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我就是想為國家強盛和航天事業幹一輩子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航天事業凝聚了一代代人薪火相傳的不息奮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和成就。戚發軔便是奮鬥者中的一員。他是空間技術專家、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擔任了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兩次、一等獎和三等獎各一次,也是中國工程科技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航空航天部勞動模範獲得者。雖已耄耋、滿頭銀絲,但他依然思維敏捷、精神矍鑠。近日,戚發軔接受本刊記者專訪,為海內外讀者講述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中的精彩故事。

|本刊記者 馮琳

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我就是想為國家強盛和航天事業幹一輩子

戚發軔

一項事業總要有先驅者,

科學進步需要有人去奉獻、去犧牲

記者:您幾乎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中國航天事業,也一次次見證了中國航天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時刻。有什麼令您印象特別深刻的故事嗎?

戚發軔:中國航天事業發展60多年裡,導彈、運載火箭、衛星、飛船,我全趕上了。這其中,有三件事情令我印象深刻。

第一件是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發射。衛星發射前,我向周恩來總理作匯報。當時周總理問我:“它上天的時候,《東方紅》的樂曲不會變調嗎?”這個問題非常難回答,因為沒有上過天,誰也不知道會怎樣。我只好如實說:“總理請放心,凡是我能想到的,地面能做的實驗,我都做過了,沒有問題。”4月24日,我永遠忘不了發射這一天。天氣一開始不太好,大家都很著急,直到晚上九點,天空中的雲層在發射軌道上裂開一道縫,懸著的一顆心才放了下來。之後我們在敖包山上聽到口令:點火,星箭分離……然後就是歡呼聲。衛星成功發射後,我們接到通知需要趕回北京。包括我在內的共3位參與衛星發射的技術人員在天安門城樓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接見。周總理向毛主席介紹:“這都是發射衛星的功臣”。主席親切地與我們握手,一瞬間,之前的一切艱辛都煙消雲散了。

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我就是想為國家強盛和航天事業幹一輩子

“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成功後,戚發軔與楊利偉在航天城會面(資料圖片)

第二件事是“神舟一號”。大夥更關注和耳熟能詳的可能是“神舟五號”,但是我對“神舟一號”最有感情,因為“神舟一號”是從零開始的。1992年國家載人航天項目立項,可那個時候“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拿手術刀的不如拿殺豬刀的”。搞技術、軍工賺錢少,很多年輕人出國了、“下海”了。所以在當時,要組織一支隊伍搞載人航天確實挺難的。那時我已經59歲了,要我來辦這個事,壓力很大。

第三件事是2003年“神舟五號”全國大協作要在地面做飛船實驗。可當時正好趕上SARS。我們有上百人在幹這個事兒,又是來自於全國各地的,大家萬一染上SARS,我們這支隊伍該怎麼辦?我當時既是總指揮又是總設計師,就決定“特殊”一下吧:規定從今天起,無論家在京內京外,我管吃管住,就是不能回家。在那種特殊情況下,大家都服從了這個大局。想想挺殘酷的,很多人家裡都有小孩老人要照顧,可大家就是這樣工作了一個多月,把“神五”送上天了。

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我就是想為國家強盛和航天事業幹一輩子

記者:面對這麼多的困難和挑戰,是什麼激勵著包括您在內的一代代中國航天人堅持不懈地探索和奉獻?

戚發軔:社會的進步是不可阻擋的。但一項事業總要有先驅者,推動科學進步需要有人去奉獻、去犧牲。比如當年西方衝破宗教束縛的科學家,就是主動選擇了奉獻與犧牲。就我個人而言,我就是想為了國家的強盛、為了航天事業幹一輩子,為此我可以犧牲一些個人的東西。這就是我的理想信念。鄧稼先、錢學森當年為什麼要回國?就是因為愛國,有為國家作貢獻的理想和信念。

“神舟五號”發射之前,我們和楊利偉等航天員開座談會。我跟他們說,你們放心,你們的安全一定會得到保障。可他們卻說,我們是殲擊機的駕駛員,我們每一次飛行、每一個特技動作,都是冒著生命危險去做的;危險我們不怕,我們最關心的是國家交給我的任務能不能完成得好。我聽了很受感動。

探索太空、認識宇宙是全人類的追求,但這個過程中一定會有付出,既包括花錢,也包括付出時間、精力,以及甘於默默奉獻、做無名英雄。不管是社會的進步,還是科學的進步,就是靠一些有理想有信念的人去推動,理想信念促使他們知難而進,甚至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成為航天強國

應具備三方面能力

記者:如今,中國正在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您如何評價當前中國航天事業的國際地位?我們還有哪些短板和不足?如何才能早日實現航天強國夢?

戚發軔:中國航天事業60多年來取得了不小的成績,拿到了世界航天大國的入場券。然而,我們是航天大國,可還不是強國。成為航天強國,應該具備三個方面的能力。一是進入太空的能力,即能把東西送上天,這靠的是運載火箭。“長征五號”的發射,使我們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提高到25噸,上了一個台階。但將來如果我們的航天員要到月球上去,“長征五號”還不夠,還得有重型運載火箭。

二是利用空間的能力,也就是航天器的數量和水平。比如衛星就是一種航天器,中國現在已經發射了一百多顆衛星,但太空中有一千多顆衛星,我們只佔到十分之一。而且我們現在還沒有建成空間站,還沒有探測火星。

三是空間安全保障能力。我們在天上有衛星、有航天員,將來還會有空間站,我們要有保護它們的能力。

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我就是想為國家強盛和航天事業幹一輩子7月29日,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33、34顆北斗導航衛星(圖:單孝勇/視覺中國)

從這三個方面的能力來看,現在國際航天的格局是“一超、兩強、三大”。“一超”,說的是美國仍然是超級強國;“兩強”是指俄羅斯和歐洲;“三大”,即中國、日本、印度是航天大國。到2049年,也就是第二個一百年的時候,中國要成為科技強國,這就意味著中國航天在這30年中要有大跨越。這個挑戰應該說還是很嚴峻的。我們應該看到差距。但是我個人對實現航天強國目標還是有信心的。

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我就是想為國家強盛和航天事業幹一輩子

記者:為什麼您對中國成為科技強國、航天強國這麼有信心?

戚發軔:一是國家重視。我國歷屆國家領導人都非常重視航天事業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對此也高度重視,他提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習近平總書記還說,飛天夢是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國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會邁得更大、更遠。

二是我們有充足的人才隊伍。中國航天領域有一大批年輕、有奉獻精神的科技人才,這是其他國家沒有的。這個隊伍平均年齡是35、36歲,領軍人物在45歲到50歲之間,這是財富。2010年我做過一個小調查,當年美國阿波羅登月的時候,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科技人員的平均年齡是28歲,具有戰鬥力和創新能力。2010年,他們的平均年齡是42歲。

三是我們有偉大的航天精神。中國的航天隊伍,不僅年輕,還繼承了我們的航天精神,他們始終牢記要自力更生,始終充滿著為祖國航天事業奉獻的意識。

所以,我很有信心,我們一定能在第二個一百年成為科技強國,航天業將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並引領世界航天發展。

發展科技要集中力量辦大事

記者:科技是強國之基、利國之本。在今年的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搶佔先機迎難而上,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您對此是如何理解的?

戚發軔:科技創新為什麼越來越重要?在我國科技進步的歷史進程中,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有無的問題,二是趕和超的問題。現在我們在很多領域已經解決了有無的問題,但是要趕上國際科技前沿,乃至最終引領國際科技前沿發展,任務還很重。超越靠什麼?就得靠創新。這個創新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創新,人的觀念要創新,體制機制也要創新。

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我就是想為國家強盛和航天事業幹一輩子戚發軔認為,香港的科研機構是比較先進的。圖為8月17日,香港中聯辦主任王志民(左五)與在香港參加香山科學會議的部分院士、專家合影(圖: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

同時,要大力發展科技,還要充分發揮咱們國家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集中力量辦大事。要把各行各業、各個部門的力量集中起來,幹幾件大事情,充分帶動我國各個行業科技水平的發展。現在中央也確實在抓這些事情,比如要在2020年前實施的幾個大工程,像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衛星系統等等,很了不起。

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我就是想為國家強盛和航天事業幹一輩子

記者:歷經60多年磨煉而成的航天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作為中國“兩彈一星”事業與載人航天事業的主要參與者,您是如何理解航天精神的?

戚發軔:回顧我們國家航天事業60多年的發展歷程,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而且創造了巨大的非物質財富,這就是中國科學家從無到有、生生不息的航天精神。在我看來,航天精神裡又包含了三個精神。

第一個精神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形成的航天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嚴謹務實、勇於攀登。核心是什麼?自力更生。要想強大,要想發展,不能靠別人,只能靠自己。我們航天系統的衛星、空間站,使用的都是中國自己研發製造的發動機,雖然不是最好的,但卻是完全自主的,不會受制於人。我們必須要強調自力更生,要成為航天強國必須靠自己。

第二個精神是1999年中央提出的“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實際上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航天精神豐富、升華了,加上了一個熱愛祖國。一個人最大的愛是愛國,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把自己的工作幹好了,就是愛國。那麼對於科技工作者、尤其是科技界的黨員來說,既然我們肩負著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使命,我們就應該在自己的崗位上一方面實幹,一方面創新,為國家科技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第三個精神就是載人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載人航天精神的核心是“特別”,當國家有特別需要的時候,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科技工作者都要有這種“特別”的精神。

我們老一代航天人如今雖無法工作在一線,卻也希望能盡己所能為航天精神的傳承作點貢獻。現在的年輕一代是十分優秀的,希望年輕人都能銘記歷史、銘記航天精神,最後轉化為行動。

記者:2004年,您曾同楊利偉一道訪問香港。您對香港有何印象?

戚發軔:我對香港最深的印象是,香港同胞非常愛祖國,也非常熱愛國家的航天事業。當年楊利偉從太空成功返航,在香港受到了熱情的歡迎。

另一方面,香港的科研機構還是比較先進的,香港也為中國的航天發展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比如,香港理工大學的一些團隊就參與了國家的探月工程建設。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我就是想為國家強盛和航天事業幹一輩子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8年9月號

責編:李幸、莫潔瑩

編輯:胡越、趙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