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長遠發展的競爭潛力優勢依然明顯——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

6月2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院重大成果《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6——40年:城市星火已燎原》(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布。在本次報告中,香港居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第二位,位於深圳之後。在可持續競爭力指數和宜居競爭力指數方面,香港皆居首位。為了更詳盡解讀相關內容,本刊記者專訪了該報告首席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

本刊記者 馮琳

香港長遠發展的競爭潛力優勢依然明顯——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

6月2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布《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6——40年:城市星火已燎原》。在最新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中,香港名列第二,深圳、上海分別位列第一和第三位。圖為香港維港(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香港全球經濟競爭力持續提升

記者:如何評價香港回歸以來的經濟發展成就與香港的經濟競爭力水準?

倪鵬飛:香港回歸二十一年以來,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優勢,經歷亞洲金融危機、全球金融危機的挑戰,面對全球經濟持續衰退和全球激烈競爭威脅,香港風采依然,氣勢如虹,全球經濟競爭力持續提升。

香港強大的經濟競爭力源自香港優秀的企業素質、巨大的當地需求、高端的當地要素、一流的硬體環境、領先的軟件環境和廣泛的全球聯繫。從經濟自由度來說,香港是全世界最自由的城市之一,資金、要素、市場、產品都是全球流動最便捷的,交易規則和法制建設也最完善。香港有全世界最好的融資條件、管道和市場,所以香港的交易成本最低。

與此同時,隨著內地的發展、內地總體競爭力的提升,香港也分享到了內地規模經濟增長帶來的紅利,從而促成了自身發展。

記者:回溯社科院近三年發布的報告,在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方面香港連續排名第二,居於深圳之後。如何具體解讀今年香港在綜合經濟競爭力的排名表現?

倪鵬飛:從總體上來看,在最新的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中,深圳蟬聯榜首,得分1.000;香港名列第二,得分0.750;上海位居第三,得分0.728。

在綜合增量競爭力排名中,香港由去年的全國第十九位下降至第三十位,今年得分0.268。在綜合效率競爭力排名中,香港得分0.759,位居全國第三位,與去年排名保持一致,領先於深圳和上海,僅落後於澳門和台北。

另外,從分項的排名來看,香港除了軟件環境以外,其他分項均處於全國前列,包括企業本體、當地要素、硬件環境項皆排名第一;全球聯繫項排名全國第三位;當地需求項排名位列第七位。

香港經濟結構急需向科技創新轉型

記者:在報告的可持續競爭力指數方面,香港連續三年處於首位。如何解讀香港在“可持續”方面的競爭力?

倪鵬飛:“可持續”對應的是一個綜合的、長期的競爭力,包含社會、生態、文化、環境等各方面要素。它預示著一座城市在長期的未來發展中,蘊藏著的巨大潛力。

香港在可持續競爭力方面確實表現得非常好,排在第一位,總體得分1.000;北京排名第二,得分0.942;上海排名第三,得分0.887。

香港除在知識和文化城市競爭力分項方面落後全國少數幾個城市外,可持續競爭力其他分項的表現均處於全國領先地位。比如,香港的和諧城市競爭力、信息城市競爭力皆排在全國首位;生態城市競爭力和全域城市競爭力位列全國第二位。

可以說,香港依然保有自己的獨特優勢。總體上看,香港有著全球較好的金融服務,有非常強大的科技資源,香港是全球最好的自由經濟體系之一,香港政府的高效率和良好的全球信譽,都是香港難以取代的優勢。香港長遠發展的勢頭和潛力優勢還是非常明顯的,只是沒有非常好地發揮出來。

所以,如果香港能夠採取一定的措施,使科技創新、知識等方面的潛力能夠發揮出來,那麼香港不僅能夠在可持續性競爭力方面繼續保持領先,而且還有可能在綜合經濟競爭力方面重新超越內地城市。

記者:您認為當前香港的經濟發展存在哪些挑戰?應如何進一步釋放可持續的發展潛力?

倪鵬飛:香港的不足或劣勢,主要來源於內部。具體包括,香港的生活成本相對較高、房價過高,與內地的聯繫還不夠充分暢通,同時面臨社會分化以及人口老齡化等問題。

與此同時,香港當前發展的最核心問題是,經濟結構的機制性失衡。比如,一些產業發展得特別好,而一些實體產業可能相對較弱,發展得不太理想。這是香港背後的經濟機制或者說是利益機制所導致的。香港過於看重貿易、金融、航運、旅遊、專業服務這五大產業,而對不少規模較小、新興但極有潛力的產業關注不足,從長遠看缺乏新型產業業態的支撐和引領。

因此,香港發展的當務之急是向科技創新驅動這樣一個現代經濟體系轉型。應該說,香港是有這方面條件的,我們了解到並不是香港的科技創新資源和科技實力不行,而是它的科技資源、科技成果沒有很好地結合,沒有轉化成經濟的價值。正是由於香港的經濟結構出現了失衡,導致本港從事創新科技、實體產業的市場動力不足,科技和商業都跑到深圳結合了,所以深圳得到了較快發展。

另一方面,香港面臨的挑戰主要來源於外部,體現在內地城市的崛起,以及與亞洲和全球城市之間的競爭。一是深圳和上海等城市在金融、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方面迅速崛起,對香港帶來競爭壓力。二是在國際城市比較中,一個有競爭力的全球城市,它除了在金融、高端服務業等方面要有絕對優勢外,在科技創新、高端製造方面也要領銜或是佔有重要位置。所以香港不僅要在金融方面處在前列,還一定要在決定一個城市產業未來的科技創新方面力爭處於領先位置。

香港需要在與內地的合作中抓住機遇

記者:當前,香港有哪些應當抓住的發展機遇?香港要如何進一步參與其中?

倪鵬飛:當前國家正在大力倡導建設的粵港澳大灣區以及“一帶一路”倡議,實際上都是基於中國內地發展能為香港發展帶來的機遇。香港需要在與內地合作的過程中抓住機遇,利用內地的發展發揮香港在“走進來”、“引出去”中的“超級聯繫人”角色作用,實現互利共贏。

粵港澳大灣區的構建,使得香港能夠更好地與灣區內的其它城市進行合作、競爭,分享灣區內各個城市的資源要素和產業市場優勢。香港可以通過為灣區服務、通過與各城市加強合作,來分享這個灣區外部產生的機遇。

而中國在國際舞台發起的“一帶一路”倡議,確實需要支點和樞紐,需要熟悉國際形式、國際營商環境的企業為之服務和引導,香港就有這方面的天然優勢。因此,香港也能夠在支持和服務內地“一帶一路”倡議的建設過程中,分享絲路紅利。

當然,香港確實需要居安思危,要加快轉型,加快發展,這應該成為香港的共識。香港有遇難成祥、抓住機會的特點和優勢,香港幾十年來的發展都是在危機中抓住了機會,實現發展,所以我對香港未來的競爭力前景仍然充滿信心。香港長遠發展的競爭潛力優勢依然明顯——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


責編:李幸、莫潔瑩

編輯:胡越、趙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