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市民福祉,我們與時間賽跑” ——專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張建宗

張建宗(左一)在香港九龍城區樂善堂社會房屋計劃共享服務間參觀,並向中心學童派禮物。(資料圖片)

“少年希望快樂成長,青年希望施展才能,壯年希望事業有成,長者希望安度晚年,這都需要通過發展來實現。”一年前,習近平主席親臨香港考察,心繫同胞福祉,對剛剛就職的新一屆特區政府寄以重托、給出指引。一年多來,香港特區政府著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施政主線正由此展開。

“以民為本,是本屆政府重要的施政方針。”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說,民生無小事,民生大過天,從市民和用家的角度看問題,以香港和國家的利益為依歸,特區政府有心有力,亦言亦行。

當下,特區政府正就第二份施政報告開展諮詢,又逢一個總結展望的時間節點。我們在特區政府總部專訪了張建宗先生,看看他對民生工作的思考,聊聊香港同胞可見的未來。

“老百姓不能等”

爭分奪秒推進政策落實

“充實及富滿足感。”談及過去一年多來的工作,張建宗臉上溢滿神采:“本屆政府以多關心、多聆聽,多行動、多創新,多互動,多協作為施政理念,主動拉近與市民的距離,積極增強與社會的互動,高效應對民生訴求。一年下來,很多人已經感受到社會氛圍有了大的改善。”

這一判斷其來有自。過去一段時間,香港經濟發展刷出區間新高,教育、青年、安老扶弱、扶貧攻堅等民生工程氣象更新,行政與立法關係也更為和諧,已“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事”。

張建宗說,要感謝習近平主席在本屆政府工作開局時來香港打氣,鼓勵他們。面對中央領導人重托、市民期待,“我們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對同事的要求很高,對整個施政團隊的要求很高,就是要以民為本,推動香港向前邁進。同時,加強和國家的溝通和聯繫,加強市民對國家的認同。”

特區政府對自己的要求也不能不高。上一份施政報告勾畫了“讓所有生活在香港的人都抱有希望、感到幸福”的願景,一口氣提出了251項發展惠民新舉措。目標已定、任務已明,特區政府施政團隊不得不緊張起來。

“要做好這些,最重要的就是加強和市民的接觸。”張建宗介紹說,政府對司局長有個規定,每個人要在兩年內走訪全港所有的區。“和內地說的調研一樣,我們跑區、和老百姓接觸,聽他們的問題在哪裡、需求在哪裡。不是公關,而是真真正正地去聆聽,包括接受批評。”

香港有18個區,張建宗說自己在一年時間裡已經到過16個,差不多就要跑完了。“重聆聽更重回應,我們政府的回應是快的。這正是我們施政方針的體現——以市民的利益為依歸、政府的利益為依歸、國家的利益為依歸。”

為了提高政府效能、加強工作統籌、全方位提高服務水平,特區政府成立了許多新的跨司局的委員會,包括政策創新和統籌辦事處、青年發展委員會、兒童事務委員會、人力資源規劃委員會等,其中不少都由張建宗牽頭。“作為政務司司長,我統領很多局,是政府的統籌員。”

“我們一個務實的做法就是政府本身很機動,高層官員反應快,有什麼重要問題直接拿給特首、司長,提升處理問題的層次。辦法總比困難多。我經常對局長們說,有問題就提出來,不用擔心,總會找出方案和出路。”

“老百姓不能等。”施政報告一長串的“任務清單”,讓張建宗覺得施政中最大的困難就是時間的挑戰。“政策的落實需要時間,政府爭取每一項政策都能盡快落實,所以我們爭分奪秒,與時間賽跑,抓緊工作。”

與市民同心同行,為市民福祉傾情傾力,香港社會初現新氣象。張建宗說,打造政府新角色、管治新風格,工作尚多,路還長。

“幫助真正有需要的人”

各盡其能共建福利安全網

“……新的經濟增長點尚未形成,住房等民生問題比較突出”,習近平主席曾經指出的香港社會的問題,已成為特區政府施政一年多來的重點。市民期待高、訴求多,相關議題既繁且重,對如何安排好改善民生工作的行動和節奏,張建宗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福利投放一定是要增加的,但是我們不是盲目地派發福利,而是提供有效穩定的福利安全網,幫助有需要的香港市民,所以是有針對性的,比如引入資產及收入審查。”

對特區政府的“民生賬”,張建宗舉例說,如果特區政府每天花100港元,其中有20.8塊用於教育,19.8塊用於福利,17.5塊用於醫療衛生,這三個主要的民生範疇投入即佔去政府預算總開支的近六成。“我們社會福利投入的增長很快,相比過去5年增長已超過了87%。”

他強調,了解市民的訴求,重視市民的最大利益,但福利制度的設計並非普惠性質。“資源不是無限的,又要避免財政赤字,根據基本法,我們要盡量做到‘量入為出’。盲目派發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在社會福利安全網建設上,人人都是持份者。”“福利只是提供安全網,有需要的就進入,沒有需要的脫離。我們一個重要職責在於提供向上流動的環境。”

財須民生,福由民殖。張建宗又以安老服務舉例說,安老並不只是政府的責任,社會有責,家人有責,市民自己也有責。

為幫助有需要的老人,特區政府推出了長者生活津貼、公共年金等,全方面支持老人家退休,同時創建便利條件,為赴內地養老的長者提供便可攜式的津貼。“現在香港的高齡津貼,住在廣東、福建的香港老人都可以享受,不用回香港領取。”

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即將開通,新界北部也將有新的蓮塘/香園圍口岸,張建宗說,隨著兩地互聯互通加強,人流、物流更為暢通,相信考慮到內地養老的老人家會多起來,而特區政府會為他們做好服務。

“上樓難”,老大難。談及香港民生,住房總是繞不開的話題。張建宗也認為這是香港社會的核心矛盾,土地供應不足則是特區政府在處理住房問題上遇到的最大挑戰。

最近幾個月,特區政府密集推出一系列調整改革政策,包括將居屋價格改為五二折發售、推出“港人首置業上車盤”項目、將私樓土地改撥作公營房屋發展等。同時,還發起了一場意在系統性解決香港住房問題的土地大辯論。

“供應主導、靈活變通是我們的大方針。成立由社會不同人士組成的土地小組探討這個問題,就是要為增加土地供應建立共識。我相信我們本屆政府一定能提出一個處理的方法。”張建宗說。

採訪中,最讓張建宗掛懷也最讓他感到充實的還是青年工作。他有每周在政務司司長官方網頁寫網誌的習慣,不少話題都與青年有關。他說,自己身邊大部分的香港青年有為有志、愛國愛港,相信大部分青年支持特區政府,重視與內地的聯繫。對於青年工作,他和特區政府都高度重視。

張建宗認為,經過一年多來的努力,青年工作多有創新實踐,亦有重大突破。包括:將青年發展委員會提升到高層次,預留10億港元支持青年發展;成立政策創新和統籌辦事處,鼓勵青年議政、論政及參政;推出青年委員自薦計劃,開放十幾個委員會吸納青年參與;開展“與司局長同行”計劃等。

“有些計劃,最開始我們也沒什麼信心。這些職位全部是義工,沒有報酬,但結果是青年參與熱情很高。”他說,青年委員自薦計劃提供了10個位子,有1170多人申請,反應很正面。

既加強與青年互動,又鼓勵青年走出去,為他們“找出路”。張建宗介紹,為了讓香港青年更好地認識國家、擁有國家觀念,每年提供7萬個名額讓他們走進內地交流學習,其中有5000個在大灣區。

“香港沒有什麼資源,人才就是我們的資源,所以我們要關心、投資下一代,努力把他們培養成為有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國際視野,負責任、有承擔、正能量及富正向思維的新一代。這是我們的目標。”

“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布局”

繪就“一國兩制”新畫卷

近期,粵港澳大灣區領導小組召開了首次會議。接著,國務院出台惠港新舉措,印發了《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的戰略部署,香港在中央支持下正加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些都讓特區政府改善民生的工作得以更大舞台上進行布局。

“衷心感謝中央政府特別是習主席對香港和香港市民的關心。大灣區有大潛能、大機遇、大舞台,可為香港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鋪就新的跑道,讓年輕人起飛。新的居住證政策,讓香港市民享受與內地同胞同樣待遇,也將給香港的市民到內地發展帶來很大的方便。這些措施均屬重大突破,讓人振奮、鼓舞。”

張建宗表示,習近平主席肯定香港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定位,將香港推到更高層次,也給香港和香港的年輕一代帶來新的希望。“國家對香港的重視、關懷,給予我們很大的發展動力,讓香港市民的未來福祉更有保障。”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國家又向全面深化改革、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挺進。40年來,香港一直投入其中,貢獻也多,受惠也多。

“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中扮演十分獨特的角色。我們常說同發展、共繁榮,攜手並進,這40年的實踐已然證明。”張建宗說,40年後的今天,香港已經成為國家改革開放的一部分,與國家同在一輛車上,處於一樣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已更為自覺和從容。

為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特區政府將開展一系列紀念活動,並於8月初成立了由張建宗領導的督導委員會。他說自己對改革開放很有感情,對香港繼續投身改革開放大局充滿信心。“有國家提供的有力後盾,加上香港法治水平高、社會治安好、科研條件卓越,與內地優勢互補、拼船出海,香港還會有大發展。”

自1972年進入政府工作,到2022年本屆政府任職期滿,張建宗服務香港市民的時間正好50年。看著“一國兩制”從理論構想到在實踐中開花結果,他如此評價:“’一國兩制’為香港回歸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為香港的發展提供了最好的安排,是維持香港繁榮安定的基石,又保障和發揚了香港的優勢。”

“看看我們就業的情況,失業率目前僅有2.8%,是回歸前後最好的,很多香港的老闆都表示請不到人了。我們的治安,則是自1974年以來最好的,世界排名第三。此外,香港已連續24年維持世界最自由經濟體的地位了。為什麼能做到這樣?很簡單,得益於’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保障。’一國兩制’行得通,成功了!”

張建宗表示,遵照習近平主席的指示,“滿足香港居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繼續推動香港各項事業向前發展”,他和特區政府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本屆特區政府為市民描繪的願景,不會流於空想。

“作為特區政府的一個‘小小公務員’,為香港,為國家,為香港市民服務、工作、效力,是我的光榮。”他說。

(來源:人民網)


編輯:胡越

紫荊邀你參與

第五屆「紫荊盃」兩岸暨港澳青少年書畫大賽

點擊「閱讀原文」,即刻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