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豐、渣打、花旗⋯⋯外國銀行的中文名從何而來?
走入中環,便是到了金融業的天下,遍佈著全球各國大銀行、金融公司。
但你有留意過為甚麼Citibank被譯成「花旗銀行」嗎?而HSBC為甚麼叫「滙豐」呢?趕快來了解一下它們的故事吧。
Citibank 花旗銀行
若以英文直譯,Citibank應該是「城市銀行」,但為何使用了「花旗」呢?
原來,這家銀行在1902年進入中國上海時,門口懸掛的美國國旗,被當時上海市民稱為「花旗」。談到這家銀行時,他們也用「掛著花旗子的銀行」來形容它,久而久之就被稱為「花旗銀行」,並沿用至今。
而在香港,Citibank原被稱為「萬國寶通銀行」。但2001年底,為了華語地區方便交流,統稱為「花旗銀行」。
HSBC 滙豐銀行
滙豐銀行或HSBC,英文全稱是 Hong 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看上去中文與英文原名「風馬牛不相及」,背後蘊含甚麼意義呢?
HSBC於1865年3月及4月在香港與上海同時成立,叫「香港上海銀行」。但港人總是習慣給銀行取一個富有寓意的譯名,於是就改為「滙豐」,意為「匯款豐富」,希望銀行所從事的國際匯兌業務生意興隆。此後,HSBC就以「滙豐銀行」的名號在中國打響了知名度。
Standard Chartered 渣打銀行
Standard Chartered Bank,中文譯為「渣打」。但又「渣」又「打」,看起來並不吉利。
其實,渣打銀行是一家老牌銀行,於1853年被特許建立。所以,它的英文名翻譯過來其實是「標準特許銀行」。它在進入中華市場時,以香港為第一個據點。而在廣東話中,Chartered發音類似「渣打」,於是「入鄉隨俗」,被譯成「渣打銀行。」
Wells Fargo 富國銀行
Wells Fargo在香港知名度可能稍遜前者,但在美國,卻是數一數二的大銀行。
Wells Fargo是以兩位創始人Henry Wells和William Fargo的姓氏聯合起來命名的。直譯的話,應該是「威爾士和他的好朋友弗拉格銀行」。
顯然,憑藉這樣的中文名,想在華語世界打響旗號,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起中文名時,Wells Fargo機智地採用意譯加音譯,取名「富國」,既與原來名字中的「Fargo」音似,中文名亦朗朗上口,寓意著興邦發財,讓人印象深刻!
來源:滬江英語
編輯:胡越
知識邀你一試
第五屆「紫荊盃」兩岸暨港澳青少年書畫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