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世界各國人民廣交朋友、深交朋友 ——訪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宋敬武
中共十八大以來,面對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中國對外工作攻堅克難、砥礪前行、波瀾壯闊,開創性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經歷了許多風險考驗,打贏了不少大仗硬仗,辦成了不少大事難事,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習近平主席曾多次強調,“國之交在於民相親”,國家關係的基礎在於民眾間的理解和友誼。
民間外交作為中國對外交往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為增進中國與世界人民之間的友誼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日,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宋敬武在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表示,對外民間友好需要久久為功的精神,精耕細作,靜水深流,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代表中國人民在國際社會和世界各國廣交朋友、深交朋友。
文|本刊記者 魏東升 馮琳
與世界近500個民間團體和機構建立友好合作關係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的建設情況,其肩負著怎樣的外交任務?
宋敬武: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最早的、從事對外民間友好工作的全國性人民團體之一。自1954年成立以來,以增進人民友誼、推動國際合作、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為工作宗旨,代表中國人民在國際社會和世界各國廣交深交朋友,奠定和擴大中國與世界各國友好關係的社會基礎,致力於全人類團結進步的事業。
宋敬武出席2018年瑞中協會年會
迄今為止,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已設立46個中外地區、國別友好協會,與世界上157個國家的近500個民間團體和組織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受政府委托,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協調管理我國同外國建立和發展友好城市關係的工作,推動中外地方和城市的交流與合作,建立了諸如中美省州長論壇、中日省長知事論壇、中非地方政府合作論壇等20多個地方政府合作機制。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貫徹執行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民間友好工作,按照習近平主席所要求的那樣——“在推動民間外交上起到引導作用,在推進公共外交方面起到骨幹作用,在促進中外地方政府合作方面起到橋梁作用”,服務中國的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大業,服務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
記者:如何評價對外民間友好交往事業的地位與作用?
宋敬武:對外民間友好交往是中國對外關係的重要內容,民間外交是外交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交往有時看似平常,但實際上是一種“深耕”的工作。很多外交項目推進不下去,依靠民間溝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李小林(右五)、副會長宋敬武(右四)等會見法國前總理拉法蘭(左五)
自我會成立60多年來,民間友好工作取得巨大發展,但不論其內涵、外延如何充實、拓展,民間友好的本質始終未變。習近平主席說,“國之交在於民相親”,這是對民間友好最好的詮釋,民間友好就是為國交友,就是促進不同國家、地區人民之間的交往,增進相互了解和友誼,促進合作。用毛澤東主席的話說——“把敵人搞得少少的,把支持我們的人搞得多多的”,就是要廣交朋友,結交全世界對華友好的人,團結世界上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如今,中國面臨的國際形勢和外交局面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對外民間友好不僅沒有過時,而且還要在新形勢下進一步開拓發展,需要久久為功的精神,精耕細作,靜水深流,充分發揮人民友好的獨特作用。
中國國際地位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記者:習近平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人文基礎。如何深入理解“民心相通”?在未來的對外交往和“一帶一路”建設中該如何促進“民心相通”?
宋敬武:“一帶一路”是惠及沿線國家的倡議,得到了沿線國家的支持。中方提出,為推進這個倡議的實施,要進行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其中,“民心相通”旨在加深人文交流和增進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深入了解和友誼。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國家關係發展,說到底要靠人民心通意合。“一帶一路”要行穩致遠,離不開“民心相通”的支撐和保障,需要實施好“增進民心相通”這項基礎性工程。正如習主席曾經說過,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遠。
2017年1月6日,舞劇《朱鹮》首次赴港公演,共在港演出4場,成為香港康文署主導的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的第一場重要活動。圖為舞劇《朱鹮》劇照
只有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民對於“一帶一路”有全面了解,讓各國人民之間進行深入溝通,讓大家了解“一帶一路”共贏發展的理念,大家才能共同努力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因此,我認為一定要推動民心相通。
推動民心相通,首先,各國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共同做好民心相通合作的頂層設計、整體布局和項目規劃,共同構建雙邊、多邊交流平臺;第二,把民心相通事業與各方務實合作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第三,要秉承包容開放原則,不斷完善多元主體合作模式,帶動更多國家、更多國際組織、更多社會力量參與進來。
記者:在中國對外交往60餘年裡,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民間外交故事?
宋敬武:“芭蕾外交”與“乒乓外交”,是民間外交中比較成功並具有影響力的典範,成為了“民間先行,以民促官”的佳話。任何一個國家與國家關係的發展,一定要以民意為基礎,通過發展民間友好關係,夯實兩國的國家關係,唯如此,國家關係才可能真正持續穩定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迄今為止,民間外交在外交全局中始終有著重要地位。
“芭蕾外交”始於中日建交前。1972年9月,中國與日本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當年7月,上海芭蕾舞團組織《白毛女》舞團赴日,在當地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中國為什麼要專門派代表團去日本?中日建交時期,兩國民眾都有許多不理解和不信任,通過這種特殊的民間文化交流,增進了兩國人民的理解,拉近兩國人民內在的感情,為中日建交營造了良好的氣氛。1971年,“乒乓外交”以“小球轉動大球”,為中美關係破冰起到了重要作用,尼克松於1972年訪華,中美兩國邦交正常化因此邁出了第一步。
“2018香港歡樂春節文化廟會——中華源·老家河南”活動於2月24日在香港九龍公園開幕。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副主任楊健、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李美嫦、河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原副主任趙建才等近500名嘉賓和市民參加了開幕式
上海歌舞團原創舞劇《朱鹮》是“芭蕾外交”的延續,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上海市委宣傳部和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在日巡演期間,打動了日本觀眾的心,反響非常熱烈。朱鹮是日本人眼中的“神鳥”,卻因污染在日本一度滅絕,憑借中日人民攜手合作,共同托起朱鹮物種復蘇的使命,《朱鹮》蘊含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願景,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積極增進內地與香港間的文化交流
記者:近年來,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與香港有多哪些交流與合作?
宋敬武:為了增進內地與香港間的文化交流,近距離向香港同胞展示內地春節民俗文化,我會所屬中國友好和平發展基金會分別於2017年和2018年春節期間與四川省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和河南省對外人民友好協會在香港九龍公園共同主辦了“熊貓故裡・錦繡四川—2017香港歡樂春節文化廟會”活動及“中華源・老家河南——2018香港歡樂春節文化廟會”活動,這個活動已經成為我會的品牌項目,將會持久地在香港舉辦。
2018年4月16日,中國友好和平發展基金會與香港扶輪3450地區慈善基金有限公司在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開展慈善領域國內外合作與交流。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現為香港樂施會、李家傑珍惜生命基金和施永青基金的業務主管單位。
舞劇《朱鹮》自2014年首演以來,在日本、美國及國內演出達200場。2017年1月6日,該劇首次赴港公演,共在港演出4場,成為香港康文署主導的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的第一場重要活動。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8年9月號
責編:李幸、莫潔瑩
編輯:胡越、趙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