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香港青年勇敢把握大灣區多元化創業就業機會——訪港區婦聯代表聯誼會名譽會長余皓媛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香港社會各界對此充滿期待。在香港青年看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會帶來哪些機遇?本刊記者就此專訪了港區婦聯代表聯誼會名譽會長、香港小童群益會委員余皓媛。
文| 本刊記者 左婭
余皓媛
為香港青年創業就業提供更多機會
記者:在您看來粵港澳大灣區給香港青年帶來的最大機遇是什麼?
余皓媛:粵港澳大灣區內各城市優勢互補,若積極協作,金融業、科研創新、商貿零售等行業必將更快發展,其中以科研創新最為矚目。近年來內地經濟發展向高附加值產業轉型,無可避免地依賴科技發展,廣州互聯網、生物技術、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積極發展,大量知名企業如華為、騰訊、比亞迪等進駐深圳,建構出有利科研及商貿發展的氛圍。加之越來越多創業園、創業平台的出現,如深圳前海、廣州南沙自貿區、橫琴創業園等,必定為香港年輕一代創業者提供極大的支援。
今年5月,大灣區各城市共同簽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與創新”青年人才廣州交流會合作框架協議書》,知名企業家和行業專家將合力為有志創業的年輕人提供創業經驗和緊貼市場的資訊。香港青年可憑藉大灣區的協同效應和香港商業的國際視野實現創業理想。建議港青主動爭取機會前往大灣區城市考察及探尋商機,並進行詳細的市場分析,藉助好國家政策將大大提高創業成功率。
記者:除了提供創業支持外,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還將創造更多優質就業崗位。這對香港青年來講是否也是個機遇?
余皓媛:是的。相信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對各行業的人才需求將更為龐大,必將為香港青年提供多元化的就業機會。現時,香港畢業生多投入金融業和房地產服務業,未來在此基礎上,香港青年還可以參與大灣區內電子及工程業的發展。此外,相信大灣區對從事醫護、教育的畢業生需求量也會較高。香港年輕人應積極發揮個人才能,找尋更大的舞台,大灣區自然是明智選擇之一。
6月26日,由約150名香港各界青年代表組成的“國家發展戰略與香港青年機遇”參訪團參觀深圳企業,共話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圖:新華社)
除就業崗位外,大灣區的發展也將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實習機會,如珠海市港澳事務局和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會共同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香港青年實習計劃2018珠海實習活動”等,類似的跨境實習項目越來越多,加之現時大學也提供一些指導和輔助,今年赴廣州實習的香港大學生人數明顯增加。香港年輕人一方面在實習過程中掌握業務技巧及知識,另一方面更藉實習了解粵港澳大灣區的職場環境、感受當地文化、開闊視野、豐富閱歷。這對港青日後工作、包括到大灣區工作極為重要。
推出優惠政策吸引香港精英
記者:但是也有香港青年對到大灣區其他城市工作有顧慮。對此您怎麼看?
余皓媛:我也看到有調查報告指出,大約75%的受訪香港年輕人對大灣區的發展前景態度樂觀,但卻有57%的受訪者表示不會考慮到大灣區其他城市發展。這其中有不夠了解的因素,因為當中的57.2%甚至表示不清楚大灣區是怎麼一回事。
事實上,大灣區各地方政府已著手把大灣區打造成“一小時生活圈”,港珠澳大橋、高鐵香港段和蓮塘口岸等基礎設施建設也為香港青年北上發展帶來便利。同時,有鑑於香港青年認為稅項太高,不少城市政府已作出相應調整,比如深圳前海已經實施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雙15%”的政策,對港澳人才給予個稅補貼。一些地區更為吸引香港精英而提供津貼或現金獎勵措施,如南沙區可選擇按照人才經濟貢獻的40%發放獎勵金,且新入戶南沙的本科、碩士、博士分別可領取2萬、4萬、6萬元人民幣的安居補貼。黃埔區甚至提供人才公寓租住、子女就醫入學、家屬落戶、實驗設備和原材料進口便捷通關等服務。
鑑於香港年輕人對於大灣區的資訊掌握不足,近年香港和內地舉辦了大量的交流、參觀活動。比如“青年營”活動,就讓大灣區內各城市學生有機會共同生活、增進了解。特區政府也已調撥資源在各高等院校加強研究大灣區發展潛力,最新的資訊亦已透過政府和各種渠道對外發布。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香港青年願意在大灣區發展事業。
建議增強文化歷史認同以助香港青年把握大灣區發展契機
記者:對鼓勵香港青年把握大灣區發展機遇,您有哪些建議?
余皓媛:近年香港社會雖然紛爭不斷,但各方人士均有愛國之心。當論及華南文化或有出色的中國人和企業獲獎時,香港特區的年輕人亦為此驕傲。故在鼓勵港青擁抱大灣區前,應從文化和歷史方面著手加強香港青年對國家的歸屬感。當他們建立出深厚的歸屬感,自然對到大灣區以至其他內地城市工作更樂於嘗試。另一方面,有志於大灣區創業的年輕人也要積極裝備自我,傳承迎難而上、堅毅不屈的企業家精神。萬事起頭難,盼望更多香港年輕人願意走出舒適圈,把握當前契機,與大灣區共同成長。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8年8月號
責編:李幸、莫潔瑩
編輯:胡越、趙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