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崢嶸歲月!走進港九獨立大隊和兩廣縱隊
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及其併入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是解放戰爭期間華東戰場上英勇善戰的勁旅,他們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過重要貢獻。港九獨立大隊作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的分支,有很多新界地區的工人、農民和熱血知識青年加入;併入后的兩廣縱隊以廣東和廣西籍戰士為主,其中亦有很多香港籍戰士。他們和其他指戰員一樣英勇奮戰,浴血犧牲,也立下赫赫戰功。
適逢八一,讓我們共同走進英勇的部隊,了解他們為保衛香港、解放兩廣做出的汗馬功勞。
港九獨立大隊抗日史
回到抗日戰爭那段催淚史,1941年12月香港淪陷,至此香港進入三年零八個月日統日期。在這段時期對香港市民在經濟、民生等方面的摧殘,日軍燒殺搶掠,強姦婦女,香港遭到空前浩劫,人口銳減,經濟凋零,民不聊生。
日軍在香港燒殺搶掠
在這極其艱難的歲月,有一支由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戰斗在香港的山水間,頑強地抗擊著日本侵略者。他們是這3年零8個月中唯一的一支抗戰武裝。
當時,在反法西斯戰爭的戰略大格局上,抗日游擊隊肩負著保護交通線、切斷敵方航線的重要任務。香港地理位置特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它既是日軍在太平洋地區的重要戰略中轉站,又是其侵略華南地區的基地。港九大隊通過奪取海上運輸線,截獲日軍運輸船,牽制敵人有生力量,有效地配合了盟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反攻。
當年的港九獨立大隊政委黃雲鵬回憶說,香港的大嶼山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不僅控制著香港往來澳門、廣州的海上航線,還可以監視香港通往太平洋的航道。日軍對爭奪與掌控大嶼山十分重視,把活躍在大嶼山的抗日游擊隊視為眼中釘。1944年4月,日軍出動二千多人,中小型戰艦40多艘,飛機4架,由一名將官指揮,海陸空全面大掃蕩,歷時21天。然而,掃蕩最後以游擊隊主動出擊,日軍失敗告終。
港九大隊還是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前哨。這支隊伍專門成立國際工作小組,把營救國際友人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他們先後營救了89名國際友人,其中包括關押在監獄裡的賴特上校等英軍官兵,以及遇險的美軍飛行員。港九大隊還與盟軍建立起情報合作關係,為盟軍提供了大量及時有效的情報。這些情報幫助盟軍準確摧毀了日軍在啟德機場的機庫、香港海面上的補給艦船等。
香港淪陷時,包括何香凝、柳亞子、鄒韜奮、梁漱溟、茅盾、梅蘭芳、蔡楚生等在內的大批滯留香港的文化人和愛國民主人士進入了日軍的“黑名單”,隨時可能遭受不測。香港抗日游擊隊克服千辛萬苦,在短短數月中,使數百文化名人擺脫了日寇的搜捕,通過秘密通道,安全送往內地大後方。為了保衛家國,驅逐敵寇,港九大隊約千名游擊隊員中,在戰鬥中犧牲的有名有姓的人就達到100多人。
港九獨立大隊遊擊戰士經歷無數艱險,不怕犧牲,堅持敵佔區反法西斯戰鬥,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30日,英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夏愨(Cecil Harcourt)率軍艦抵港,港九獨立大隊奉命於9月28日發出宣言,向港九同胞告別,一周內撤出港九地區。該隊大部人員後來隨東縱北撤,一部分留在香港堅持地下鬥爭,還有一部分人員復員。
七十多年過去了,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的抗戰事蹟還在被人們口口相傳。
兩廣縱隊和廣東解放
位於深圳葵涌的東江縱隊北撤紀念碑,當年東縱戰士就是從這裡登船撤往山東,然後組建了兩廣縱隊
兩廣縱隊的前身是在華南參與抗戰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即港九獨立大隊的上級部隊)。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6月,為了執行國共兩黨“雙十協定”撤出13個解放區的協定,為了堅決執行黨中央的決議,為了和平,他們忍痛離開自己流血犧牲創立起來的根據地,離開和他們血肉相連的廣東父老兄弟,踏上北撤的征程。
北撤山東後,由於當時國內形勢有了很大的變化,內戰已經全面爆發,部隊需要學習和整訓。北撤部隊10月移駐臨沂地區整編,1,400餘人進華東軍政大學等學校學習,其餘人員編成東江縱隊教導團。1947年3月,解放戰爭進入第二年,中共中央決定以東江縱隊為基礎組建兩廣縱隊。同年4至5月,東江縱隊教導團及華東軍政大學等學校畢業的東江縱隊人員和解放入伍的廣東、廣西籍戰士以及渤海地區入伍的新戰士,組成兩廣縱隊教導支隊。8月1日,兩廣縱隊在濱縣正式成立,曾生任司令員,雷經天任政治委員,林鏘雲任副政治委員,姜茂生任參謀長,楊康華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1、第2、第3團和教導總隊,共4,800餘人,隸屬華東野戰軍。
1947年11月6日,兩廣縱隊在山東濱縣龍王廟舉行反攻誓師大會
兩廣縱隊正式成立後,在華東野戰軍的領導和指揮下,先後參加了江淮、南麻、臨朐、諸城、豫東、濟南、淮海等戰役。兩廣縱隊的幹部,大多數經過長時間抗日游擊戰爭的考驗,以後又經受了大規模運動戰和陣地戰的鍛煉,他們在戰爭中學習戰爭,不斷總結經驗,發揚了艱苦奮鬥、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一仗比一仗打得好。豫東戰役第二階段,在阻擊敵邱清泉兵團的作戰中,他們負責守備杞縣縣城,在敵人優勢兵力和火力的三面猛烈進攻下,英勇奮戰,堅守了兩天,和其他縱隊一起完成了阻擊任務,保證了華野主力對區壽年兵團的合圍。在濟南戰役中,他們擔負拔除濟南外圍堅固據點長清縣城的任務,僅用了90分鐘就攻克該城,全殲守敵兩千人,提前三天半完成任務,保征了攻城集團順利作戰。淮海戰役第二階段, 他們以三個團的兵力,擔任徐州以南十一公里正面和十公里縱橫地域的堅守任務。廣大指戰員前仆後繼,浴血奮戰四晝夜,頂住了敵孫元良兵團在飛機、大炮掩護下的輪番猛攻,牢牢地扼守住敵人南逃主要通道之一的盧村寨、大方山陣地,對粉碎徐州敵人南逃的企圖,起了重要作用。兩廣縱隊的這些光輝戰績,業已載入中國革命的史冊。
1949年3月,淮海戰役已經結束,渡江戰役即將開始,幾大野戰軍系列也已經確立。兩廣縱隊原屬華東野戰軍建制本應歸入三野,但是三野進軍方向是華東,而四野進軍方向是華南。當時中央軍委希望兩廣籍的幹部和戰士儘量回兩廣工作,於是兩廣縱隊就改屬四野建制。接到命令後,兩廣縱隊迅速從華東地區準備渡江作戰的前綫移駐中原。1949年7月24日,兩廣縱隊在河南襄城誓師南征,7月25日起分批南下,1949年8月31日,兩廣縱隊於湖北浠水回龍磯渡口乘船渡過長江。幹部戰士冒著酷暑暴雨,翻山越嶺,兼程進軍,於9月27日到達江西贛州附近待命。
1949年10月,南路軍南下解放廣東中山縣
1949年9月28日,廣東戰役聯合指揮部司令員兼政委葉劍英,副司令員陳賡簽發了“戰聯字第一號作戰命令”,規定:第二野戰軍四兵團(司令員陳賡,政委謝富治)為右路軍,第四野戰軍十五兵團(司令員鄧華,政委賴傳珠)為左路軍,兩廣縱隊,粵贛湘邊縱隊,粵中縱隊為南路軍,由曾生、雷經天、林平(任粵贛湘邊縱隊司令員兼政委)統一指揮。解放廣東戰役正式打響。
南路軍快速疾進,經和平、河源沿東江挺進珠江三角洲,解放惠陽、博羅、東莞、寶安、番禺、順德。後又收復中山縣城及橫琴、三灶等島嶼。
與南路軍行動的同時,右路軍和左路軍亦迅猛向南挺進。曲江、英德地區和廣州外圍守敵不戰而逃(大部分逃向西江)。右路軍於10月14日佔領英德後,沿三水、四會、高明、鶴山、開平、台山、恩平等地急速追擊逃敵。於25日26日,將敵第23、第39、第50、第70軍等4萬餘人包圍殲滅於陽江、陽春地區。左路軍於14日襲擊佔領增城並進入廣州。潮汕之敵軍於24日乘船逃走,雷州半島之敵軍逃向海南島。至此,廣東戰役宣告勝利結束。
廣東戰役示意圖
編輯:莫潔瑩、趙珊、胡越
歡迎點讚並轉發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