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同發展的基礎與路徑選擇

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發展擁有獨特的區位優勢、資源稟賦以及良好的發展基礎,粵港澳三地產業具備各自的比較優勢,產業結構互補性強。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同發展,需要進行深層體制創新探索,在協同發展路徑選擇上,製造業要以產業鏈分工和協作配套為重點,現代服務業要以產業間和產業鏈合作為重點,產業全面融合要以協同研發和市場的共同開拓為重點。

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同發展的基礎與路徑選擇

香港的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保持穩步發展勢頭,令香港成為世界著名的國際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圖為葵涌第三號貨櫃碼頭的亞洲貨櫃物流中心


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現狀

1.三次產業結構特徵:由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轉變。

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同發展的基礎與路徑選擇

從全球來看,灣區經濟的發展一般會呈現出由港口經濟、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創新經濟演化的過程。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從三次產業的結構特徵來看,已由工業經濟邁進服務經濟階段。

如表一顯示,粵港澳大灣區的三次產業結構由2011年的1.51:35.79:62.71調整為2016年的1.34:33.23:65.44,形成「三二一」的產業格局。服務業比重不斷上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的第一大產業,第二產業則呈現緩慢下降趨勢,經濟增長由工業拉動向服務業拉動轉變。

分區域來看,珠三角地區2016年的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1.78:42.14:56.08。其中,第三產業的比重呈逐步提升態勢,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於2012年突破50%,2016年達到56.08%,服務業佔主導的總體格局基本形成。香港、澳門的三次產業結構則與珠三角地區不盡相同。香港、澳門的第三產業高度發達,2016年第三產業佔比分別為92.2%和93.35%,服務經濟特徵明顯;而第一產業佔比極少,香港不超過0.1%,澳門則為零;兩地第二產業的佔比也很低,香港從2006年到2016年11年間第二產業都在7%左右的水平浮動,而澳門的第二產業則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由2006年的15.29%降為2016年6.65%。

2.製造業內部結構特徵:中高端製造業比重不斷提升。

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同發展的基礎與路徑選擇

粵港澳大灣區的製造業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這裡是中國製造業門類最全、產業鏈最豐富、市場化最活躍的區域之一。近年來,珠三角深入實施工業轉型升級三年行動計劃和新一輪技術改造,大力推進智能製造,建設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提升珠江東岸電子信息產業帶,先進製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發揮了主導作用。2016年,珠三角先進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達54.9%和32.5%,比2012年提高3個及4.5個百分點。新一代移動通訊設備、新型平板顯示、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22.2%,比2012年提高9.6個百分點。

3.服務業內部結構特徵:生產性服務業支撐作用增強。

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同發展的基礎與路徑選擇

粵港澳大灣區是亞太地區重要的現代服務業中心,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近年來,大灣區內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逐漸提高,其中生產性服務業支撐作用明顯。2016年,大灣區內服務業增加值約為59,853億人民幣,其中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約佔總體的45%,金融、運輸、倉儲及物流等主要行業門類在生產性服務業中的佔比約為53%。2017年,在一系列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政策拉動下,粵港澳大灣區生產性服務業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

珠三角力促服務業和消費加快發展,服務業的內部結構進一步優化,現代服務業取得新發展。2016年,珠三角現代服務業增加值佔服務業比重達64.1%,服務業從「傳統服務業支撐」發展到「現代服務業拉動」,服務業特別是高端服務業向中心城市聚集優勢明顯。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的珠三角地區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數佔全省91.3%。新興信息技術服務、金融服務、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以深圳為首,租賃和商務服務、健康服務、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以廣州為首。

香港的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保持穩步發展勢頭,金融、航運、物流等已經發展成國際領先的產業,成為世界著名的國際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專業類高端服務也在世界上佔據一席之地。2016年,倉儲物流、金融類及專業類服務三大生產性服務業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6.42%。

澳門的經濟增長主要也來源於服務業,從服務業內部結構來看,雖然博彩業佔主體,但近幾年博彩業佔比開始降低,金融及商業服務、倉儲物流及通訊等服務的佔比逐漸增加。2016年博彩業、金融及商業服務類、倉儲物流及通訊類產業佔比分別為47.2%、21.6%和2.8%,可以看出澳門服務業結構正朝著更優化合理的方向變動。

4.新興產業發展特徵:「三新」經濟成為促進發展的新動能。

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同發展的基礎與路徑選擇

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三新」經濟開拓了經濟增長的新空間,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三新」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尤其在互聯網新業態、智能製造等領域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形成促進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近年,廣東及珠三角各市密集出台相關政策,包括加快眾創空間發展、促進跨境電子商務健康發展、加快生活性服務業發展促消費結構升級等,市場導向和政府推動,促進了「三新」經濟加快發展。2016年,廣東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商務服務業,以及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分別增長55.3%、18.3%和19.9%。數字經濟、平台經濟、共享經濟廣泛滲透,新的服務不斷湧現,新興產業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的融合產生了巨大的市場價值。

2017年發布的《跑贏智能時代》香港科技創新創業白皮書顯示,香港在人工智能領域已取得較大進展,目前,香港有超過100個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項目、4個重點實驗室,分別由國際領先的人工智能專家引領。此外,香港在計算物理、化學、生物、生命科學與醫藥、應用數學等核心技術領域具備優秀的科研能力。澳門也開始發展跨境電商及電子支付業務,澳門特區政府成立「跨部門推進電子商貿工作小組」,制訂及推出系列措施,從多方面推動澳門電子商貿的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同發展的基礎與路徑選擇

在製造業合作方面,以產業鏈分工和協作配套為重點,建設世界級先進製造業基地,如廣佛肇城市群重點在汽車製造等技術改造。圖為汽車生產的自動化工序


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同發展的基礎條件

1.具有獨特區位優勢與共同的經濟腹地,同時也是優質資源和要素棲息地。

從地理位置上看,粵港澳大灣區地處「廣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經濟圈以及香港、澳門兩大對外窗口城市的深度融合區域,並且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海上往來密切,地理和生態環境優勢明顯,成為帶動引領經濟變革的領頭羊。2010年到2016年,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的GDP逐年上升,從5.42萬億元人民幣增長至9.35萬億元,已位居全球四大灣區第二位,僅次於紐約灣區。且從增速來看,粵港澳灣區增速位列第一位,發展潛力很大。同時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創新創業網,擁有豐富的教育與科研資源,具有一大批創新性的國際化領軍人才。《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粵港澳地區的創新指數位列世界第二,創新水平非常高。近5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發明專利數量已經超過舊金山灣區,而且差距有擴大的趨勢,其中深圳的專利數量發揮主要作用。

2.基礎設施對接良好,具備完善的基礎設施網和高效的物流體系。

粵港澳大灣區的港口群與航空市場規模領先全球,有國際化綜合樞紐的重要地位。港口集裝箱年吞吐量、機場旅客年吞吐量等已躋身國際一流灣區行列。2016年粵港澳大灣區航空客運量及貨運量均超過其他三大灣區。隨著港珠澳大橋等一系列基建項目的實施,灣區將構建海陸空通達的交通網絡,營造更加高效便捷、互聯互通的物流體系,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

3.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互補性強,有利於培育利益共用的產業鏈和價值鏈。

粵港澳三地產業和貿易互補性強。從三地服務貿易結構看,2015年廣東生產性服務業佔服務業的比重為53%,其中在批發經紀代理服務、信息技術服務、商務服務、生產性支持服務等領域具有比較優勢,但在運輸服務業、旅遊、金融、知識產權服務等領域劣勢明顯;而運輸服務、旅遊和金融恰好是香港的三大順差部門,製造、商業服務則是香港的比較劣勢項;對澳門來說,旅遊和博彩業是其絕對主導產業。粵港澳三地服務業領域優勢互補,為服務貿易合作創造了需求。

4.擁有發達的城市群,有助於形成核心城市帶動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的局面。

粵港澳大灣區有以香港為核心的大珠三角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圈,有以深圳為核心的「硅谷」創業創新高端產業中心圈,還有以整個區域為基礎的智能製造及教育文化旅遊產業圈,灣區發展兼顧經貿、科技、教育、文化和生態環保等各類領域,推動了城市群的可持續發展。

在核心城市的引領下,粵港澳大灣區將廣東省的製造業與港澳兩地的服務業有機結合,構建了三大都市圈,分別是以深圳和香港為核心城市、以現代服務業、金融業、創新科技為主導的深莞惠都市圈,以珠海與澳門為核心城市、以旅遊業、綠色經濟、現代製造業為主導的珠中江都市圈,以及以廣州為核心城市、以現代製造業與工商服務為主導的廣佛肇都市圈。


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同發展的路徑選擇

1.在製造業合作方面,以產業鏈分工和協作配套為重點,建設世界級先進製造業基地。

應充分發揮港澳技術創新優勢,廣州、深圳創新研發與運營總部的優勢,以及佛山、東莞、惠州、中山、江門、肇慶等地高端製造、協作配套的優勢,在產業鏈條較長、發展空間較大的重點領域,加強對接協作,落實智能製造工程,引導合理分工。

廣佛肇城市群重點在汽車製造、生物醫藥、食品加工、造紙、石化等領域實施智能化技術改造和示範應用。深莞惠城市群重點在3C產品製造、生物醫藥、汽車製造、港口物流等領域實施智能化技術改造和示範應用。珠中江城市群重點在家電、裝備製造、紡織服務、五金加工等領域實施智能化技術改造和示範應用。

大灣區應圍繞智能裝備製造、機器人等重點領域,努力研發網路協同製造關鍵技術、新型成形製造、仿生機械技術等先進製造技術。抓好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的研發生產,加快智能家電、服務機器人等智能化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大力推進製造過程的智能化,從產品設計智能化、關鍵工序智能化、供應鏈優化管控等方面,推進重點行業智能製造單元、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建設。要積極培育新型生產方式,重點依託汽車、通信裝備、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電子信息、新能源裝備、節能環保裝備、光電裝備等跨區域優勢產業鏈,推進重點行業智能製造應用示範,不斷探索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雲製造等新型製造模式。

加快大灣區傳統優勢製造業的智能化升級,採取「互聯網+製造」、「兩化深度融合」、「創意設計」、「機器人應用」、O2O(線上線下)管道拓展等模式,全面改造提升家電、建材、紡織服裝等重點行業,使其從加工製造環節向設計和行銷兩端延伸拓展。推動製造業綠色改造升級,重點推進石化、建材、印染、五金、燈飾等傳統製造業綠色改造,支持家電、消費電子等行業開發綠色產品,構建綠色供應鏈。

2.在現代服務業合作方面,以產業間和產業鏈合作為重點,助力大灣區產業轉型升級。

金融服務方面,應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強化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優勢,將香港建設成為離岸人民幣定價中心;支持廣州加快創建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著力完善多層次商品市場,健全現代金融服務體系;支持深圳建設國際化金融創新中心,加快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創新發展,推動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發揮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金融合作服務平台的優勢,支持澳門建設中葡人民幣結算中心。

創意產業方面,粵港澳三地各自佔據了價值鏈的特定環節。其中,珠三角地區相對側重於「製造與基礎設施支援」環節,在「內容創作與創造」環節儘管具有良好基礎和發展潛力,但是實力還是有差距。在文化創意產品銷售方面,內地具有相對優勢;香港在「內容創作與創造」、「再生產、服務供應及分銷」兩個環節具有比較優勢,特別是內容創新、專業服務以及國際市場行銷能力方面優勢明顯;澳門優勢主要體現在海外分銷環節,但也不是最強。正是存在差異性、互補性,粵港澳三地的文化創意產業協同發展才具有內在需求和可行條件。

此外,還應大力推動粵港澳展覽業融合發展,支持聯合辦展和差異辦展,培育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展覽品牌。進一步加大服務業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深化粵港澳電影合作,鼓勵共建專業服務機構,強化會計審計、法律服務、管理諮詢、知識產權等專業服務,增強科技服務業發展水準。

3.在產業全面融合方面,以協同研發和市場的共同開拓為重點,實現大灣區產業競爭力的全面提升。

積極推進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為龍頭,珠三角地區其他7個地市為支撐的「2+9」大珠三角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打造創新資源高度集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推動粵港澳合作共建科技成果轉化和國際技術轉讓平台,推進粵港科技創新走廊、深港創新圈建設,聯合港澳設立產學研創新聯盟。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建設一批新興產業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加快推進企業設立高水平研發平台,推進原創性、顛覆性、支撐性、關鍵性技術開發,促進信息技術、智能製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技術創新。立足粵港澳三地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礎,發揮比較優勢,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創新資源優化配置,推動形成新興產業協同發展格局。

發揮廣東作為「一帶一路」的戰略樞紐、經貿合作中心、重要引擎和香港、澳門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的「雙重功效」,深化與沿線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經貿合作及人文交流,打造「一帶一路」對接融會的重要支撐區域。依託廣東自貿試驗區,對接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及澳門中國與葡語系國家商貿服務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時期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門戶樞紐。發揮澳門與葡語系國家的傳統聯繫優勢,依託「中葡中小企業商貿服務中心」、「葡語國家食品集散中心」等中葡商貿合作平台,聯手開拓拉美、非洲等地葡語系國家市場。


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同發展的機制創新

1.深度推進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

率先實現區域投資便利化。加快制定內地與港澳之間的投資協議以及經濟技術合作協議,率先在灣區實現高標準投資便利化,打造CEPA升級版。在CEPA框架下推動對港澳在金融、商貿、法律、航運、物流、電信等領域實施特別開放措施。進一步取消或放寬對港澳投資者的資質要求、股比限制、經營範圍等准入限制。大力發展粵港澳技術貿易、生產性服務貿易、生活性服務貿易,推動金融、會計、法律、建築測量等專業服務業合作。推進職業資格國際互認。擴大專業資格互認範圍,拓展「一試三證」試點,推進職業資格國際互認,推動跨境便利執業。

2.加快實現資源要素高度自由流通

資源要素高度自由流通下的城市間功能協調互補是發揮灣區城市群集聚效應、規模效應、創新溢出的基本前提。粵港澳大灣區各方必須堅持「互惠互利」、「互利共興」原則,探索各城市在產業轉移、交通、教育、醫療、技術等多方面的利益共享與利益分配長效機制。要進一步擴大自貿區的改革試驗範圍,從推進小範圍城市圈的一體化,逐漸過渡到整個大灣區城市群的一體化,加強區域基礎設施「硬聯通」和制度文化「軟聯通」,促進整個灣區路通、人通、商通、財通、政通,實現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各類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打造區域自由經濟區和利益共同體。

3.構建行之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

粵港澳大灣區要創新人才合作機制、出台高端人才政策、搭建高水平的人才交流平台,營造良好的創業創新與社會文化環境,推動國際高端人才向區內集聚和交流合作。要加大對灣區內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創業企業的教育和科研的投入力度,建立覆蓋整條創新鏈的產業研發網路,以人才資源為核心強化各類創新要素的集聚效應,為建設世界一流灣區培養國際化、高端化人才。深圳作為灣區創新高地和主引擎,特別要解決空間局限對人才高生活成本的影響,更加重視一流大學和研發機構源頭創新的重要作用。

4.完善政府間協商協調機制

要打破行政區劃的掣肘,全面對接各地體制機制,提高區域治理水平。要完善政府間協商協調機制,健全管理協調機制、資訊回饋機制。要推動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協調委員會,以定期聯席會的形式,對重大合作事項進行磋商與決策。在「一國兩制」框架下,要加快三地法律體系、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生態治理等方面的跨區域合作與協調對接,打造灣區優質生活圈,推動整個灣區經濟社會的深度融合。要發揮粵港澳地區商會、協會、諮詢機構和智庫等中間組織的作用,鼓勵工商企業界、勞工界、專業服務界、學術界等社會各界共商共議、深化合作,共同促進大灣區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孫久文,區域經濟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第1版。

2.楊潔、王豔、劉曉,京津冀區域產業協同發展路徑探析[J],價值工程,2009(4):35-37

3.王興明,產業發展的協同體系分析——基於集成的觀點[J],經濟體制改革,2013(5):102-103

4.綦良群、王成東,產業協同發展組織模式研究——基於分形理論和孤立子思想[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8):4041

5.林紅菱、何志鋒,廣東第二、三產業聯動關係及協同對策分析[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2226

6.蘆彩梅、梁嘉驊,產業集群協同演化模型及案例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9(2):142-150

作者係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