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助推中非關係行穩致遠

7月21日,在結束首站對阿聯酋的國事訪問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5年多來第四次踏上非洲大陸,開始其對塞內加爾、盧旺達、南非以及毛里求斯等非洲4國的訪問,期間還在南非參加第10次金磚國家首腦會議。此次包括阿聯酋在內的中東非洲五國行不僅是習近平主席今年3月連任國家主席後的首次出訪,也是在國際形勢發生深刻演變背景下,中國面向發展中國家採取的一次重大外交行動。同時也表明,發展與中東非洲等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南南友好合作始終是中國外交的重要基礎,構建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不僅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國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歷史責任擔當。

北京 賀文萍

中非合作優勢互補

中國與非洲雖在地理上相距萬里,但相互間的友好交往卻源遠流長,自公元前2世紀中國漢朝時張騫通西域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近現代以來,作為二戰後新崛起的民族國家,中國和廣大非洲國家都曾遭受過長期的殖民侵略和殖民統治,進行過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解放鬥爭。共同的歷史遭遇和鬥爭經歷以及在這一鬥爭過程中相互間的合作和支持使中非友誼基礎牢固,深入人心。在當代國際關係史上,中非友好交往和“全天候朋友”般的長期穩定、全面合作關係堪稱“南南合作”的典範。

“一帶一路”助推中非關係行穩致遠

中非關係之所以能歷久彌堅,經受住歷史歲月和國際風雲變幻的考驗,關鍵在於我們始終堅持“真誠友好、平等相待、相互支持、共同發展”的正確原則。中國與非洲都把對方視為自己的發展機遇和對外戰略的重要支點。中國需要非洲,非洲也需要中國。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非洲作為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在20世紀完成了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偉業後,21世紀都面臨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幸福福祉的發展訴求和“復興之夢”。從經濟發展的要素構成看,中非雙方具有優勢互補、合作互利共贏的強大基礎及資源稟賦。非洲有54個國家和10億多人口,自然和人力資源豐富,市場廣闊,發展潛力巨大。但因長期的殖民掠奪和局部衝突動蕩,經濟仍比較落後,缺乏發展資金、技術和經驗。中國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經濟規模和實力有了顯著增長,擁有各個階梯層次的適用技術、設備、人才以及40年來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成功經驗(當然也包括一些教訓),但同時也面臨著資源短缺、國內市場競爭加劇等新的問題。因此,中非關係的加強一方面可為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原料、市場和投資場所的後續保證。另一方面,非洲也可通過大力發展中非關係得到發展資金、技術和經驗,並使其原料出口多元化,同時在開發自有資源的過程中增加更多自主選擇的權利。

“一帶一路”助推中非關係行穩致遠

7月2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抵達達喀爾,開始對塞內加爾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塞內加爾總統薩勒在機場為習近平舉行隆重歡迎儀式,這是習近平主席5年多來第四次踏上非洲大陸(圖:新華社)

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的成立為加強中非雙邊交流、溝通和合作建立了機制化的戰略平台,使中非合作在最近的18年來取得了快速和全方位的發展,是我們建國以來中非關係發展最快的時期。如今,中國已自2009年超越美國連續9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國。非洲也成為中國第三大海外投資市場和第二大海外工程承包市場。截止到2017年底,中國對非各類投資存量已經超過1,000多億美元,有3,500多家中國企業在非洲投資經營。

“一帶一路”對接非洲

自2013年中國政府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擁有豐富資源和巨大市場潛力以及強勁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的非洲大陸也積極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之中,並在參與的過程中感受並抓住重要的歷史發展機遇,以期實現其經濟從前工業化社會到全面工業化的的跨越性發展。

“一帶一路”助推中非關係行穩致遠

近年來,無論是習近平主席2013年訪非時提出中國與非洲共同打造“中非利益共同體”,還是李克強總理2014年訪非時提出幫助非洲建設鐵路網、公路網以及非洲區域航空網絡等“三大網”建設,以及習近平主席2015年底參加中非約翰內斯堡峰會時提出的“中非十大合作計劃”,其要義都是助推非洲大陸自身的互聯互通、加強中國與非洲之間的互聯互通,以及推動實現中國與非洲之間的“兩個對接”:一是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與非洲工業化發展的產業對接;二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非洲復興和發展戰略的對接。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和致力於實現互聯互通,其實也是為實現“兩個對接”創造條件。兩者相輔相成,互為助力。

“一帶一路”助推中非關係行穩致遠

眾所周知,基礎設施是支撐一國經濟發展的基礎,也反映了一國經濟發展的水平和潛力。基礎設施落後是制約非洲經濟發展的一大瓶頸。交通運輸業的不發達、糟糕的路況不僅使非洲國家間的區域貿易以及一國內的國內貿易成本高昂,而且阻礙了外資投資非洲的步伐。因自身財力不足,非洲基礎設施建設每年至少面臨200億美元的資金缺口,而這恰好與中國的“走出去”戰略和具有全球性競爭力的基礎設施建築領域優勢互補。另外,作為世界上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地區,非洲大多數國家工業化程度相對較低,工業在非洲國家經濟中所佔的比重仍較小。但非洲擁有豐富的資源、較為廉價的勞動力和廣闊的市場潛力,而中國擁有發展資金、適用技術和設備以及從農業國成長為“世界工廠”的豐富發展經驗。加之中國當下正在深化經濟轉型升級,大量優質富餘產能和先進裝備技術有待向外轉移,這些產能和裝備技術亦完全符合非洲發展的需要,渴望實現經濟多元化和工業化的非洲因此完全可以成為中國產能和裝備技術轉移的重要承接地之一。

“一帶一路”助推中非關係行穩致遠

由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剛果(布)布拉柴維爾體育中心航拍照片(圖:新華社)

和中國人民擁有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一樣,非洲人民也希望實現減貧和發展的“非洲夢”。而實現非洲的互聯互通和工業化即是實現“非洲夢”的必要條件和必經道路。為此,非洲國家以及非洲聯盟已先後出台了包括《非洲發展新夥伴計劃》(the New Partnership for Africa’s Development-NEPAD,2001年發布)、《加速非洲工業化發展行動計劃》(2008年發布)、《非洲基礎設施發展規劃宣言》(2013年發布)以及《非洲2063願景》(Agenda2063,2013年發布)等重要發展戰略文件,希望通過工業化、經濟融合和一體化將21世紀打造為非洲發展的世紀。因此,“一帶一路”倡議與非洲21世紀的發展戰略可謂琴瑟相通,不僅可為中非關係的可持續發展以及非洲的跨越式發展增添新動力,也可為南南合作開闢一條新道路。

“一帶一路”助推中非關係行穩致遠

列車停靠在肯尼亞蒙內鐵路內羅畢站。蒙內鐵路是中國幫助肯尼亞修建的一條全線採用中國標準的標軌鐵路,是肯尼亞獨立以來的最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圖:新華社)

2015年1月27日,中國與非盟簽署了中非關於基礎設施建設合作的諒解備忘錄。根據備忘錄,中國將在“非洲2063年願景”戰略框架內,加強與非洲國家在鐵路、公路、區域航空及工業化領域的合作,促進非洲國家一體化進程。如今,中國企業已經在埃塞俄比亞、吉布提、肯尼亞和尼日利亞等國開始了鐵路、機場、工業園區和港口等項目的建設,用行動在譜寫和實踐中非發展藍圖的對接。

中非產能合作助推非洲跨越式發展

在總額達600億美元的超強度升級版“十大中非合作計劃”中(包括中非工業化合作、農業現代化合作、基礎設施合作、金融合作、綠色發展合作、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合作、減貧惠民合作、公共衛生合作、人文合作、和平與安全合作等),擺在首要和突出位置的就是中非工業化合作,即中非產能合作和推進非洲的工業化進程。為順利推動這一舉措,“十大合作計劃”中專門設立了首批100億美元資金的“中非產能合作基金”,並為中非發展基金和非洲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貸款各增資50億美元。

“一帶一路”助推中非關係行穩致遠

中非產能合作符合中非發展的現實需要,也具備發展的強大基礎。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到了工業化中後期,產生了大量產能富餘,而大多數非洲國家則處在工業化起步階段,對鋼鐵、水泥等產品需求旺盛,基本全部依賴進口,因此渴望引進這些產能,加快工業化步伐。非洲有豐富的人力和自然資源,中國則擁有資金、設備、技術、管理經驗。中非產能合作歷史性對接的條件已經成熟。

事實上,中非產能合作已經頗有成果。如在坦桑尼亞,該國作為第一批加入中國國際產能合作進程的非洲國家,已於2015年4月28日由中國國家發改委與坦總理府草簽了關於產能合作的框架協議。坦正在制定的5年規劃的核心也是工業化,以便與中國的產能合作相對接。從2009年起,坦桑尼亞開始啟動出口加工區的建設,希望通過發展出口導向型工業,達到吸引外資、擴大出口、增加就業、提高生產技術和經濟管理水平的目的。目前已有來自中國的12家企業入住其出口加工區。中國民營企業“河北壯大玻璃公司”,在坦桑尼亞多多馬市建設了年產60萬重量箱玻璃項目,預計今年將投產。再如最早落戶埃塞俄比亞東方工業園的中國鞋業生產巨頭——東莞華堅集團,自2011年底投資建設華堅(埃塞)鞋廠以來,現已成為中非產能合作的排頭標兵企業。截至2017年底,華堅成為中國在埃塞最大規模的民營企業,已累計出口創匯超過1.22億美元,為當地解決了7,500多人就業。該企業年產超過500萬雙女鞋,是埃塞最大的鞋業出口企業,佔埃塞鞋業出口的65%以上。2017年9月1日,埃塞俄比亞政府授予華堅集團董事長張華榮先生“埃塞工業之父”的榮譽稱號,以此感謝他對該國工業發展的貢獻。華堅不僅在埃塞創造了傳奇,未來還計劃在盧旺達、尼日利亞等多個非洲國家投資,續寫“一帶一路”與非洲工業化進程對接的新篇章。再如位於埃及蘇伊士灣西北經濟區的“中埃蘇伊士經貿合作區”。 該合作區位於埃及“蘇伊士運河走廊”開發區的起始端,埃及的優質資源將優先配置於此,這一區位優勢的黃金契合點對於促進中埃兩國戰略合作、埃及承接中國產業轉移、提升埃及經濟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截至2017年6月,入駐經貿合作區的企業共有65家(其中製造類企業32家,配套服務機構33家),吸引合作投資額近10億美元,解決當地就業3,000多個。其中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玻璃纖維生產商中國巨石集團2012年入駐合作區。該集團一期項目總投資2.23億美元,設計年產能8萬噸玻璃纖維,是目前中國在埃及投資金額最大、技術裝備最先進、建設速度最快的工業項目。該項目的投產,不僅有利於培育和帶動埃及國內複合材料工業的技術進步和快速發展,還將對當地擴大就業、提升管理水平、增加外匯收入、促進埃及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一帶一路”助推中非關係行穩致遠

由中國路橋公司承建的中國在莫桑比克最大基建項目——馬普托跨海大橋及連接線工程已於今年6月建成通車,這是通車前的馬普托大橋俯瞰(圖:新華社)

作為中非產能合作的“一體兩翼”,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園區建設如今在非洲正紅紅火火地展開,中國已幫助非洲建成了多條鐵路,包括連接肯尼亞港口城市蒙巴薩到首都內羅畢的“蒙內鐵路”、連接埃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到吉布提的“亞吉鐵路”、以及在安哥拉和尼日利亞建設的鐵路。正如肯尼亞總統肯雅塔在2017年5月31日“蒙內鐵路”開通之日所說,“鐵路的開通為肯尼亞新的工業化篇章打下了基礎”。由中國大力推動的“基礎設施建設+工業園區產業發展”的“雙輪驅動”模式正在拉升非洲的經濟發展,把非洲的資源能源稟賦轉化為可持續發展和惠及民生的成果。

總之,作為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非洲一直是中國外交“基礎中的基礎”。習主席此次訪問幾乎涵蓋了非洲的西部、東部、中部和南部,可以說是一次面向全非大陸的訪問,也是習主席親力親為,為今年9月即將在北京舉行的中非峰會進行預熱,與非洲國家領導人面對面溝通和規劃進一步發展中非關係的藍圖,深化中非政治互信、發展互助、理念互鑒,推動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2018年6月4日,正在南非出席金磚國家外長正式會晤的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回答記者有關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提問時說,今年9月將在北京召開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主題將為“合作共贏,攜手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中非雙方努力將峰會主題同中非共建“一帶一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非盟《2063年議程》以及非洲各國發展戰略結合起來,做出合作共贏的新規劃,開闢共同發展的新前景。2006年第一次中非峰會曾在北京召開。時隔12年後,中國與非洲各國領導人將再次齊聚北京,共商新時代的中非合作大計的確令人鼓舞。毫無疑問,習主席的7月訪非以及9月北京中非峰會將進一步推動“一帶一路”與非洲發展的對接,助推中非關係行穩致遠、再登新高峰。“一帶一路”助推中非關係行穩致遠

(作者係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8年8月號

責編:李幸、莫潔瑩

編輯:胡越、趙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