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技術讓水體「自我保健」
2007年太湖藍藻爆發,無錫發生嚴重供水危機。10年後,太湖水質如何?作為「河長制」發源地,無錫在治水之路上有了哪些新思路和新舉措?日前,記者對太湖流域河長制建設進行了探訪。
「10年來,在太湖流域經濟總量增長1.5倍、人口增加1,100多萬的背景下,太湖流域供水安全得到保障,河網水環境質量明顯提高,太湖水質穩中向好。」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長吳文慶說。
太湖流域管理局提供的數據表明,近5年來,太湖水質顯著改善,從原來的Ⅴ類提升至Ⅳ類;氨氮濃度下降了38.9%,總氮濃度下降了16.2%;22條主要入湖河流已連續3年消除Ⅴ類,其中達到或優於Ⅲ類的佔54.5%,提高了22.7%。
數據變化的背後,離不開科技對河湖治理的支撐。初冬時節的貢湖灣,薄霧輕起,不時有越冬的鳥兒從水面掠過。站在貢湖灣邊,無錫市太湖新城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常務副主任丁旭初介紹,國家水專項課題「太湖貢湖生態修復模式工程技術研究與綜合示範」的實施,對貢湖灣水生態環境的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專家幫助我們構建了水中植物生態系統,在水裡種了50多種植物,以保持水質長效穩定。」

光照即可分解水體有機污染物
那麼,這樣一張「網」的原理是甚麼?溫江區水務局副調研員郭俊龍介紹,本次試點工程使用的石墨烯強化光催化氧化網,採用了石墨烯光催化自然淨化方法。看似普通的「網」,實際上是由超細PP絲繩編織而成,再採用特殊工藝塗覆多層特殊材料組成,共同構建可見光紅外響應的複合層狀光催化材料系統。
「通過在水體表面鋪上一層光催化氧化網,經過日光照射後,就能分解水製氧、產生氧化活性物質,達到分解水體有機污染物的目的,再經後期人工放入水生植物、動物,最終實現水體改善,生態得到修復。」郭俊龍說。他認為採用光催化網處理水體是原位處理,不換水不抽污泥,利用可見光將黑臭水處理成清水,也無需任何動力裝置或加入化學試劑和生物菌種,是節能環保的水處理方式。
變「害」為寶
除應用石墨烯技術治水之外,對「臭名昭著」的藍藻,無錫市還在想辦法變「害」為寶,在藍藻資源化利用上做文章。無錫新安水藻分離站,在藍藻繁殖旺盛的季節,24小時不間斷處理,每日處理藻漿3,000噸。
「藻漿被處理成含水量85%的藻泥或含水量低於10%的藻粉,藻泥可以用於沼氣發電、生產有機肥,藻粉可以用於製造生物塑料。」無錫市藍藻治理辦公室副主任張錚惠介紹。
對於河湖管理信息化的未來,無錫市水利局局長張海泉展望︰「目前河長巡河都是人工完成,通過信息化技術改進,未來河長打開手機APP就可以看到河道情況。明年,我們將在水質自動化監測、水質信息在線傳輸、河道重要節點全景視頻覆蓋、遠程監控和電子化巡河方面積極謀篇佈局。」
(來源:新華網、成都晚報)
責編:莫潔瑩
編輯:胡越
知識邀你一試
第五屆「紫荊盃」兩岸暨港澳青少年書畫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