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隊40年跨越式大發展

改革開放40年,是人民軍隊實現跨越式大發展的40年。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以法治軍、鐵腕反腐、嚴懲軍中蛀蟲,中國的鋼鐵長城已變得堅不可摧,人民軍隊正以豪邁步伐向著世界一流軍隊挺進。

北京 李夜雨

中國軍隊40年跨越式大發展

40年來,經歷六次精簡整編,全軍總員額從上世紀70年代末的510餘萬人,精簡整編為目前的200萬人,人民軍隊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

精簡整編40年邁出六大步

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鄧小平作出了兩個重大戰略判斷:世界大戰較長時間打不起來,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一場新技術革命正在全球興起,它將深刻影響戰爭形態和軍隊建設。據此,中國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實現戰略性轉變,確立了“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的總目標,通過大幅度精簡軍隊,開始中國特色精兵之路。40年來,經歷1982年、1985年、1988年、1997年、2003年和2015年的六次精簡整編,全軍總員額從70年代末的510餘萬人,精簡整編為目前的200萬人,人民軍隊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

早在1978年5月13日,鄧小平同總參謀部領導談話時,針對“文革”對軍隊建設的破壞,決定了軍隊改革分為三步走,朝著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大步邁進。第一步是“消腫”,從1982年開始,歷時兩年完成了領導指揮機構精編改制。第二步是“瘦身”,從1985年到1987年,實施了舉世矚目的“百萬大裁軍”。1985年的百萬大裁軍,中央軍委所屬總部機關人員精簡近一半;11個大軍區精簡合併成7個;全軍減少軍級以上單位30多個。第三步是“強體”,從1988年開始,對部隊的編制體制實行調整,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經過三次精簡整編,人民解放軍兵員總員額從1975年前高峰時的611萬人,減到1988年的300萬人。與裁軍相同步,陸軍航空兵部隊、電子對抗部隊等新兵種,以及預備役部隊相繼成立;隨著陸軍集團軍的組建,陸軍中技術兵種比例首次超過步兵,人民軍隊邁出由摩托化向機械化的關鍵一步。

20世紀90年代,海灣戰爭推動以信息化為核心的世界新軍事變革迅猛發展。為適應世界新軍事變革的發展,在1997年9月召開的中共十五大上,中央提出在80年代裁減軍隊員額100萬的基礎上,再裁減軍隊員額50萬。當年底召開的軍委擴大會議,又進一步確定了國防現代化建設新“三步走”發展戰略。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用10年時間基本形成遂行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所需要的威懾和實戰能力,在此基礎上再用20年時間基本實現機械化,然後再用30年時間,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信息化,進入和發達國家軍隊同步發展的軌道。經過精簡整編,中國軍隊初步實現了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轉變。

進入21世紀,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把軍事鬥爭的基點放到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並確定了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建設目標。在前幾次裁減員額基礎上,中央於2003年9月決定再次裁減員額20萬,使軍隊總規模保持在230萬人。

中國軍隊40年跨越式大發展

中共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主席的領導下,人民軍隊正以豪邁步伐向著世界一流軍隊挺進。圖為2017年6月30日,習近平主席視察並檢閱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發表重要講話

中共十八大強調:“緊跟世界新軍事革命加速發展的潮流,積極穩妥進行國防和軍隊改革,推動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深入發展。”這是中央站在歷史與時代高度,著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深入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十八大把“世界新軍事變革”改為“世界新軍事革命”,雖一字之改,但意義重大,標誌軍事變革進入軍事革命的質變期。2015年中國軍隊啟動了一場脫胎換骨的國防和軍事改革,軍隊領導指揮體制徹底變革,取消了運行多年的總部制,改“四總部”為15個職能部門,改7軍區為5大戰區。

按照頂層設計推動的領導指揮體制改革取得開創性成果,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初步建成。領導管理體制實現革命性變革。以軍委機關調整改革為龍頭,徹底打破大軍區、大陸軍體制,組建了新的陸軍領導機構,成立了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等,健全完善了軍兵種領導管理體制和新型作戰力量領導體制,使部隊建設管理重心向軍兵種聚焦,形成了“軍委—軍種—部隊”領導管理體系;聯合作戰指揮體制實現劃時代重構,健全了軍委聯合作戰指揮機構,創設了軍委聯指中心。劃設五大戰區,組建戰區聯合作戰指揮機構,構建了平戰一體、常態運行、專司主營、精幹高效的戰略戰役指揮體系,形成了“軍委—戰區—部隊”作戰指揮新格局,為確保中央軍委和習主席實施集中高效指揮,創造了有利體制條件。

2017年9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宣布:中國將裁減軍隊員額30萬。這次裁減軍隊員額,大幅壓減幹部數量,擴大“官改兵”崗位,大量壓減老舊裝備部隊等,使軍隊的結構布局更加優化。此次軍改,著力優化軍兵種結構,壓減陸軍規模,組建戰略支援部隊;著力優化軍兵種內部力量結構,統籌傳統作戰力量與新型作戰力量發展;著力優化力量布局,依據不同戰略方向安全需求和作戰任務,調整力量配置重心,建立海外保障基地,構建了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布勢。全軍正在建立健全信息化條件下一體化聯合作戰、聯合訓練、聯合指揮、聯合保障體制,力量編成更加科學。

2018年4月,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簽署命令,發布新修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條令(試行)》《中國人民解放軍紀律條令(試行)》《中國人民解放軍隊列條令(試行)》。這些新條令的頒布施行,對中國軍隊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實現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中國軍隊40年跨越式大發展

從1985年到1987年,在時任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的部署下,解放軍實施了舉世矚目的“百萬大裁軍”。圖為1981年9月19日鄧小平檢閱“華北大演習的解放軍陸海空三軍

武器裝備實現跨越式發展

建設一支掌握先進裝備的人民軍隊,是中國軍隊和國防建設孜孜以求的目標。改革開放頭十年,因為“要給國家經濟建設讓路”,從1979年到1989年,國防費平均年增長為1.23%。在這種情況下,軍委領導仍然決定,要突出重點,有所作為,“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加快“高、精、尖”武器裝備的開發研製,多研製,少生產。初步建立起快速機動、立體突擊的陸軍裝備體系,建立起海軍一體、適應近海防衛作戰的海軍裝備體系,建立起空地結合、攻防兼備的空軍裝備體系,建立起核常兼備、射程銜接的導彈裝備體系。

進入21世紀前夕,世界新軍事變革為中國帶來嚴峻挑戰。精兵必須配利器,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大力推進國防科技工業創新,加快發展高新技術武器裝備。1998年4月5日,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成立,實現解放軍武器裝備建設的集中統一領導,形成以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軍事電子6大行業的11個大型軍工集團為主體,由機械、冶金、化工、建材、紡織、有色金屬等行業相配套,涵蓋科研、實驗、生產、教育等各領域,並由眾多非公有企業參與競爭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國防科技工業系統擁有近40萬專業科技人員、近200名兩院院士,具有雄厚的經濟和科技實力。國防科技工業部門通過對高新技術和重大關鍵技術實施重點攻關,在許多重要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目前,中國航天技術已進入世界第一方陣,圓滿完成了載人航天飛行和首次探月工程,衛星及運載火箭的研製、生產、發射、測控形成體系,返回式衛星技術及航天發射、測控技術居世界前列;導彈技術取得重要進展,大推力火箭發動機、先進的空間飛行器技術、微小衛星、空間機器人和遙感科學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尤其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由區域覆蓋向全球覆蓋拓展,高分辨率對地觀測體系不斷完善,部分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近5年來,在習主席親自運籌決策、領導推動下,我軍武器裝備體系建設實現整體跨越。一些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一批殺手鐧武器加速走向戰場,裝備成建制成系統形成的作戰能力和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大型驅逐艦、第四代戰鬥機、大型運輸機等“大國重器”實現零的突破,新型主戰坦克、武裝直升機、大型艦船、高性能戰鬥機等一大批骨幹裝備批量列裝部隊,形成要素齊全、功能完整的武器裝備體系,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武器裝備發展道路。

2016年1月7日,接過我軍武器裝備發展歷史“接力棒”的軍委裝備發展部正式成立。2017年,人民軍隊中一個新的機構——中央軍委軍事科學研究指導委員會誕生,連同此前成立的軍委科學技術委員會,中國國防科技創新有了全新的頂層架構。與此同時,重新調整組建的軍事科學院宣告成立,以軍事科學院為龍頭、軍兵種研究院為骨幹、院校和部隊科研力量為輔助,軍事科研力量“航母編隊”正式起航。

2018年4月26日,中國第二艘航空母艦在拖曳牽引下緩緩移出船塢,停靠碼頭。這一刻,標誌著中國自主設計建造航空母艦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就在幾個月前,已經退役的中國第一艘核潛艇在拖船的拖帶下,緩緩靠上海軍博物館碼頭。這一刻,意味著中國核潛艇進入了新老接替的新階段,標誌著中國又向強國強軍目標邁進了一大步。在航母、核潛艇、“東風”系列戰略導彈等大國重器捷報頻傳之際,海軍主力戰艦以“下餃子式”的速度更新換代,空軍主力戰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邁進以“運-20”“殲-20”為代表的“20”時代,中國軍隊驚豔全球。

中國軍隊40年跨越式大發展

改革開放40年,是人民軍隊實現跨越式大發展的40年。圖為2017年7月30日在內蒙古朱日和訓練基地舉行的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大閱兵

不斷創新中國特色軍事理論

先進的軍事理論,歷來是軍隊建設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是軍事行動的先導。改革開放40年來,面對冷戰結束以來國際國內戰略形勢的深刻變化,中國軍事戰略經歷了五次具有標誌性的重大調整,逐步回答和解決了在國家安全面臨多種形式威脅和世界新軍事變革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國軍隊擔負什麼樣的使命任務,中國建設什麼樣的軍事力量、怎樣建設軍事力量等一系列重大的戰略性、方向性問題。

一是著眼改革開放初期的戰略環境,實行“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當時中國軍事戰略仍把大規模反侵略戰爭準備作為主要任務,為國家的改革開放提供了堅實的安全保障。二是軍隊建設基點轉向和平時期建設軌道,軍事鬥爭準備基點定位在應對局部戰爭和武裝衝突上。三是著眼國際和國內新形勢,再次實行軍事鬥爭準備基點和軍隊建設基點的戰略性調整。1993年1月,中央軍委確定了軍事戰略方針,其中一個重要內容,是把軍事鬥爭準備的基點放在打贏可能發生的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軍隊軍事鬥爭準備基點的一次重大調整。四是深化對現代戰爭形態和本質的探索,2004年6月,中央軍委提出軍事鬥爭準備的基點放到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軍事鬥爭準備基點由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向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轉變,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軍隊軍事鬥爭準備基點的再一次重大變化。五是著眼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域面臨的新的複雜問題,提出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戰略要求。

中國軍隊40年跨越式大發展

新一代隱身戰鬥機“殲-20”列裝空軍作戰部隊

中共十八大以來,習主席總攬全域,開創了國防和軍隊建設新時代,形成了習近平強軍思想,為實現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提供了科學指南。習近平強軍思想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升華了全軍對軍事指導規律的認識,把當代中國軍事實踐提升到新境界。習主席高度重視軍事科學發展,強調建設世界一流軍隊必須有一流軍事人才、一流軍事理論、一流軍事科技;堅持軍事理論與軍事科技緊密結合,創新軍事科研工作組織模式,推動開展協同創新,發展現代軍事科學,努力建設世界一流軍事科研機構;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形成無愧於時代的當代中國軍事學術思想和學術成果;發揚創新精神,努力開拓軍事人才培養和軍事科研新路子等。2017年7月,習主席親自向重新組建的軍事科學院授予軍旗並致了訓詞。

中國軍隊40年跨越式大發展解放軍武器裝備實現跨越式發展,建立起核常兼備、射程銜接的導彈裝備體系

軍民融合發展邁出實質性步伐

作為國家的重要發展戰略,軍民融合就是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中。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央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從國家事業發展全域出發進行總體設計,組織管理體系基本形成。2016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關於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同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正式印發這一綱領性文件,明確新形勢下軍民融合發展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基本原則,部署基礎、產業、科技、社會服務等8大領域統籌建設重點任務,為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發展路子提供了基本依據和重要遵循。

2017年1月中央設立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同年6月和9月,習近平主席兩次主持召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全體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推動軍民融合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善於運用系統科學、系統思維、系統方法研究解決問題,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

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統領黨、政、軍各方力量,協調解決跨部門、跨領域、跨區域重大問題,對軍民融合發展全領域、全過程實施統籌規劃、合理配置和統一領導,形成國家主導、需求牽引、市場運作相統一的工作運行體系,推動了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深度融合發展。軍民融合強化需求牽引,完善軍地需求對接機制,以市場為紐帶,暢通“民參軍”渠道,健全“軍轉民”機制。在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積極推動下,一些原先單一生產武器裝備的軍工企業華麗轉身,順利實現“軍轉民”,把強大的科研生產能力轉化為增強綜合國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軍民融合後,一大批軍民兩用的科技創新成果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湧現,如衛星導航系統、超級計算機、量子通信技術等正在揭開神秘的面紗,向網絡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航空航天航海等領域縱深推進。實踐證明,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是大力推動經濟建設,實現富國目標的“助推器”。中國軍隊40年跨越式大發展

(作者係國防大學大校)


責編:李幸、莫潔瑩

編輯:胡越、趙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