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融合教育在港推行的問題與對策

香港融合教育的概念始於20世紀70年代,融合教育也在《康復政策及服務白皮書》中首次提出。時至今日,融合教育在港推行已逾20年,然而成效一直受到不少質疑。當初政策推行的原意是希望鼓勵融合生在普通學校就讀,與同齡的學童一起接受教育。可是現實中教師疲於奔命,融合生也得不到足夠的支援。2018年4月底,審計報告指出融合教育仍存有不足,再次引起社會的關注。本文將從不同的層面探討融合教育的得與失。

1986年教育統籌委員公布《教育統籌委員會第二號報告書》,建議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儘可能安排在普通學校上課,與一般兒童一起學習,以便獲得最好的教育機會。1995年,港英政府公布《康復政策及服務白皮書——平等齊參與展能創明天》,強調所有學生都應有機會充分發展潛能,將來為社會服務。其後,教育署(即現今教育局)開始提供「密集輔導教學服務」,協助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在主流學校就讀。

1997年9月,教育統籌局推出融合教育先導計劃。直至2000年,特區政府向採取「全校融合教育」方案的40所普通學校提供更多資源推行融合教育。4年後,教育局正式在全港中小學推行「全校參與」模式的融合教育政策,並於2008年推出《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運作指南》,以進一步提升融合教育的質素。

探討融合教育在港推行的問題與對策

圖為香港某實施「全校融合教育」模式的小學課堂,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與一般學生一起上課


投放學校的資源不足 難以滿足實際需要

融合教育政策其中一個為人詬病的地方就是資源投放不足。根據現行的撥款安排,教育局按照每所學校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數目和個別學生問題的嚴重性,為學校提供學習支援津貼。然而,特區政府提供的津貼根本未能滿足實際需要。

教育局最新數字顯示,融合生人數由2008/09學年的17,560人增至2017/18學年的45,360人,上升158%;同期的融合教育開支由2008/09學年的8.6億港元增至2017/18學年的16.7億港元,上升了94%。審計報告亦指出,領取學習支援津貼上限的學校數目過去4年間增加了13倍,反映特區政府投放的資源追不上融合生人數的增加。學校資源及人手捉襟見肘,自然影響政策推行的成效。

此外,學校使用學習支援津貼的情況亦值得關注。教育局規定如資助及官立學校在學年完結時,累積津貼餘款超過學習支援津貼12個月撥款的30%,款額將於學年年終被收回。不過審計報告指出,現時逾半學校均未能用完撥款。

就津貼回撥的原因,有學校反映津貼按每年融合生人數而浮動,而且取錄首6名需要第三層支援的學生只有10多萬港元津貼,不足以長期聘請具經驗的專責教師。然而,新入職教師大多缺乏經驗與能力支援融合生,而且以合約形式聘請的流動性大,中途離職情況普遍。至於外購專業支援,亦因長期求過於供,難以找到合適的服務。故此,儘管學校獲得津貼,仍未能為融合生提供適時的支援。


教師疲於奔命政策推行有心無力

在現有政策安排下,學校需以「全校參與」模式推行融合教育。透過學校政策、文化與措施三方面互相配合,以便有效地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不過在實際操作上,前線教師卻遇到不少挑戰,疲於奔命。

要有效推行融合教育,教師需親自設計和製作多元化的教材,並適時調整教學方法,以適應個別差異的學生。然而,不同種類的融合生所需要的學習支援各異,教師在設計和調整課程時需花費大量時間,往往感到力不從心。礙於課時不足,為顧及整體的學習進度,根本難以有足夠的時間支援融合生。

除了教學方面,教師任教融合班亦面臨課室管理的挑戰。融合班的課堂上,因學生個別差異太大,教師一方面要以整體為考量,另一方面又需付出更多的耐心照顧融合生。部分有情緒和行為問題的學生更會干擾課堂秩序,教師便需要花費更多時間處理,所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融合教育培訓課程實用性不高

當然,部分教師對處理融合生的信心不足,某程度源於缺乏相關的培訓。目前,教育局為在職教師提供「三層課程」的專業培訓,以提升照顧融合生的能力。不過,上述課程只在短時間內培訓接受融合教育的教師,側重基礎知識和通用技能,欠缺實習督導,使課程流於表面,最終教師無法應用於實際課堂,只能依靠自身的經驗處理。

此外,現時教師工作繁重,無暇接受在職培訓,加上學校的行政安排難以配合,培訓課程時間又不合適,每年只有少部分教師能參加培訓課程。事實上,過去20年教育政策不斷推陳出新,諸如新學制、電子學習的落實,教師需要不斷地接受相關培訓,缺乏時間空間去消化新知識。故此,即使有進修機會,特殊教育課程也未必是首選。


SENCo職務繁雜 職級安排尚需改善

經過多番爭取,特區政府終於2015年推出試驗計劃,由關愛基金向全港百多所學校提供津貼,以安排一名專責教師統籌校內特殊教育。直至去年,特區政府宣布計劃恆常化,由本學年起分階段為全港學校增設常額SENCo(即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支援融合教育。

政策推出後,業界紛紛稱好。事實上,SENCo對融合教育的推行扮演著中流砥柱的角色,包括擬定及檢視融合教育政策、定期與科任教師制定支援方案等。透過調配校內的人手資源,為融合生提供適切的支援,擔任著領導的職能。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教育局將SENCo的職級定性為普通職級教師,即助理小學學位教師(APSM)或學位教師(GM),根本未能反映SENCo須具備的資歷和經驗。而且在統籌和調配教師工作時亦難免遇到困難,恐怕難以發揮應有作用。筆者認為,要有效發揮SENCo的作用,有關職位必須由主任級教師出任,即高級學位教師(SGM)及小學學位教師(PSM),以體現其領導職能,推動全校參與支援融合生,同時亦能吸引相關人才出任。

此外,SENCo工作量過多的問題亦值得關注。早前審計報告指出,有學校的一名SENCo帶領小組處理逾150名學生的問題,所承受的重擔可想而知。根據現時安排,SENCo同時需要負責教學任務,課堂比重是一般教師的30%至50%。業內人士反映,部分SENCo同時兼任校內多項職務,本已忙得不可開交,又豈會有足夠時間與其他科任老師溝通,調適支援融合生的策略?

當然,針對SENCo的培訓尚有改善空間。目前,逾20%的SENCo未修畢所規定的支援融合生三層課程,情況並不理想。除了設法讓其儘快接受培訓外,教育局應完善相關的專科訓練及培訓課程,讓擔任SENCo的教師能全面掌握融合教育的理念及實際操作技巧。

無可否認,教育局為全港中小學設立常額SENCo職位,對融合教育的推行起了積極的作用。不過,目前新政策尚有不少優化空間,包括SENCo職級太低、工作量過多以及培訓配套未就緒等。隨著新政策推行快將1年,加上特區政府34億港元的教育新資源待分配,教育局有必要思考如何最大化發揮SENCo的作用,才能有效推動相關政策。


融合教育不應只空談理念

回顧香港整個融合教育政策的發展,焦點一直放在協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安置於普通學校就讀,適應現行的教育制度。根據目前的政策安排,教育局採用「雙軌制」推行特殊教育,有較嚴重或多重殘疾的學生會入讀特殊學校,至於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可入讀普通學校。

觀乎不少國家或地區,例如英國、台灣等,則採用全納教育,透過改革教育制度,改善學校環境,從而消除障礙以滿足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需求。例如,台灣規定公營中小學要為每名特教生制訂「個人化的教育計劃」,定期檢視計劃內容,幫助他們融入課堂學習。至於香港,只有被評定為第三層支援的學生才獲訂立個別學習計劃,而且並非強制性,不少學生因而得不到適切的支援。

根據教育局的《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運作指南》建議,學校應採用「全校參與」模式推行融合教育。指南列出多項共融校園的指標,包括所有學生均能參與課堂學習、參與課外活動、積極投入學習以及進行協作學習等。正如上文提及,在欠缺相關的支援配套下且香港教育制度重視競爭,學校要達到上述目標又談何容易?事實上,要為所有特教生制定個別學習計劃,涉及不少人手、資源和時間問題,前線教師往往是有心無力。

2017年特區政府宣布分階段為全港中小學增設SENCo,此舉無疑對學校推行融合教育起到重要作用。不過,單是增設上述職位是否能夠解決目前融合教育存在的問題?當新職位設立後,職級及培訓安排又是否到位?審計署早前對融合教育的調查報告便揭示了目前融合教育政策似乎是空談理念,無視前線推行的困難。


改善融合教育政策安排的建議

為了讓學校有足夠的資源推行融合教育,特區政府有責任增加財政投入,以配合SEN學生(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增加的幅度,並檢討學習支援津貼的安排,按學校的需要,提高領取津貼的上限。因應近年患有讀寫障礙及過度活躍症的學生人數不斷增加,教育局可考慮增加對上述兩類學生的支援。

此外,改善教師培訓必不可少。教育局應提供支援,提升學校每層課程的達標率。筆者建議優化現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培訓安排,包括培訓課程的時間、增加課程名額,讓更多教師能夠參與培訓。同時,應加強課程應用實踐的內容,讓教師能將知識和技巧應用到實際課堂中。教育局亦需提供更多針對各類融合生需要的教學資源,特別是過度活躍症、特殊學習困難及自閉症等三類融合生,並資助學校購置學習工具及器材,以支援教師做好融合生的學與教。

過去20年,融合教育整體未能取得圓滿成果,與教育局的政策失誤不無關係。現任行政長官在參選政綱曾提到,必須加強對特教生的支援,檢討融合教育的成效。筆者希望當局能夠儘快全面檢討,制訂融合教育政策的發展路向以及正視前線遇到的困難,從教師人手、撥款機制、軟硬件資源配置、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入手,全方位作出改善,務求讓政策能夠落實到位,達致真正的校園共融。

作者係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主席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