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井與潮州祭祀活動的淵源及發展
位於香港釣魚灣海旁的深井是香港潮州人的聚集地之一,亦是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及天地父母誕祭祀活動的重要場所。兩種祭祀活動從最初只供潮籍人士參與,到後來開放予公眾人士,而盂蘭勝會更獲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今時今日,深井潮州人仍努力透過盂蘭勝會及天地父母誕,積極地推廣潮汕文化,銳意將這兩項傳統祭祀活動發展成深井社區盛事,讓更多香港市民認識源遠流長的潮汕文化。
勝會舉行首日會先舉行請神及遊神儀式,潮州人前往天地父母廟請神。圖為2013年8月24日深井盂蘭勝會的請神巡遊隊伍
香港的盂蘭勝會起源於勞動階層
盂蘭勝會這種民間習俗主要受道教、佛教和潮州人「施孤」概念的影響而形成。道教根據陰陽五行將一年分為上元、中元及下元,每「元」由不同神明掌管。中元由負責赦罪的地君清虛大帝掌管,相傳祂誕生於農曆7月15日,所以盂蘭勝會會在祂誕日當天或翌日舉行。
而在佛教中則傳言道,佛弟子目犍連的母親不信佛法,死後墮入餓鬼道。目犍連送飯予母親,誰料飯未到母親口中就化為炭火。目犍連遂求佛超渡,佛祖指示說,在7月15日設盂蘭盆會,以百味果食供養10萬眾僧,仗其法力解脫母親。佛祖又讓佛弟子們仿效目犍連的做法,為現生父母增福延壽,為過世父母離苦得樂。這個故事與中華民族的孝道相關,傳承人心向善的文化。
後來,潮州人對沒人祭祀的「孤魂餓鬼」也建醮超度,名為「施孤」。由於盂蘭勝會在農曆7月15日舉行,潮州人稱它為「七月半」。香港潮籍盂蘭勝會多使用在潮州地方流傳的民間佛教儀式;香港廣府人則多用道教儀式。
香港的盂蘭勝會起源於早期在碼頭、貨倉及大型工廠等地方擔任苦力的潮州移民。香港現今歷史最悠久的潮籍盂蘭勝會是「潮州公和堂盂蘭勝會」,於1898年首次舉辦。另外,有部分早期遷居香港,從事南貨和北貨的仲介貿易的潮州商人亦有舉辦盂蘭勝會。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批潮汕人士移居香港,多住在九龍獅子山山腳一帶,而深井亦成為他們的聚居地之一。無論在戰前或是戰後移居香港的潮州人都會舉辦盂蘭勝會,其習俗傳統一直延續至今。潮州人舉辦盂蘭勝會是為團結潮州族群,維繫他們「潮州人」的身份認同,亦能藉此悼念不幸在香港離世的潮州同胞。
2009年9月,香港民政事務局正式認可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又稱中元節)作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位。隨後,特區政府向中央政府申報將該項目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於2011年正式成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為民俗一項,具備「民族性、地域性、歷史傳承性、變異性、群體性、約束特定群體中的人們言行的規範性」。如果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來審視潮人盂蘭勝會的話,它屬於「社會實踐、節慶活動」,具體四個特色分別為經由世代相傳,既具傳統又有當代意義;具包容性,有助團結群體成員和建構其身份認同;具代表性,屬於個別群體獨特的傳統知識、技藝及習俗;具社群性。
上世紀60年代初深井潮州人舉辦盂蘭勝會的盛況
窩拿廠長與潮州人的因緣
深井初期居民主要以客家人為主。1920年青山公路落成,客家人從元荃古道途經處的清快塘村遷至公路旁,及後形成深井村。而潮州人則是後來者,大多在上世紀50年代因內地政局動盪才開始定居深井,並在深井村原居民的耕地上居住。這群潮州人到香港聚居時剛巧遇上香港工業發展時期,需要大量勞動力,因而獲得大量工作機會。
其實深井在潮州人移居之前已建有多家工廠。1920年初,律敦治家族在深井購入土地,並於1933年建立香港啤酒廠,直到1948年被菲律賓生力集團斥資收購;同年,上海企業家李國偉在深井創辦九龍紗廠;1962年,嘉頓有限公司將業務擴展至深井,分別興建麵包、餅乾及糖果廠。
潮州人定居深井,除了提供了不少勞動力,更把他們的習俗信仰帶來香港,如盂蘭勝會及天地父母崇拜等。
要知道每一次舉辦盂蘭勝會需要投入不少人力物力,遷居至深井的潮州人多屬勞工階層,難以長遠地維持勝會的運作。然而他們之所以能一直舉辦盂蘭勝會及其他慶誕,全因時任生力啤酒廠廠長窩拿(H.A.Waller)大力支持。原來窩拿在戰時曾獲潮州人幫助,有幸逃往潮州避難。戰後他重投啤酒廠工作,與潮州籍員工特別投緣,倍加信任。
據說二戰時期,啤酒廠附近的靈光小學至屯門公路下方的山邊是日軍行刑處,不少深井村民對華人在行刑場慘死的情景記憶猶新,大批戰後遷入深井新村並在啤酒廠工作的潮籍人士也感到不安,傳聞當時常有鬼魂在區內出沒,村民皆認為是前人過世未得安息。
有鑑於此,潮籍工頭周鎮裕向廠長窩拿建議,按潮籍人士習俗在農曆7月盂蘭節拜祭亡魂及「燒街衣」。窩拿聽後表示十分支持,更主動提供金錢及物資資助。因此從1950年開始,深井潮州人士每次組織盂蘭勝會的費用均由廠方支出。盂蘭勝會最初在啤酒廠員工宿舍外舉行,後來因為參與人數越來越多,遂轉往深井村路口舉行。
1960年,深井潮州人發起組織深井潮僑街坊福利會,旨在推廣潮汕文化。而窩拿一直鼓勵深井潮州人成立自助組織,解決潮州人之間的糾紛,是故在1967年,窩拿借出1,600餘呎土地予深井福利會為會址,由村民自籌建築費用;1985年,窩拿將該土地贈予深井潮僑街坊盂蘭勝會,為深井潮僑街坊福利會之用。
及後時過境遷,1996年深井的生力啤酒廠結業,遷往元朗。不久後窩拿去世,而同期不少潮州人亦陸續年老、離世或搬離,深井盂蘭勝會的運作一度陷入艱難時期。直到2010年退休警官姚志明被推選為深井盂蘭勝會會長,改變了勝會以往的運作模式,取得了在外成功發展的深井潮州人支持,深井推廣潮汕文化的工作才大有改善跡象。
深井潮州人為時任生力啤酒廠廠長窩拿先生(前排左一)慶祝生日
盂蘭勝會旨在積德行善
現時盂蘭勝會經費來源主要靠街坊認捐和「福品」競投。勝會將神壇前的祭品,甚至是天地父母香爐供善信競投,價高者得。人們相信「福品」可保家宅平安及生意興隆,往往會爭相競投。深井有一個超過60年歷史的天地父母香爐,為深井潮僑盂蘭勝會的福品,香爐上刻有「生力公司」四字,由此可見生力啤酒廠與深井潮僑盂蘭勝會不可分割的關係。
盂蘭勝會一般歷時三天,儀式包括請神、遊神、安神、上座、發關、召大士、召孤魂、誦經、放焰口及送神等,深井潮籍人士亦會聘請道教團體誦經。勝會舉行首日會先舉行請神及遊神儀式,潮州人前往天地父母廟請神。請神隊伍會在廟內獻上乳豬、橙、五牲等祭品,特別的是祭物碟上刻有「生力」二字及標誌。其後醒獅隊會在廟前「採青」。「採青」完成後,請神隊伍在廟內上香,將天地父母香爐放到神轎上,由遊神隊伍抬至區內進行巡遊。此時醒獅隊會作一段約10分鐘的表演助慶。演畢,大會會邀請圍觀人士上前摸獅頭,旨在讓他們參與其中。巡遊後再將天地父母香爐置於盂蘭勝會的神棚內供信眾參拜,潮州人會在天地父母神棚內放置兩套神袍分別用作供奉天父和地母之用。
盂蘭勝會儀式中有僧尼在誦經壇超渡亡魂,儀式過程中會上演神功戲、潮州戲或木偶戲,既讓先人靈魂接受功德,亦可娛樂坊眾。儀式最後會派發平安米,早年是為救濟貧民,為先人積福,現時已演化為替長者討吉利、祈求健康之意。此外,盂蘭勝會亦是宣揚中華傳統美德的機會。有村民向其他外來參觀者解釋,勝會並非導人迷信,他們祭祀祖先旨在教人孝敬父母;祭祀孤魂是出於愛心及同情心,教人積德行善。
2012年4月9日,深井天地父母廟重修開光儀式
「天地父母」信仰文化在港傳播情況
「天地父母」是潮州人供奉的一個重要神靈,一般不以神像形象示人,只用香爐或牌位為代表。在潮州人心中,萬事萬物都由「天地父母」化育而來。他們稱「天」為「天公」,與民間信仰的玉皇大帝聯繫起來,把正月初九定為天公誕。潮州人極其重視「天公」,可見於各家各戶會在門外掛上天公燈,初一十五進行拜祭;廟宇內會設天公壇;拜祭「老爺」必須先拜「天公」等。在《新年風俗誌》中已記載了潮州人在上世紀30年代已有慶祝天地父母誕的習俗。
至於土地,潮州人稱其為「地母」,似母親哺育嬰兒一樣,給人類帶來食物和生命所需。「天地父母」最初是指「天公」和「地母」,拜祭「天地父母」體現出潮州人對宇宙和大自然的崇敬。潮汕地區人士至今仍會在正月初九拜祭「天地父母」,拜祭者需齋戒沐浴,誦經拜祭;婦女則要預備花燭及齋碗,放在露天的公共地方拜祭。而在香港,潮州人在盂蘭勝會中會架設神棚供奉「天地父母」。就社會角度而言,父母和長輩對個人和家族而言十分重要,因此後來拜祭「天地父母」的含義亦有所擴展,表達了敬老感恩之心。
香港部分廟宇供奉著「天地父母」神位,特別是由潮州人開設及經營,或潮州信徒聚集的廟宇,如有不少潮州人士聚居的觀塘區,區內26座廟宇中便有19座供奉「天地父母」,分別為佐敦谷福德伯公古廟、牛頭角福德廟、牛頭角聖人公媽廟、大聖寶廟(原大聖佛堂)、順天邨伯公廟、順利邨福德伯公廟、城隍廟、普善佛堂—觀音廟、海國天后古廟、招利聖君古廟、聯光佛堂—達摩寶廟、藍田福德老爺廟、大士王爺寶廟、大王爺古廟 、茜草灣三山國王古廟 、玄天上帝佛祖廟 、油塘福德堂、地藏王古廟、嶺南古廟。
除此以外,荃灣七聖宮、樂富天后古廟、九龍濟原堂、棠蔭街福德古廟、錦田八鄉天德宮等亦有供奉「天地父母」。然而,以上廟宇只以神位或神龕形式供奉。而在香港專門為「天地父母」建廟的,只有深井天地父母廟一座。
1946年,深井潮州人在村中一處水坑旁建了一座小廟,設立「天地父母」寶座,當時只用鐵皮搭建,內裡僅有一張桌子及一個香爐。1981年,潮州人周鎮裕、姚光宗、劉世能等組成重建委員會,在荃灣理民府、窩拿及眾多潮州街坊支持下,集資重建天地父母廟,窩拿更慷慨解囊,私人贊助1萬港元,成為永遠榮譽顧問。1991年,天地父母廟出現漏水問題進行重修;2011年屯門公路擴建工程令廟內牆身出現裂痕、地基滲水,於是在裕記大飯店、陳榮宜及其他潮州街坊支持下,深井盂蘭勝會主持再次重修天地父母廟,並於2012年4月9日舉行重修開光儀式,不少社會名流、商界精英及影視明星均前來拜祭祝賀。
其他由潮州人和福建人打理的廟宇都有供奉「天地父母」,大多亦有賀誕活動。昔日牛頭角下邨有一座細小的福德廟,是1967年潮州人遷入後在路邊搭建的。農曆正月初九,牛頭角區潮僑聯誼會按傳統慶祝天地父母誕,準備了湯丸免費招待街坊享用。由於正值新春期間,場面特別熱鬧,小小的廟堂擠滿了前來上香的善信,裡裡外外放滿了潮州人常用的供品。理事會成員集體上香後,便向善信派發福物。待下午火化神袍和其他紙紥供品後,便將祭祀的食物分給其他成員。
香港深井潮籍人士每年農曆正月初九都會隆重慶祝天地父母誕,自此成為深井潮州人其中一個重要的節慶日。經過多年發展後,天地父母誕的慶祝規模越來越盛大,成為深井一年一度的盛事,吸引區內外不少人士參觀。
深井的潮州人節慶不只是屬於潮籍人士,更是深井社區的文化象徵。圖為深井天主教小學學生以深井民俗活動為題材的繪畫作品
現今潮州祭祀活動的發展
2018年的天地父母誕規模甚大,醒獅隊先帶領村民到村內的大王爺拜祭,然後再帶領深井潮籍人士及一眾嘉賓到天地父母廟拜祭「天地父母」。在嘉賓及深井潮籍人士代表上香後,村民及其他參加者可陸續向「天地父母」上香,其後每人會獲派一封利是。村內的長者及小孩都有參與拜祭「天地父母」,且會先讓長者上香,顯出敬老的精神。祭祀儀式完畢後,深井盂蘭勝會將燒肉、燒鵝、墨魚、潮式糕點等祭品與村民及來賓分享。大會晚間亦有舉辦敬老聯歡會,免費宴請全村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
與盂蘭勝會一樣,深井潮籍人士將天地父母誕活動擴展至社區層面。自2016年開始,主辦單位安排元朗潮僑英歌隊在下午表演潮州傳統英歌舞,當中有多位小學生擔當表演者。英歌舞歌隊會先到天地父母廟表演,然後在深井潮僑街坊福利會、深井青山公路中國銀行外行人路至天地父母廟等多個定點停留表演。
英歌舞是潮州一種民間舞蹈,舞者裝扮成梁山泊人物,他們手持一對木棒,表演期間會一面敲打及旋轉木棒。歌隊人數最多由108人組成,喻意梁山泊上108位好漢;又可由72人或36人組成,前者代表七十二地支;後者代表三十六天干。2006年,英歌舞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舞蹈項目。
深井天主教小學亦以深井的歷史文化為主題,創作一系列視藝作品,在天地父母誕當天於深井潮僑街坊福利會展出。由此可見,深井的潮州人節慶不只是屬於潮籍人士,更是深井社區的文化象徵。深井的盂蘭勝會和天地父母拜祭習俗隨著香港社會一同發展,是港人集體回憶的組成部分,同時也反映出香港民間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密不可分的聯繫。
深井的盂蘭勝會活動及天地父母誕各有特色。香港其它地方的潮州盂蘭勝會組織一般全由潮籍人士作骨幹主力支持,而深井最初卻是因為外籍人士、生力啤酒廠廠長窩拿出力支持,潮籍人士才有能力舉辦盂蘭勝會,甚至在後來重修天地父母廟。經過多年發展,深井盂蘭勝會及天地父母誕不只是屬於潮籍人士的節誕,更成為了社區的年度盛事,以及區內學生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途徑。
劉蜀永係香港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
羅遠婷係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項目主任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