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五周年:成就超預期 邁向新階段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周年,五年來,“一帶一路”建設取得的成就超出預期,國際社會好評如潮,“一帶一路”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熱詞。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和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在許多國家的國際關係學界,研究中國已經成為顯學,而研究中國的許多國外學者,都把“一帶一路”納入研究範疇。五周年是個值得總結的年份,中國和“一帶一路”合作夥伴國都在總結五年來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中取得的成就和經驗,查找存在的不足和有待改進的領域,共同規劃下一步發展的路線圖。
文|北京 金鑫
科倫坡國際集裝箱碼頭是中國和斯里蘭卡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務實對接標杆性項目,由中國招商局港口控股有限公司與斯里蘭卡國家港務局合作建設。圖為8月2日在科倫坡國際集裝箱碼頭拍攝的集裝箱和龍門吊(圖:新華社)
五年的成就和影響
“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五年來取得的建設成就和國際影響是多方面的,可以用以下四個關鍵字粗略概括:
第一個字是“通”。“一帶一路”的核心是“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民粹主義、保護主義、孤立主義等思潮不斷泛起的大背景下,“一帶一路”作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平台,站在推動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高度,高位倡導和推動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和國際產能合作,從減少貿易壁壘、推動貿易便利化、降低運輸成本、消除民心隔閡等多方面著手,推動世界經濟和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一帶一路”被聯合國安理會、聯合國大會寫進了相關決議。亞太經合組織、東盟、非盟、歐亞經濟聯盟、歐盟等區域組織,也把其相關互聯互通發展規劃和投資計劃與“一帶一路”進行有效銜接。哈薩克斯坦“光明之路”、蒙古國“草原之路”、越南“兩廊一圈”發展計劃、印尼“全球海洋支點”構想、土耳其“中間走廊”倡議等與“一帶一路”倡議高度契合,包括這些國家在內的很多國家主動將自己國家的發展規劃與“一帶一路”進行銜接。“一帶一路”強調合作主體的平等性、合作產品的公益性,注重在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經濟合作中架設橋樑,以合作促發展,以互通促共贏。“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世界意義,旨在改變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態,縮小國家間的發展差距,推動世界經濟的協同和可持續發展。
中馬友誼大橋是中國與馬爾代夫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合作項目。作為馬爾代夫有史以來第一座大橋,同時也是印度洋上第一座跨海大橋,中馬友誼大橋連通馬爾代夫首都馬累和機場島,由橋梁、填海路堤及道路等組成,使用壽命100年。圖為2017年7月6日俯拍的馬爾代夫中馬友誼大橋建設現場(圖:新華社)
第二個字是“共”。“一帶一路”的關鍵是 “共”(共商、共建、共享)。“共同商量、共同規劃、共同行動”的原則精神一直貫穿於“一帶一路”的整個實踐進程。“一帶一路”源自中國,但屬於整個世界。在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參會的各國領導人,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負責人和官、產、學各界代表,共商如何推進國際合作、如何實現共贏發展、如何把各國的發展規劃和國際組織的相關議程與“一帶一路”進行匹配和對接。在具體的項目落地過程中,中國與沿線國家平等協商,中國企業與沿線國家企業有效互動,中國員工與沿線國家員工並肩工作,“一帶一路”已經成為共同的事業。1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以不同形式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國與9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共建“一帶一路”已逐步深入人心,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
第三個字是“實”。“一帶一路”的品牌是 “實”(措施實、平台實、項目實)。為了推動“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中國提出了一系列實實在在的舉措,與沿線國家簽署了一批實實在在的合作協議和項目,既給予了真金白銀的硬支持,又搭建了很多功能性的合作平台,如推動成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中歐合作基金等雙多邊金融合作機構,亞投行、絲路基金已為參與國的一批重要項目提供了貸款或投資支持。從今年起每年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11月首屆進口博覽會將在上海舉辦,這是中國主動開放市場的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動。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提出的270項成果清單,絕大多數已經落實到位。中老鐵路、中泰鐵路、瓜達爾港、比雷埃夫斯港、亞吉鐵路、蒙內鐵路等一批標誌性項目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沿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明顯提升。五年來,中國與沿線國家和地區貨物貿易額累計超過5萬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超過700億美元,中國還同沿線國家建設了75個境外經貿合作區,在沿邊省區設立了許多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邊境經濟合作區。 2018年一季度,我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的52個國家有新增投資,同比增長22.4%,給復蘇乏力的世界經濟注入了新動力。自2011年3月首次開行以來,中歐班列累計開行量已突破9,000列,到達歐洲14個國家42個城市,運輸網絡覆蓋亞歐大陸的主要區域。德國的杜伊斯堡等多個歐洲城市因中歐班列的開通,變得日益繁華起來。中國與還“一帶一路”沿線許多國家簽署了雙多邊運輸便利化協定、雙邊和區域海運協定、雙邊政府間航空運輸協定。
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往返穿梭的中歐班列加速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合作、互利共贏。圖為一列等待裝貨的班列停靠在中歐班列烏魯木齊集結中心(圖:新華社)
第四個字是“暖”。“一帶一路”的特徵是“暖”,它不僅僅注重經濟合作等方面的“硬聯通“,更注重真情互動、溫暖人心的“軟聯通”。五年來,民心相通建設成就斐然,為“一帶一路”建設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中國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廣泛開展人文交流與合作,規劃實施了一大批品牌項目和活動。與許多國家簽署了教育合作協議,實施絲綢之路專項獎學金計劃,中國每年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1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與世界衛生組織攜手打造“健康絲綢之路”,與沿線國家深入實施了旅遊、減貧、綠色環保、防治荒漠化等領域的合作交流。加強智庫交流合作,建立“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等合作機制。中國與沿線國家互辦文化年、藝術節、電影節、電視周、圖書展,推動各國展現各自民族特色,感受不同文化風采,增進相互了解認知。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唱響“融”字主旋律,主動融入當地社會,央企海外分支機構38萬多名員工中85%是本地員工。企業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開展愛心公益活動,幫助解決當地民眾的實際困難,如中國交建僅在肯尼亞蒙內鐵路建設中就為當地居民打了100多口深水井,贏得肯尼亞民眾交口稱讚,中國企業已經成為沿線國家的人才孵化器、產業推進器和社區好鄰居。中國新一輪的機構改革中還專門成立了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為強化對外合作與援助提供有力保障。五年來,中國具有國際主義情懷的企業家和志願者紛紛走出國門,走向沿線國家,深入一線,幫扶濟困,湧現出很多暖人心、惠民生、促發展的生動故事和鮮活案例,沿線很多國家的民眾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受益者。
在阿聯酋迪拜以南30多公里的海邊,迪拜哈翔清潔燃煤電站正在施工,這是建設中的中東地區首座清潔燃煤電站,也是“一帶一路”框架下中東地區首個中資企業參與投資、建設和運營的電站項目(圖:新華社)
如何打造升級版?
經過五年的發展,“一帶一路”已經進入精耕細作的階段。下一步,要行穩致遠,取得跨越式發展,必須要有耐心和定力,久久為功。推進“一帶一路”走深走實,不但可以實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共同發展和繁榮,同時也會提高中國自身的對外開放程度,因此,它對中國和世界共同發展的意義怎麼估計都不過分。“一帶一路”所展現的時代魅力、所釋放的經濟發展潛力,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愈加凸顯。
但是,對於“一帶一路”建設的複雜性,我們也應有充分估計。今年以來,西方一些對華不友好的勢力,包括一些歐美智庫,對“一帶一路”存在“酸葡萄心理”,或出於零和博弈的冷戰思維,或基於自身頑固的意識形態,或追求唯我獨行的霸權地位,居心叵測、指鹿為馬、混淆視聽、挑撥離間,以政治偏見代替客觀研究,罔顧事實,發表“報告”抹黑和妖魔化“一帶一路”,企圖破壞“一帶一路”的國際合作氛圍。筆者簡要總結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六大歪曲論調:債務陷阱論、腐敗滋生論、產能污染論、破壞安全論、輸出模式論、規則替代論等。西方一些媒體和智庫之所以煞費苦心,抹黑“一帶一路”,一方面說明,在過去的五年,“一帶一路”確實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給沿線國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令他們不得不刮目相看。另一方面也說明,西方有些舊勢力仍然戴著有色眼鏡看世界,“見不得別人好”,不願意看到“一帶一路”凱歌前進。一些發達國家的不友好勢力,自己不願意伸手幫助欠發達國家,但對於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去幫助發展中國家,又感到不舒服,通過“說風涼話”、道聽途說、“莫須有”等多種方式,指指點點,橫挑鼻子豎挑眼。對於這些歪曲論調,中國智庫學者要加強發聲,提供準確信息,用事實說話,糾正國外某些智庫的謬誤,以正視聽。合作夥伴國家的智庫也要說公道話,用“正氣”壓倒“歪風”。
“一帶一路”建設是全新的事物,在合作中有些不同意見是完全正常的,只要各方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就一定能增進合作、化解分歧,把“一帶一路”打造成為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的最廣泛國際合作平台,讓共建“一帶一路”更好造福各國人民。
“一帶一路”倡議與約旦政府的積極響應讓約旦油頁巖發電項目重現生機。圖為今年年初拍攝的距離約旦首都安曼120公里的阿塔拉特油頁巖電站項目現場(圖:新華社)
“一帶一路”下一步如何走深走實,筆者以為,宜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一是更加突出“共”字。發展中國家智庫普遍對“一帶一路”持非常贊同的態度,都在研究自己的國家如何更好地與“一帶一路”進行對接,不希望錯過發展的機會。但還有部分國家、部分民眾受西方媒體所誤導,對“一帶一路”的認識有偏差。因此,需要繼續加強客觀宣傳和介紹,讓國際社會充分認識到,“一帶一路”不是中國一家的事情,不是中國一家發“紅包”,不是中國單方面的發展援助。“一帶一路”建設雖然是中國提出,但屬於全世界,國際社會都要積極參與,加強合作,更好造福各國人民。中國歡迎發達國家加入進來,共建“一帶一路”,願意與發達國家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努力打造一批“三方合作”的示範項目,打造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三方共贏的模式,共同做大做優世界經濟“蛋糕”。中國歡迎發達國家積極參與進來,而不是在“場外”觀望,共同促進沿線國家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中國盼望沿線國家之間也能加強互聯互通建設,形成陸海聯通、融合發展的積極態勢。譬如,中國樂意看到,在“一帶一路”的帶動下,東盟、非盟等區域和次區域國家之間也能加快互通步伐,降低交通運輸和信息成本,釋放更多經濟發展紅利。中國願意與各種多邊平台加強互動合作,共同助力“一帶一路”。譬如,中國將加強與聯合國安理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國際民航組織、國際海事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合作,積極尋找合作的契合點,在減貧、可持續發展、疾病防治、氣候變化等方面加強工作對接。中國將積極發揮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作用,加強與非洲各國的合作,推動非洲大陸全方位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為中非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注入新動力。中國還將用好G20、APEC等多邊平台,通過這些平台促進“一帶一路”合作,搭建交流平台,凝聚廣泛共識。
二是在“精準”對接上多下工夫。過去幾年,我們與很多國家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和產能合作框架協議,下一步,如何更深入地落實已達成的共識,如何把合作備忘錄的原則精神和合作領域轉化為一個個具體的實實在在的項目,如何打造更多共贏的樣板工程和旗艦項目,如何應對和解決對接過程中遇到的各類難題,如何從中總結普遍的工作規律,這些均是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中國希望向合作夥伴國提供最需要的幫助,開展最急需的合作。合作夥伴國有哪些最迫切的需求,這需要雙方政府、智庫、企業等多元社會主體共同研究,精準合作。中國將與合作夥伴國一起,加強海外產業園區建設,助力東道國形成產業集群,提高工業化水平,幫助沿線國家增強“造血”機能,通過產業發展提升財政可持續能力。同時,需要深入研究如何做好“一帶一路”建設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開發開放、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銜接,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帶動內外聯動發展、區域協調發展。要進一步完善境外投資總體規劃,科學規劃合作領域,爭取做到“一國一策”。要加快建立促進境外投資的專門服務機構,為海外投資企業提供業務指南與信息諮詢幫助。“走出去”企業自身要加強調研,深入了解投資所在國的法律、人文環境和民俗風情,做好風險評估,特別是要深入研究合同條款,準確把握環保要求、勞動用工規定、工程標準等。企業要進一步規範經營行為,提升國際化運營能力。鼓勵企業本土化經營,多與當地企業建立共享經濟模式。要積極回應國際社會的關切,不斷健全和完善合作機制,與沿線國家共同打造“智力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創新絲綢之路”、“綠色絲綢之路”、“廉潔絲綢之路”,通過優勢產能合作,有效提升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
(作者係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秘書長)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8年9月號
責編:李幸
編輯:林思月、白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