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亨達:港人北上 便利政策陸續來
踏入8月,粵港澳大灣區喜訊連連。中央取消港澳台人員在內地的就業許可、合符資格的港澳台人士可申請內地居住證、日前特首林鄭月娥透露正積極研究3個便利港人措施:大降粵港澳手機漫遊費、簡化港澳居民內地銀行開戶、及香港電子錢包與內地互通。
(資料圖)
香港中國商會常務副會長陳亨達相信,中央便利港澳居民北上的政策將陸續出台,建議可先解決港澳居民關注較多、影響較大的訴求,分階段將阻礙自由流動的障礙掃除。
以下是香港中國商會常務副會長陳亨達的意見:
取消港澳台人員就業許可證後,預計在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失業登記、勞動權益保護等範疇,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將盡快出台配套措施。
現時內地的社會保險包括養老、醫療、工傷、生育和失業五類保險。只要在內地就業便須購買,港人也不例外,社保保障範圍較大,繳交費用亦較香港的強積金多。然而,這些保險的設計並不以港人為對象。若要推動更多港人北上,可考慮另設以港澳人士為對象的社保計劃。
稅負是另一個問題。現時每年在內地工作逾183天,每月需交5%至45%所得稅,但港人仍需每年向香港稅局繳交薪俸稅。雖可申請豁免,但稅負較只在港工作為高,這將降低港人到大灣區工作的意欲。現時橫琴推出“港人港税,澳人澳税”,待運作成熟,應擴展至整個大灣區。
關於促進創業或投資,去年中港簽訂CEPA投資協議,破天荒以負面清單形式,開放非服務業讓港人投資。專業服務方面亦有突破,雙方就多個專業資格達成互認協議,可推動本港專業服務業到內地發展。不過,現時港人在內地註冊公司,需與逾十個部門打交道;由於被定為“外資企業”,申請註冊需時逾兩個月,較內地企業所需時間為多。
就業及創業的制度阻礙解決了,接著是資金跨境流動的問題。有關當局可研究在大灣區內,先讓創業、買房、養老與生活相關的基本服務進行跨境支付,試驗後再深入推進。
簡化通關手續 促進流動
就交通便利而言,大灣區以陸路為主。年內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及蓮塘新口岸將相繼開通,粵港澳交通將大大改善。根據粵省的規劃,珠三角共有15條城際軌道交通線路2020年前建成通車,部分更已開通,粵港澳一小時生活圈將不再是夢。交通層面上,最需要改善的是通關制度,現時過境仍需兩次檢查。澳門與珠海已決定在港珠澳大橋採用“合作查驗,一次放行”模式,加快通關時間;之後可將這種模式複製至其他地方。
港人內地置業 特別處理
港人一直視置業為人生大事。中央已批准內地就業港人可繳存住房公積金,與內地職工同樣享有提取公積金、申請住房貸款的權利。不過,由於樓價飛升,中央已收緊內地置業政策。廣州、珠海或深圳等大灣區城市的非戶籍居民(包括港人),需交稅或社保5年才可置業。加上部分銀行不受理港人按揭貸款申請。由於樓市調控措施短期仍會持續,若要滿足港人置業需求,便要特別處理。
香港醫療水平世界聞名,內地生活的本港長者,可在港大深圳醫院使用部分服務時,使用醫療券。港府正研究在內地其他地區擴大長者醫療券計劃。長遠可嘗試引入港澳醫生在大灣區行醫,提高大灣區整體醫療服務水平。
編輯:趙珊
紫荊邀你參與
第五屆「紫荊盃」兩岸暨港澳青少年書畫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