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強化東大嶼都會”計劃:加大面積 加快填海

香港市民最關心的土地房屋議題,也是團結香港基金最關心的。基金會從2014年底成立以來,先後發表了接近二十份公共政策研究報告,有六份是與香港土地房屋議題有關。

|團結香港基金總幹事 鄭李錦芬

團結香港基金的第一份土地房屋報告是在2015年11月發表的,當時我們已經建議,為香港長遠福祉設想,實在有必要在維港以外大規模填海造地,增加土地供應。三年來,我們這一立場從未改變。

最近,我們用“跳出框框,想像未來”作口號,鼓勵香港人站高一點,看遠一點,用正面積極的態度去計劃、塑造香港的未來。我們發表了最新報告,建議政府優化現有的“東大嶼都會”計劃,加大填海造島的面積,加快填海時間,紓解土地房屋需求,增加香港人的生活空間,應付香港未來整體發展的需要。

不僅支持填海,還倡導加大力度填海

這一份“強化東大嶼都會”計劃是團結香港基金公共政策研究院,聯同多位全球知名的環境管理、交通規劃及工程專家顧問一起分析、研究的成果。

倡“強化東大嶼都會”計劃:加大面積 加快填海

團結香港基金向傳媒介紹“跳出框框 想像未來-強化東大嶼都會”計劃

在《香港2030+》報告中,政府提出在香港島和大嶼山之間的中部水域,建造由三個獨立人工島組成,面積合共約1000公頃的“東大嶼都會”。我們認為這個建議過度保守,既未能應付香港總體需求,亦不能釋放香港發展潛力。

我們建議將“東大嶼都會”計劃強化,加入更富前瞻性,更有想像力,更具規模的元素,在同樣的中部水域,建造一個面積2,200公頃,相當於半個九龍區的海上都會。

在確保工程可行性方面,專家的初步研究範圍相當全面,從水流、水深、航道、風浪、技術、環保、造價,以及海底公用設施等等不同角度作出綜合評估,認為計劃在財政、技術、環境方面都屬可行。假如過程順利,估計最快11年就可以完成首階段工程,讓第一批居民入住。

在環保方面,專家亦建議盡量避免或者減少對生態的影響,例如:填海範圍將繞過交椅洲、喜靈洲、坪洲以及周公島,完全不改動現有的海岸線;人工島與環境價值較高的生態敏感區和相關海域,亦會保持一定距離。

強化版“東大嶼計劃”有五大益處

1.紓解土地房屋需求︰我們建議在填海得來的大片平地上面,建造25至40萬個住宅單位供70至110萬人居住,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建議政府,將最少七成單位,規劃作公營房屋,為基層提供有尊嚴的居住空間,亦為香港人提供更多可負擔的資助房屋單位,重建置業階梯。

2.提升港人生活質素:我們建議政府為島上居民規劃一個綠色、宜居、智慧都會。我們不妨想像島上有三成多土地用作興建住宅,有兩成用作促進工商業發展,其餘土地就是道路、政府設施、文娛體育、康樂休憩,社區關愛以及其他公共空間,還可以重新設計生態海岸缐。我們相信,這些都是香港人樂見的配套規劃!

3.釋放舊區重建潛力︰香港面對的不單是人口老化,亦有樓宇老化問題。估計不到30年,全港將有30多萬個樓齡超過70年的單位。在這個情況下,東大嶼都會可以發揮作用,既可以為遭到舊區重建影響的居民提供緩衝安置,又可以扭轉現時舊區見縫插針的高密度發展形勢。

4.擴展行業發展空間︰“東大嶼都會”可以成為香港第三個商業核心,有工業、教育、醫療、科研,體育、會議、展覽業及文化創意產業都會因為有更多發展空間,展現新活力、新風貌。

倡“強化東大嶼都會”計劃:加大面積 加快填海

計劃的填海範圍相當於半個九龍半島的面積

5.完善區內交通樞紐︰專家建議多條主要幹道連接新界西、大嶼山和港島西,亦建議興建鐵路連接現有網絡,形成環迴鐵路設計。計劃落成後,多區交通都會得到改善;還可以藉港珠澳大橋連接大灣區,實現“一小時生活圈”的概念,幫助香港發揮更大的優勢與潛力。

民意明顯支持填海解決土地房屋問題

據了解,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在7月26日至8月1日期間進行的民調顯示,贊成在維港以外填海的受訪者,高達46.8%,比不贊成的31.1%高出15.7個百分點,對比今年3月的首輪調查,凈支持度增加了4.3個百分點;另外,就大嶼山東面發展人工島的建議,有48.6%受訪者表示贊成,比不贊成的22.8%高出25.8個百分點。民意趨勢明顯支持填海造地,這是令人鼓舞的信息。倡“強化東大嶼都會”計劃:加大面積 加快填海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8年9月號

責編:李幸、莫潔瑩

編輯:胡越、趙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