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誰可割裂粵港澳大灣區

過去一年多,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期望透過粵港澳三地加強交流合作,發揮協同效應,提升香港的國際競爭力,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港人創造更多機遇,並帶來更多生活上的便利。

事實上,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和協同效應是十分具體實在的,有充分的條件和理由加強互動合作。

首先,在親族關係方面,絕大多數港人的祖父母或父母輩皆來自內地,當中主要的來源地便是廣東,甚至現時仍然有不少親戚在廣東生活,故粵港澳三地之間過去一直維持緊密的社會聯繫,同樣說廣東話,文化與飲食品味相近,融合可謂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甚至可以說粵港澳三地一直都保持著一定程度上的社會融合,從未割裂過。

其次,在經貿方面,內地是香港最重要的經貿夥伴,而廣東則是主要的港商投資目的地,香港與廣東有長期的經貿往來,誰也離不開誰。此外,在經濟和產業結構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十分全面和成熟,互補性相當高。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和專業服務業中心,高端服務業的競爭力十分強勁,可惜工業基礎和創新科技產業的氛圍卻較為薄弱,旅遊業景點和設施較單一,農業產業的規模也較小,勞工和土地成本十分高昂。但放眼粵港澳大灣區,深圳的資訊科技和創新創意產業氛圍十分濃厚,澳門的博彩業獨一無二,大灣區內的工業基礎亦非常成熟,土地和勞工成本相對較低,有利於大規模發展或小本創業。更何況,粵港澳大灣區整合起來的經濟實力非常強勁,生產總值相當於世界排名第12的經濟體,總人口接近7千萬,相當於世界人口排名第23名的國家,市場巨大,人力資源充沛。可見,當粵港澳大灣區整合在一起,綜合實力是一流的,香港的優勢正好是區內其他地方的劣勢,香港的劣勢恰恰也是其他地區之優勢,潛在的合作空間和協同效益可謂無比巨大,大灣區人將擁有多元化的選擇和機遇。

可見,在社會文化和經濟貿易方面,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的過程從未中斷過,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共同點遠大於差異,融合的可行性遠大於割裂,彼此的融合絕非一種「人為」「勉強」的規劃,而是自然的歷史選擇和社會結果。試想,李克強總理去年3月於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至今,才不過短短一年多時間,粵港澳大灣區幾字經已街知巷聞、人人競相談論,如大灣區的概念沒有深厚的社會基礎和現實意義,是不可能傳播普及得如此快和廣的。

筆者認為,要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和歷史潮流,最主要的工作是端正心態,視自己為大灣區的一份子,積極認識大灣區的經濟狀況、就業市場資料、生活、文化潮流,掌握大灣區的語言工具,積極建立大灣區內的朋友圈,以香港人的身份找到自己在大灣區內的位置,深度融入大灣區,以香港的優勢助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與粵澳攜手逐鹿國際市場。

作者係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群策匯思主席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


責任編輯:羅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