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炳金句集錦】我從不迷惘,問心無愧是快樂的最高標準

“良田萬頃,日食一升;大廈千間,夜眠八尺。”

田家炳最為人熟悉的事跡,必數賣樓捐錢。1997年正值亞洲金融風暴,基金會的收入減少,為兌現建校申請,田老將他居住了近40年的“花園式豪宅”,以低價5600萬元賣出,改為租住130平方米的房子,其餘全部款項捐給內地的幾十間學校。他稱,當時想五、六千萬元的利息每月就達40萬元,即每晚等於用去了1.33萬元,實在太浪費,願意把省下的錢全部用於教育捐贈。

“如將得款捐作建校用途,可看到一幢幢教學大樓,聽到萬千學子琅琅悅耳的讀書聲,無論經濟效益或精神享受都比自住好。”

1982年,已是億萬富豪的田家炳捐出八成財產,成立公益基金會,主要捐助教育事業。

2003年,田家炳基金會已經超支,但為了幫助香港城市大學和理工大學取得有時間限制的配對性籌款,他向銀行貸款600萬港元,捐給兩所大學。時任城大副校長的黃玉山在追思會上回憶起這件事時感慨:“借錢來捐款,這是難以想像的偉大情操。”

2010年前後,田家炳將名下僅餘的4座當時總估值達20億港元的工貿大廈業權轉予基金會,並邀請社會人士加入基金會決策機構,自己則退任為榮譽主席,使基金會從由家族管理轉為由社會人士共同管理的慈善機構。

田家炳身體力行,不遺餘力助學興教,被譽為“中國百校之父”,自己則過着低調儉樸生活,賣屋助學、貸款捐校等佳話將永留歷史。田家炳是一位了不起的香港人,他的高風亮節,一定能啟發更多新一代富豪積極行善,為教育事業作出更多貢獻。

【田家炳金句集錦】我從不迷惘,問心無愧是快樂的最高標準

“我的慈善事業一直得到家人的全力支持……九名子女自幼養成謙恭誠摯的待人接物態度,全家充滿愛心。這點自覺比我在財富上的成就更具意義。

田家炳為慈善傾其所有,而在他心中,他還擁有另一筆比錢財更值得自豪的“財富。他在回憶錄中寫道:“我的慈善事業一直得到家人的全力支持……九名子女自幼養成謙恭誠摯的待人接物態度,全家充滿愛心。這點自覺比我在財富上的成就更具意義。

田家炳重視家庭和子女教育,比起物質,更注重精神和道德上的“富養。在他的教育下,九個子女自小懂得勤儉節約、己立立人,也認同父親“留財於子孫,不如積德於後人的想法。當年商討賣房捐校時,九個子女無一質疑抱怨,這在看慣了“豪門恩怨的香港實屬難得。難怪香港國學大師饒宗頤曾親自揮毫題詞積善之家送給田家炳。

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處。至急之事愈宜緩處,至大之事愈宜平處,疑難之際愈宜無意。”

在田家炳給長女田淑芳的家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歷來為人傳誦,甚至被收入小學閱讀課本:“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處。至急之事愈宜緩處,至大之事愈宜平處,疑難之際愈宜無意。”

那是1975年,田淑芳負笈大洋彼岸,父親寫給她的家訓。40年前,田家炳也曾收到父親田玉瑚寫給自己的家訓:“你讀中學,一定要達到中學的程度,力求華實兼備,如果不能華實兼備,退而求其次,也寧可實而不華,切忌華而不實。”中國詩書人家,向來都有良訓傳家的傳統,也是所謂“家教門風”的載體。田家炳的前半生,歷經亂離,飽嚐艱辛,卻能剛毅堅卓,屢仆屢起,靠的正是將“勤、儉、誠、樸”的家訓作為修身立命之本。

【田家炳金句集錦】我從不迷惘,問心無愧是快樂的最高標準

“我的地方觀念雖然有,但並不強烈,中國的每一個角落,都是祖國的一部分,都有自己的同胞,只要當地能珍惜我的資助,我樂意儘自己的綿薄之力。

閩粵交界的大埔縣,是田家炳魂牽夢縈的地方。 1978年,田家炳捐助100萬港元修建了湖寮大橋(後改名田家炳大橋),連通縣城老街與對岸的黎家坪。此後,這個客家山區縣遍布以“家炳”命名的公益設施,帶動了旅外鄉親關心桑梓的熱忱,山區面貌大大改觀。

後來,他的捐助範圍漸漸從大埔縣擴至梅州市、廣東省、內地各省區市以及港台地區,他的資助惠澤國家的每一個角落。據田家炳基金會統計,至今,田家炳在全國范圍內已累計捐助了93所大學、166所中學、41所小學、約20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大約1800間鄉村學校圖書室。

“都說下一個世紀是我們中國人的世紀,但只有辦好教育,我們才有希望。現在的教育只崇尚科學,道德付諸厥如,教育固然要求真,但更要教人做人的本分,你們可以說我是老頑固,我選擇工業也並非只為賺錢,而是希望對社會有點貢獻。”

1996年6月,常州人朱署安第一次在深圳見到80歲的田家炳。在下榻的賓館裏,田先生從公文包裏拿出一張紙條,小心地將它打開,攤在茶几上,讓在場的每個人看。那是他特地從香港報紙上剪下來的一條新聞,說的是香港一名司機因為車禍被送到醫院急救,卻因周圍沒有一個人願意輸血,最終不治身亡。

老先生很激動,對朱署安說,扶危濟困,救死扶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什麼現在有很多人把這些國粹遠遠地拋棄了呢?一個社會,如果人與人之間冷漠無情到這種地步,那麼這個社會還有什麼美好可言?

舉座沉默。

良久,田家炳繼續說:“都說下一個世紀是我們中國人的世紀,但只有辦好教育,我們才有希望。現在的教育只崇尚科學,道德付諸厥如,教育固然要求真,但更要教人做人的本分,你們可以說我是老頑固,我選擇工業也並非只為賺錢,而是希望對社會有點貢獻。”

朱署安說,在那一霎那,他明白了老先生把幾乎全部家產投在興辦學校上的苦心。

那以後,朱署安成為常州田家炳實驗學校校長,堅守着“先做人,再求真”的道德信念。在中國大陸,像這樣的田家炳學校,將近200所,它們寄託着田家炳更高的理想:拯救世道人心。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這句名言,也可説是田家炳一生的寫照。

獅子山下,追思無盡。先生之德,山高水長。

【田家炳金句集錦】我從不迷惘,問心無愧是快樂的最高標準

【田家炳金句集錦】我從不迷惘,問心無愧是快樂的最高標準

田家炳(Tin Ka Ping,1919年-2018年7月10日),男,祖籍廣東梅州,香港企業家、慈善家,田家炳基金會創辦人,被譽為“中國百校之父”。

田家炳早年在越南經商,後轉赴印尼經營橡膠工業;1958年移居香港,創辦田氏化工廠有限公司;歷任京華銀行董事、新安企業公司及華安置業建築公司董事長、田氏塑料廠有限公司董事董事長、田化化工工廠有限公司總經理、田家炳基金會董事會主席;2018年7月10日上午,與世長辭,享年99歲。

截至2018年7月,田家炳在中國范圍內已累計捐助了93所大學、166所中學、41所小學、約20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捐建鄉村學校圖書室1800餘間、醫院29所、橋樑及道路近130座,以及其他文娛民生項目200多宗。


編輯:莫潔瑩趙珊、胡越

紫荊邀你參與

第五屆「紫荊盃」兩岸暨港澳青少年書畫大賽

點擊「閱讀原文」,即刻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