雖然財政預算案中有提及醫療有關的資助,包括增加醫生、牙醫、護士和相關專職醫療人員的資助學額、重建及興建新醫院等。而醫管局亦可獲5億港元來推行紓緩措施,並已預留3,000億港元作為初步預算。但短期而言,特區政府應多建醫院、多加病床以應付目前的醫療需要。近年公共醫療系統負荷沉重,醫生流失率高,不少資深醫生投身到私人醫療市場,而私人醫療市場服務對象不只是香港市民,還有包括深圳、廣州等地的內地中產人士等。
短期而言,特區政府應多建醫院、多加病床以應付目前的醫療需要。圖為九龍東聯合醫院,因病房不足,病床只能搬到走廊
印花稅率政策過時需檢討
一直以來,特區政府在財政政策方面沒有重大突破,收入來源比較單一,主要來自於土地相關部分,如賣地、印花稅以及利得稅等。去年樓市股市大旺,來自賣地與印花稅的收入大幅增長,使今年庫房有巨額盈餘。然而,若撇除股票的印花稅,物業買賣的印花稅收入其實不太理想。筆者每逢與內地朋友說起不少港人首次置業時需繳付6位數字的印花稅,聽者無不感到驚訝。在樓價屢屢破頂、置業者負擔已是極重的情況下,置業者仍要交付6位數字的印花稅,實在是難以服眾。
值得留意的是,1997年以後絕大多數港人需付差餉及地租,是應課差餉值(約每年物業租值)的8%。在這8%中,5%是差餉,3%是地租。然而特區政府只寬免差餉的部分,上限為每戶每季2,500港元。與此同時,因為應課差餉租值上升,地租同步增加,使得差餉的寬免似乎「搔不著癢處」。
自從買家印花稅和從價印花稅出台以後,特區政府在印花稅上的收入明顯增多。2010年時所訂立的印花稅率並不算高,直至2016年特區政府出台新稅率,除首次置業的香港永久性居民外,其餘買家一律要繳交物業價格15%的印花稅。在樓價高企、動輒600萬港元以上的情況下,即使3%的稅率也高達18萬港元。對於想要置業的香港居民而言,雖能獲得退稅,仍然是杯水車薪。港人在置業時仍需繳付龐大稅款,所以印花稅率比起薪俸稅率及稅階更有檢討的必要。
另外,稅基狹窄問題是一個深層次問題,而財政預算案中亦未有具體行動進行針對性處理。特區政府過分依賴地價收入、印花稅及利得稅,以上三項主要收入已佔特區政府總收入的60%。若香港經濟不景氣,三項收入大跌,庫房將出現赤字情況。
特區政府的財政思維多年以來都是經濟好景時應市民要求「派糖」;經濟不景氣時則要求有振興的措施,所以不管在什麼時間點也難以在稅項上作出重大改革。其實稅項不只帶來收入,也能有效地分配財富及改變一些行為。比如香港路少車多,特別是私家車,故私家車的牌費應有上升空間,或者優化電子道路收費系統等。
筆者建議儘早落實房屋「空置稅」,為市場帶來「房屋是用來住,不是用來囤積」的訊息。圖為天水圍天頌苑
推出債券緩和樓市投資熱
筆者曾多次建議,向擁有多個住宅的業主徵收累進的物業稅,不僅可以增加住宅的供應,也可令社會的資源分配更公平。陳茂波在財政預算案推出後表示可能會推出「空置稅」,雖然現時物業的空置率不高,但發展商手上仍有不少的空置單位。所以空置稅是一個訊號,帶給市場清楚的訊息——「住宅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囤積」。
香港目前不是缺乏用來住的住宅單位,而是缺乏用來投資的住宅數目。普通的市民投資物業,主要自住,其餘作為投資用途。所以財政預算案提出債券資助先導計劃,鼓勵海外企業來香港發債,但港元始終不是主要貨幣,國際債券市場以美元為主,企業融資仍然是利率至上,成本為主,美元當然是首選。
此外,預算案亦有提出綠色債券,金額上限是1,000億港元。特區政府要解決全民住宅投資的困局,便應帶起香港零售層面的債市。特區政府雖有發行銀色債券,卻沒有再發行通脹掛鈎債券,金額不足以應付需求。及後推出的年金雖然吸引,但易入難出,投資前需深思熟慮。當特區政府發行債券時,會面對投資的兩難風險,如提供低利息會不夠吸引,提供高利息卻要承受更大的投資回報的風險等。筆者認為特區政府可以持續地推出類似通脹掛鈎的債券,甚至是定息債券,讓市民可以選擇物業以外的投資產品。
財政預算案中備受爭議的地方莫過於特區政府為香港中學文憑試考生代繳考試費。圖為早前嶺南大學持續進修學院舉辦的DSE模擬考試
透過資助大學生減少社會不滿
此外,財政預算案中備受爭議的地方莫過於為香港中學文憑試(HKDSE)的考生代繳考試費。政策的理念是好的,卻可能引來大量的成年人以首次自修生的身份報名考試,令中學考生需要面對本不應面對的競爭。後來媒體已為具體執行時的細節提供建議,相信將來推行時會集中於首次應考的中學生。特區政府在惠及中學生同時,其實也可以考慮為大學生代繳一半學費,甚至是一年的學費,包括政府資助的大學及私立大學,僅以4年大學中的一年為限,涉及的總費用約為30億港元以內。特區政府亦可考慮資助大學生住宿費,如住宿舍的學生可獲特區政府每年5,000港元的資助;沒有入住宿舍者則獲派發現金5,000港元等。這一切措施其實都在特區政府可以負擔的範圍之內,相信年輕人也會感受到特區政府的誠意,特別是在大學生,可以減少他們對社會的不滿。
最後,特區政府建議開支不多於本地生產總值的20%,而財政預算案則把其放寬至21%。這點和以往的做法不同,但不會影響香港財政的穩健性。筆者期望特區政府善用財政政策中收入的部分,更有效地分配資源,如上文提及的累進物業稅、增加私家車牌費及房屋空置稅等,都是值得考慮且更好地分配資源的方案。
作者係香港中文大學國際貿易與中國企業課程聯席主任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