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合作的本質是融合——專訪香港中文大學 (深圳)校長徐揚生

2018年8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致2018級未錄取同學的一封信》走紅網絡,信中,校長與學生分享人生的“有”與“無”,鼓勵他們“高考不過是你人生中的短暫一站”,祝願他們成為“有擔當”、“有獨立思辨能力和創新精神”、“學有所長”、“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字裡行間飽含人文關懷。這已經是港中大(深圳)連續三年向未錄取學生寄去鼓勵信了,收到信的考生即使有失落,也能感受到學校的用心,尤其是校長徐揚生對學生的全人教育的重視。本期,記者就來到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對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創校校長徐揚生教授進行專訪。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國際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以及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創校校長徐揚生(本刊記者 鄒李蕾 攝)


1997年,在美國任教多年的徐揚生第一次踏上香港的土地就被這裡的多元包容、融匯中西的氛圍深深吸引,毅然放棄優厚的待遇回到香港任教。20年間,他不僅在自己的科研領域成績斐然,更致力於推動香港與內地的教育交流合作,他希望將香港優質教育資源、辦學理念和管理機制引入內地的高校教育領域,這是現代化大學教育的趨勢,更是培養國際化一流人才的需要,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於2014年應運而生。

在與徐揚生校長的訪談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兩個詞是“合作”與“融合”,這也是徐校長在教育方面一直倡導的。他說,過去香港和內地的人才已經隔閡了太久,科研方面如此,教育和人才方面也是如此,香港和內地無法優勢互補。

去年,包括徐揚生校長在內的24位在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給習近平主席寫信,表達報效祖國的迫切願望和發展創新科技的巨大熱情,習主席的指示為香港和內地的科研合作解決了實際困難,大大提升兩地的科研發展空間。

而在人才培養方面,徐校長則說:“港中大(深圳)的角色就是兩地溝通的橋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讓深圳、大灣區乃至全國人民都知道,香港的國際化教育有它的優勢之處和參考價值,這樣的教育體系有能力培養一流的國際化人才;反之,也讓香港的社會了解,內地存在巨大的合作潛力和很多值得借鑑和融合的地方。”

用國際化理念 培養一流的人才

徐揚生告訴記者,他一直以來的目標就是要辦一所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的一流研究型大學,培養一流的國際化人才。“國際化”在他的教育理念中極為重要,在當今的網絡信息時代,技術是全球化的,人才是全球化的,無論是中國現代化進程,還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如果不注重全球化發展,將會錯失良機。

他認為,能稱得上國際化的高校,不僅是傳統意義的增加與國外大學的學術交流就可以,而是要全方位地打造一種教育體系,在這個體系裡,要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學術標準、管理體制;要設計與時俱進、受世界認可的課程方案;要吸引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師資;要為師生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更要讓學生從學習習慣到思維模式都成為世界型的優秀人才。這些都需要大學花十幾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來做。

徐揚生說:“所謂‘國際化’大學,就是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學的管理者一定要‘走出去’,看看全球一流的大學是怎麼培養人才的;同時也要讓外面的老師和學生‘走進來’,讓他們融入我們的學校,不同文化相互融合,才能培養真正全方位的時代精英。”

教育合作的本質是融合——專訪香港中文大學  (深圳)校長徐揚生

逸夫書院聖誕圍唱(圖片來源:港中大(深圳)圖片資料)


為了配合中外學生的學術交流,港中大(深圳)的學期時長與香港及國外高校完全一致;學校還沿用香港中文大學的“書院制”,在書院裡,不同專業、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學生在一起學習、生活,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重視傳統文化教育

港中大(深圳)的另一個特色就是對傳統文化教育十分重視,這一點與徐揚生自身的氣質也有極大關係,學生常形容他們的校長是“文藝的學霸”。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徐揚生不僅在自己研究的智能機器人領域頗有建樹,還有著極高的文學素養。7月14日,他的散文集《擺渡人》發布,他曾在自己筆友會上說:“文學始終是我心裡的一個夢,是我的熱愛。”

除了文學,徐揚生也酷愛書法,平常會和同學一起練習,春節前給同學寫春聯,還利用課餘時間研究出了書法機器人。記者採訪時,就看到校園裡幾乎每一幢教學樓都掛著校長為激勵學生所書的墨寶。

徐揚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也感染著港中大(深圳)的學生,“禮樂中華”文化節、漢服展、香港歷史光影展……學生在活動中感悟歷史、傳承傳統。徐揚生說:“我們倡導國際化,但同時也非常重視傳統文化教育,這兩者不是對立的,反而是相輔相成的。一個人要走得遠必須要對自己的文化、民族、傳統、歷史有所了解,否則國際化走到最後就沒了根,成了空心化。放眼世界,凡是國際化做的好的地方,它的傳統肯定保持得也是比較好的。”

教育合作的本質是融合——專訪香港中文大學  (深圳)校長徐揚生

學勤書院漢服展(圖片來源:港中大(深圳)圖片資料)


源於香港,立足深圳

溝通兩地高校教育優勢

在港中大(深圳)的圖書館裡,有一面4米多高的書墻,擺滿了香港中文大學的贈書,9,466冊中英文圖書,11,942本期刊,涵蓋中國古典文學,歷史,考古學,美術,醫學和經濟學等各個領域,供全校師生閱覽。這些書有著極高的學術價值,更代表著“香港中文大學五十年打造的精品教育可以在港中大(深圳)得以延續、繼承和發揚。”

教育合作的本質是融合——專訪香港中文大學  (深圳)校長徐揚生

圖書館的贈書墻代表著香港中文大學五十年打造的精品教育可以在港中大(深圳)得以延續、繼承和發揚。(本刊記者 鄒李蕾 攝)


談及為什麼選擇深圳,徐揚生說:“香港一流大學的優勢就是國際化,同樣深圳也有自己的特點,很多香港做不了的事情我們可以在深圳做,比如學生的實習和就業,尤其是IT、高科技產業,”他對深圳的喜愛一點不亞於二十年前對香港的情感,“過去三十多年,源源不斷的年輕人來到了深圳,他們為什麼選擇了這裡而不是其他地方,背後一定是有原因的。世界上沒有一個城市像深圳這樣,沒有自己的本土的方言,年輕人只說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普通話,這就是包容的象徵。”

徐揚生認為,港中大(深圳)融合了香港和深圳雙城的優勢,有了國際化的教育環境,有了傳承香港的教育體系,畢業生在香港、乃至國際的就業市場中都有競爭力,內地的企業也同樣認可;而藉助深圳的產業優勢,學校能有更多機會與科創產業合作,讓科研成果得以應用。他說:“我們每天都要接待公司來和我們合作,這樣的機會在香港的學校是比較少的。有些企業一年的研發資金可能超過了全香港的投入總和,而這樣的合作企業,深圳還有不少。”

在訪談中,徐揚生不斷強調,大學不是在為自己的地區培養人才,內地和香港更不能對立開來看,合作的意義不是把香港的優勢取來發展內地或是把內地的優勢借來補足香港,而是一個增進兩地互相了解,逐漸融合的過程。這就像和麵,麵粉是鬆散的,水是流動而沒有力量的,但兩者用力揉在一起,就會變得有力、勁道。徐揚生說:“我們在做的就是‘和麵’的事業,不同體制相融合對粵港澳大灣區未來五十年、一百年的發展至關重要,希望我們培養的人才能成為引領大灣區發展的領袖。”


編輯:鄒李蕾

校對:莫潔瑩、胡越

教育合作的本質是融合——專訪香港中文大學  (深圳)校長徐揚生

歡迎點讚並轉發到朋友圈

關注紫荊
覺得還不錯,請按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