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高校國際化優勢 大灣區創新發展重要動力
2018年初,中央決定出台措施,決策部署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掀起海內外各政府部門、學界和業界的積極討論和研究。面對「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大機遇,香港必須及時思考自身在大灣區發展中如何定位、扮演的角色以及優劣勢何在。本文以教育社會學的視角來分析和探討香港各大學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並提出香港各大學的國際化社會資本將對大灣區發展創新型知識性經濟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深圳市政府近年對創意科技的支持不遺餘力,前海更成為青年的創科樂園。圖為前海全景
香港可發揮優勢助力大灣區發展
國際連鎖會計師事務所德勤最近發表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議》中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最有可能成為下一個世界級頂級灣區。德勤根據佔地面積、常居人口、經濟增長速度、港口輸送量和機場通航量5大範疇推算,粵港澳大灣區有超越現有的三大灣區之勢。因為大灣區可令中國製造業進一步升級,有助創新科技發展。在「一帶一路」倡議的配合下,更會推動貿易、科技產業及製造業的業務增長。在如此環境條件下,香港可發揮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成為大灣區的融資場所,幫助廣東省的科技及製造業產品邁向國際,以市場推動模式推動大灣區的發展。
香港作為歷史悠久的國際大都會,絕對能夠肩負起「超級聯繫人」的角色。無論是社會制度、經濟制度,甚至是法律制度都與國際接軌,在國際聲譽昭著。而香港企業與國際的聯繫頻繁,加上「兩文三語」的優勢,香港在大灣區擔任「超級聯繫人」的角色當之無愧。故此,在CEPA和粵港框架協議之外,香港在大灣區培育專業人才的角色仍舉足輕重。
吸納人才助灣區創新煥發生命力
世界上最重要的灣區經濟,包括美國的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日本的東京灣區,都體現出一個共同性,就是他們同時也是全球性的國際人才港。人才是發展創新知識型灣區經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在培養人才方面,大學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平台作用。以美國的舊金山灣區為例,該地集聚了眾多科研機構,如航天和能源研究中心,以及20多所國際著名的大學,如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培養出眾多美國本土的精英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為發展高科技和創新主導的新經濟儲備了大量的人力資本。
除了很多人才發展成為創新經濟的企業家,也吸引了很多國際公司落戶在舊金山灣區,同時吸引了更多來自本土和海外的學生求學於灣區,形成良性循環,有效吸引、培養和保留了灣區的人才,也促使灣區保持了創新的生命力。
粵港澳大灣區要發展成為國際性的一流灣區,可以從海外灣區經濟的發展歷史和軌跡總結一些重要的經驗之道。這其中需要思考和借鑒如何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成為一個有活力的、可持續性的高端人才聚集地。而具有國際知名度和認受性的大學在人才的吸引、培養和聚集方面亦具有舉足輕重的平台作用。
香港在人才培育方面擔任龍頭角色
2018年全國兩會中,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提議在大灣區興建一所灣區聯合大學,不但加強大灣區各城市區域之間高等教育院校的交流與合作,還能夠充分運用粵港澳三地各自政策和制度優勢,推動現代化大學制度建設及高等教育國際化等領域的發展,開創大學運作的新型範式。李清泉的提議側面反映出現時灣區之間的高等教育發展步伐不一,香港高等教育相對發達,廣州次之,其他地區相對薄弱。因此,香港在大灣區的專業人才培育的龍頭角色顯而易見。事實上,在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計劃的「2區+9城」中,具有國際知名度和認受性的大學多集中在香港這個國際大都市中。
2018年QS世界大學排行榜上,香港一共有5所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列入全球前100名的大學排名中,而粵港澳大灣區中其他省市目前暫未有任何大學能夠晉身前100名。QS世界100強大學的排名從客觀角度反映了香港的大學在人才、科研、資本以及大學管理系統等軟硬條件上均具備世界級水平,在學術界的國際衡量標準中,香港的大學具有很強的全球認受性。而從社會學的分析視角來看,香港各大學事實上擁有優勢的社會資本(socialcapital)。
社會學中的「社會資本」概念是指一種嵌入在社會網絡和社會關係中的資源集合。它不僅包含社會關係、人際網絡、信任關係,同時還包括與此相關的規範和價值觀。社會資本的性質可以從它的結構、關係和認知三個維度來分析。結構維度是指在社會互動結構下,行動者所處的位置為其提供的某些優勢。人們可以利用其個人聯繫以謀得工作、獲取所需的資訊或特定的資源;關係維度指根植在這些關係中的資源(如信任),信任可以作為嵌入關係的治理機制;認知維度則指共用的編碼或範式。這建構了一個社會體系之下理解共同目標和推進集體行動的基礎。
社會資本為個體和組織提供了「集體共用的資本」(the collectivity-owned capital),以及獲得資訊和機會的「資格證明」(credential),能促進組織智力資本(intellectualcapital)的產生和共用。
應對粵港融合帶來的挑戰是重要課題
香港各大學的社會資本根植於香港在全球各大主導經濟體中所享有的高度認受性。建基於完善的立法,司法和行政制度上的價值規範和信任系統是香港經過百年努力所累積下來的巨大社會資本。香港各個大學在國際化的人才吸納、學術自由、治理自主和暢通的資訊流通等各方面都為香港的學者在科研創新方面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在吸引商業公司投資創新科技和領導研究團隊進行跨國合作方面,香港的大學研究機構比目前灣區內很多大學都具有較強的集體信任資本。
過去幾年,香港的大學紛紛和深圳合作開辦眾多的創新型合資研究機構或企業,讓人們看到香港的大學所發揮的重要引領作用,也是累積香港高等教育豐厚社會資本的先天條件。然而,近年香港社會蔓延本土主義的思潮和心理,往往將內地與香港的融合視為邊緣化香港的舉措,視「深港同城化」、「粵港融合」如洪水猛獸。如何避免在「被規劃」的嫌疑下,透視香港的大學在大灣區的未來發展方向是重要課題之一。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可借鑒東京灣區經驗
如上文所述,全球三大灣區經濟同時也是全球性的國際人才港。參考其經驗作對比,香港身為大灣區的高等教育以及人才國際樞紐,香港的大學在大灣區的未來發展有何挑戰?縱然現時大灣區的產業結構偏重製造業,惟深圳市政府近年對創意科技的支持不遺餘力,前海更成為青年的創科樂園。香港的大學不但可藉此加強與前海企業的交流,增加學生畢業前的實習機會,還可邀請前海的公司就其公司的發展分享經驗,加深香港大學生對前海的理解。具體可參考東京灣區成為產業灣區的經驗,即使是工業帶,但配合鋼鐵、石油化工、裝備製造、高新技術為核心產業群,東京灣區仍成為日本最大的工業城市群和最大的國際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商貿中心和消費中心。
當香港的大學能針對大灣區的創新經濟產業模式提供相應人才及師資,帶動大灣區其他地區的經濟轉型,便可成為大灣區的「人才產業鏈」。
創新型經濟是大灣區發展重點
在大灣區之間的融合,先天與社會結構環境仍為香港帶來明顯優勢。香港的大學與灣區其他地區的大學也會促成更多的合作機會,例如香港與深圳之間高等教育院校便可於創新技術範疇上開拓新發展模式。因此,思考大灣區不同地區之間的大學合作,推動知識型經濟轉型至創新型經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發展重點,而香港的國際化與社會資本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早前華南理工大學召開的《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教育研討會》中,與會代表指出,針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新經濟模式、新產業取向、新技術三大面向的需求建設「五大平台」,分別是教育平台、實訓平台、孵化轉化平台、國際合作平台和雙創研究平台。
有關平台謀求培養精英型的創新創業人才、科技領域人才、高端的工程師、企業家和領導者。同時,結合近年深圳擁有眾多高新科技企業,研討會結論指高等教育院校的人才資源和知識轉移部門,未來可通過建立企業和大學、科研機構的聯盟等平台,縮短新技術從研究到應用的過程,尋求合作機會。不過,現時香港職業教育的發展邁向學位化,其專業化方向並不清晰,相對內地職業教育的成熟架構,無疑會削弱人才培訓的效果。而香港的大學暫時較為缺乏與大灣區其他地區創新企業的聯繫,可能令香港的大學未能完全了解內地創意經濟的發展,無法融入灣區之中的產業變化趨勢,具體情況尚待香港高等教育院校未來關注和有效的扭轉。
粵港澳大灣區政策的出台催化了粵港澳各大學之間積極探討如何讓灣區的各大學通過充分的合作,提升區內高等院校的教育質素和培育專業人才的成效。香港身為灣區高等教育的樞紐,其本地大學的優厚國際化社會資本無疑可以發揮重要的「超級聯繫人」作用。通過各種創新的合作聯手發展,香港的大學不但可以鞏固和持續累積其國際化的社會資本,也可與區內的其他合作夥伴大學分享相關資本,更好地發揮高等教育的協同效應,促進組織智力資本的產生和共用。
參考文獻:
1. Coleman, J., “TheFoundation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University Press, 1990.
2. Lin, N., “Building a Network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 Connections,22(1),1999, P.28-51.
3.Nahapiet, J., &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Creation of Value in Firms”, Academy of Management Best Paper Proceedings, 1997, P.35-39.
4.Nahapiet, J., &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 23(2), 1998, P.242-266.
5.Portes, A., “Social Capital: 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ociology”, In J. H. K. S. Cook (Ed.),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Palo Alto, CA: Annual Review Inc, 1998.
6.Putnam, R. D., “The Prosperous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Life AmericanProspect”, 13, 1993, P.35-42.
7.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8. Retrieved fromhttp://rankings.betteredu.net/qs/world-university-rankings/latest/2017-2018.html
8.Sharif, N., & Tang, H.-H. H.,“ New Trends in Innovation Strategy at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Hong Kong and Shenzhen”,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65(1/2/3/4), 2014
9.Tsai, W., &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and Value Creation: The Role of Intrafirm Network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41(4), 1998, P.464-476.
10.劉豔霞:《國內外灣區經濟發展研究與啟示》,《城市觀察》,2014年第3期,155-163頁。
陳惠雲係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榮譽學會青年會士
鄧希恆係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助理教授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