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造地 是增加土地供應的可行選項
文| 香港經民聯
填海過去一直是香港的土地供應重要來源,亦是其他國家開發土地資源的主要方法之一。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香港倚靠填海的土地建立新市鎮,滿足經濟發展和住屋需要。在1985年至2000年期間,政府透過填海創造了超過3,000公頃土地,而自2000年開始,近六成落成的私人住宅單位都是建於填海土地之上,加上香港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的新市鎮,可見填海與香港的住屋和發展關係密不可分。
可惜,相較鄰近城市,香港近年的填海步伐陷於停滯。以新加坡為例,在1984年至2014年的30年間,其填海面積佔土地總面積由6%大幅上升至近20%,而澳門的填海面積比例更由33%上升至超過60%,而香港同期則只由5%上升至6%。過去十年,香港填海的土地面積只有100公頃,以致近年土地供應出現滯後,加上現時計劃中的新發展區,包括洪水橋、元朗南、古洞北和粉嶺北等,大多涉及現有的農地和棕地,收地工作需時,情況並不理想。
經民聯一直提倡以更實際及便捷的方式增加土地供應,而填海是可行的選項之一。我們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維港以外物色合適的選址填海,同時適度擴大現有選址的填海範圍(如中部水域人工島),此舉既可省卻更改土地用途的程序,亦不涉及業權、收地和遷拆賠償等問題。事實上,只要妥善進行長遠的填海規劃,便可有效運用現有填料,大大減低成本,而參考機場三跑道系統的經驗,填海所需的時間亦遠比“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出的10年或更長時間為短。
高昂的住屋成本,成為香港市民面臨的最大問題(資料圖片)
除了填海造地,經民聯認為應透過多管齊下的方式增加房屋土地供應。要全面解決房屋問題,社會不應將討論局限於“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出的選項。經民聯提倡加快重建高樓齡的公共屋邨,增加地積比率和單位數量,紓緩公屋輪候人數的壓力,長遠亦可提升住戶的生活質素。政府亦應積極考慮放寬市區住宅及商業用地的地積比,釋放該區土地的發展潛力。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8年9月號
責編:李幸、莫潔瑩
編輯:胡越、趙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