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金融合作及香港金融規劃方向

金融業是香港支柱產業之一。改革開放40年來,香港不斷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香港金融業利用自身優勢,擔當內地對外開放橋頭堡,同時也為自己贏得了無限商機,促成了金融業大發展。回顧歷史、展望未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粵港澳金融合作進入新階段,香港金融業如何進一步融入區域金融發展,更好地發揮獨特角色和作用,有待業界深入思考。

港 應堅

粵港澳金融合作及香港金融規劃方向

促成粵港澳產業分工體系形成

回顧以往,香港金融業促進本地產業北移、促成粵港澳產業分工體系形成的發展脈絡相當清晰。也是在這個過程中,香港金融業在全國經濟發展大局中的角色和定位進一步明確,重要性愈顯突出。

改革開放初至1997年,香港製造業整體遷至珠三角,香港國際貿易、航運及金融中心逐漸建立起來。內地改革開放之初,香港出口加工業將主要生產工序轉移到珠三角,同時將貿易及融資功能留在香港,突破本地發展的重大瓶頸。香港確立了內地主要轉口港地位。為轉口貿易提供金融服務成為香港銀行業主要業務之一,貿易融資平均佔到全部貸款一成以上。

回歸祖國後,香港轉型成為服務業主導經濟體,服務業轉型升級繼續進行。隨著內地經濟快速發展,上海、深圳貨櫃碼頭逐漸超越香港。但香港貿易中心中介功能並未弱化,只是貿易形態發生變化。離岸貿易悄然興起,香港貨運業轉向高附加值現代物流業,數千家跨國公司在香港設立區域總部,負責珠三角及其他地區採購及全球配送。香港銀行業離岸貿易融資快速增長,2013年離岸貿易融資一度佔全部貿易融資的47%。

2009年內地推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促進香港國際貿易及金融中心多元化發展,轉口貿易、離岸貿易、本外幣結算融資 深度融合,人民幣業務蓬勃發展,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升級為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粵港澳金融合作也因此進入一個新階段,香港服務珠三角外向型經濟手段獲得提升,珠三角企業可借助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平台及先進的貿易、物流、專業服務平台,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開展“一帶一路”貿易及投資,參與全球競爭。

擔當內地在境外主要離岸金融中心的角色

香港金融業不僅促成大灣區內產業分工體系的形成,而且在民生等更廣泛領域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服務範圍也向全國輻射,擔當內地在境外主要離岸金融中心的角色。

全面走進珠三角市場。2005年內地允許境外銀行在內地設立法人銀行,香港商業銀行率先進入,一開始便把珠三角主要城市當作重點方向,尤其是CEPA補充協議允許港資銀行在廣東設立異地支行,更推動港資銀行在珠三角布局。迄今,12家港資銀行在廣東開設了188家分支行,業務範圍涉及企業及個人業務、人民幣和外幣業務。港資證券、基金、保險機構也受惠於CEPA政策紛紛在珠三角開業。

吸引內地金融機構到港開業。近年來,內地主要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及城市商業銀行看好香港離岸區位優勢及聯通全球的市場功能,紛紛投資香港,把香港作為開展國際業務的平台。2016年底,香港已有21家中資背景的掛牌銀行﹙或分行﹚,總資產7.7萬億港元,市場佔比達32%。其中,粵資銀行在香港開設83個營業網點,掛牌證券公司有20家。

強化中資企業在境外融資中心功能。去年底,香港已有389家H股和紅籌股公司,總市值12.5萬億港元,佔全部市值的37%,歷年累計融資4.47萬億港元,市場佔比超過六成。為中資企業境內外業務提供融資服務成為香港銀行業重點拓展領域,去年底與內地相關貸款4.2萬億港元,佔全部貸款餘額的47%。香港不僅是融資中心,亦是外匯交易、風險管理和資產管理中心,十分有利於中資機構在海外市場“試水”。

依託粵港澳產業轉型發展,香港金融業不斷拓展生長空間,成功轉型為亞太區首屈一指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金融業對於香港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6年香港金融業增加值為4,291億港元,佔GDP 的17.7%,就業人數25.3萬人。在香港四大支柱行業中,金融業增加值佔到近三分之一。事實上,金融服務、專業服務、貿易物流等支柱產業息息相關,一榮俱榮,對香港繁榮穩定意義重大。

主動參與大灣區建設,

爭取引領跨境金融合作

根據《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廣東要構建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以及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基地,香港要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和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功能。香港的定位是相當明確的,要發揮好自己強項,更加主動參與大灣區建設,爭取引領跨境金融合作。

香港金融業如何在新一輪粵港澳金融合作中有更大作為,扮演新角色?筆者認為要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大框架下,做好香港金融發展規劃,重點是加強與珠三角金融合作,突出以下幾個方向。

一是共同推進跨境金融業務創新。香港是全球一流的國際金融中心,金融市場齊全,金融產品豐富,金融基礎深厚,而珠三角是內地改革開放前沿及體制機制創新高地。保持旺盛的創新熱情,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將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兩類產品有機結合起來,不斷在新的跨境業務領域形成突破,提升粵港澳合作水平,應是粵港澳大灣 區規劃的重要方向。香港金融業把握著主要跨境客戶資源,充分了解歐美最新市場信息,又擁有成熟的產品設計和創新能力,可充當推進跨境金融服務創新的發起人,這是香港金融業對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價值所在。

二是共同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著力點是實體經濟,要在區內建設先進製造業,發展現代服務,推動創新科技,形成新的發展動能。香港加強與珠三角金融業合作,要瞄準金融與產業深度融合、金融與科技雙向融合,並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民生金融、創新金融,始終圍繞推動區內產業轉型升級的目標。

三是共同促進東西岸經濟協同發展。粵港澳尤其是珠三角是全球最發達的城市群之一,但各城市經濟發展及金融業存在一定差異,而香港金融業與珠三角各地合作呈現梯級變化,由珠江東岸向西岸合作密切程度遞減。事實上,珠三角各地蘊藏大量商機,西岸發展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建設,與東岸電子資訊產業帶相映成輝,澳珠也在建設葡語系金融服務通道,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深中通道將陸續建成,為香港金融業加大輻射力創造條件,這是香港推動粵港澳金融圈建設不可忽視的戰略方向。

四是共同建設“一帶一路”金融大通道。香港政商各界高度重視“一帶一路”建设,希望發揮“促進者”“推廣者”作用及充分發揮獨特的經貿、金融和專業優勢。香港金融業擔當雙向開放平台,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共同“走出去”,建設帶動中南、西南地區發展,輻射東南亞及南亞的重要經濟支撐帶,提升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在“一帶一路”等重大國家发展戰略中的地位與功能。

五是共同輻射泛珠三角金融中心創新合作。支持周邊省份利用香港離岸平台“走出去”“引進來”,也是香港參加粵港澳金融圈建設的重要方向。在泛珠三角範圍內,除廣州、深圳等金融中心外,還散布著若干區域金融中心,統籌各省金融業發展。它們各自擁有特殊區位優勢,具有特色金融業務,是香港重要的合作夥伴。香港金融業要研究“關於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與珠三角及澳門強化輻射引領作用,帶動中南、西南地區加快發展。

六是形成建設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合力。中央提出要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然而,建設香港國際金融中心,需得到內地尤其是珠三角鼎力相助。近年香港特區政府提出一系列金融發展戰略,如國際資產管理、跨國企業財資管理、航空租賃業、國際再保險等,並不為內地廣泛了解。兩地金融戰略部分重疊,又各自為政,未能形成合力。這種人為隔離有待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框架內解決,香港應主動與珠三角加強政策溝通,增強政策宣導,探討合作途徑,吸引珠三角共同參與香港金融戰略,從而提升粵港澳金融圈的國際競爭力。粵港澳金融合作及香港金融規劃方向

(作者係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


責編:李幸、莫潔瑩

編輯:胡越、趙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