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會各界支持特首施政報告
10月10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了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提出了近250項新措施,涵蓋住房、醫療衛生、教育、青年發展等多個方面。特別是其中“明日大嶼願景”等有關解決土地供應問題的建議,引起香港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和肯定。
10月10日下午,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政府總部主持施政報告記者會(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繪藍圖燃希望 對經濟民生重承擔
全國僑聯副主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理事長 盧文端
林鄭特首的第二份施政報告以經濟民生為重心,體現了林鄭作為行政長官對香港更大的承擔、更堅定的信心和迎難而上的勇氣,燃點了港人再創輝煌的希望。
這份施政報告中最受矚目的“明日大嶼”計劃,是香港歷來最大規模的一個填海造地計劃。“明日大嶼”計劃以及施政報告提出的各項多元經濟、優質就業政策,以及推動香港投入“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措施,都是着眼長遠,為香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
政府還充分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共收到市民涵蓋不同範疇的意見書多達12,800份,施政報告都儘可能回應市民的關注,反映出這份施政報告不但急市民所急,且兼顧不同階層、不同持份者的訴求。
對於社會關注的“港獨”問題,林鄭月娥表示,特區政府對任何鼓吹“港獨”,危害國家主權、安全及發展利益的行為絕不容忍,並會無畏無懼地依法應對,以維護國家和香港的利益。她還表示,繼續努力為基本法第23條立法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並運用香港現行法例,依法打擊“港獨”,體現特首是全面、準確、堅定地擔當“一國兩制”的執行者、基本法的維護者、法治的捍衞者。
制定長遠土地規劃為香港發展注入源源動力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島各界聯合會理事長 蘇長榮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的第二份施政報告以“堅定前行,燃點希望”為主題,提出近250項新措施,涵蓋房屋土地、醫療、勞工福利、教育等多個範疇,是一份務實為民生、有擔當的報告。當中最矚目的是提出“明日大嶼”計劃——填海造地1,700公頃,可建26萬至40萬間住屋,為近百萬人口提供安居樂業之地。
林鄭月娥強調,為未來投資不能太短視,承諾任內會增加公營房屋比例,新增土地7成單位將是公營房屋。這異於以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
香港樓價高,已經不是什麽新鮮話題。不論是以每平方呎價格,還是以負擔能力計算,香港一直位列全球住宅最昂貴的城市之一。充足的土地供應是穩定樓價、租金的必要措施。制定長遠的土地規劃,滿足市民對住屋的需求,可為經濟發展注入源源動力。此份施政報告作出填海決定,堪稱有勇氣、有承擔,為香港發展未雨綢繆。
為增加房屋土地供應,施政報告還推出短、中期措施,包括調整公私營房屋比例、發展棕地、活化工廈等,都切實可行,社會各界應充分肯定和支持,將施政報告的計劃轉化為現實。
重視業界訴求 作風開放務實
立法會議員 吳永嘉
今年的施政報告,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接納和回應工商界包括本人、以及我所代表的廠商會提出的一系列建議,政府這種重視業界訴求、開放務實的作風實在值得讚許。具體如下:
其一,施政報告表示將投放280億港元於大學研究、再工業化、公共服務應用科技和加強創科氛圍等工作。近年特區政府在推動創新科技方面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績,但本港再工業化的整體進程仍然緩慢,今年施政報告就推動再工業化提出了一項具體措施,令業界感到鼓舞。
其二,政府將重啟工廈活化計劃,並特別歡迎新計劃引入改裝工廈作過渡性房屋用途以及為文化創意產業於工廈內經營放寬申請地契豁免書等政策。我認為,新一輪的工廈活化政策透過支持和鼓勵工業大廈的更新和再發展,有助於釋放和善用土地資源,亦能促使業主繼續投資於工業樓宇,為再工業化、創意產業以及中小企業提供發展空間。
其三,施政報告中提及的取消強積金對沖新安排,包括延長對僱主的補貼期以及提高補貼金額等。我期待政府儘快公布新方案的細節,並建議政府為僱主須承擔的離職賠償額設定上限以及將補貼安排的適用範圍擴大至日後新成立的公司,藉以釋除中小企業的憂慮和扶持初創企業的發展。
其四,施政報告建議延長法定產假,由現時10星期增至14星期,政府亦會向僱主發還向僱員支付的新增4星期法定產假薪酬。我認為如果僱主能夠協助僱員平衡工作與家庭責任,可以令到員工增加對公司的歸屬感,以及提高生產力、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
施政報告的房屋政策抓住了香港深層次矛盾核心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潮屬社團總會會長 周厚立
現屆政府第二份施政報告出爐,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這份施政報告立足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結合了本屆政府自去年7月1日就任以來的努力不懈,並盛載着她帶領香港前行的堅定決心,千言萬語的目的只有一個:為香港燃點希望。
為香港燃點希望最矚目的是提出在東大嶼填海造地的“明日大嶼”計劃。林鄭施政報告的房屋政策,抓住了香港深層次矛盾核心。
比較起來,新加坡非常積極填海造地,1960年土地面積僅得581.5平方公里,2017年已升至721.5平方公里。香港在同一時間內,土地面積由1,020平方公里僅增至1,111平方公里。前者升幅24.1%;後者升幅8.9%。香港房屋用地在2016年只得7,660公頃;新加坡房屋用地在2010年已有10,000公頃,比香港多達三成,而香港總人口則比新加坡高出22%。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填海計劃急起直追,可扭轉本港未來用地匱乏的困局。
此外,施政報告房屋政策還包括:重提工廈活化,包括容許整幢改裝為過渡性房屋;研究在房協旗下的單位,讓長者免補地價“大屋換細屋”;70歲的長者公屋寬敞戶,若願搬往細單位,可終身免租。施政報告多管齊下紓緩居住難問題,社會各界應理性務實看待問題,凝聚共識,支持新一份施政報告的房屋政策。
工廈改住房 政府要除障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特首林鄭月娥10月10日發表的施政報告,其中包括決定將會重啟活化工廈計劃,並加入了改裝工廈可整幢或把部分樓層作為過渡性房屋用途的選項。此舉能夠儘快為社會提供多些照顧基層的居所,有助紓緩“屋荒”壓力,亦可順道整頓目前工廈充斥非法房的亂象,用意明顯。
據了解,政府為了吸引工廈業主願意配合相關政策,除了免補地價之外,還可免卻城規申請,亦考慮允許過渡性房屋單位不設廚房和放寬採光規定。很明顯,特首是聽取了社會意見,經過深思熟慮,為此項政策增加誘因,才舊議重提。此項利民政策如能落實,可謂一舉四得:一是“房戶”可早日改善居住環境;二是有助政府紓緩“屋荒”壓力;三是舊工廈多了一個出路;四是可為社會節省一些公帑和土地等公共資源。
政府想推行一項好的政策,僅是決策高層有心是不足夠的,必須所有相關部門都主動配合,同心同德地落實,才容易見成效。工廈改建為住宅,因有不少土地用途和建築物條例的限制,當局若不設法除障,難以落實。如何處理地積比率問題,是一大關鍵。由設計到建成,將涉及多個部門重重審批,若各部門各自為政,互不協調,很容易令有意參與的工廈業主無所適從,最後意興闌珊,那麼政策再好,也是枉然。
今次,林鄭月娥指明由運房局轄下的專責小組提供一站式的統籌支援,這個專責小組能否打通各部門的經脈,將是政策成敗的關鍵。
(本刊記者綜合整理)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8年11月號
責編:莫潔瑩
編輯:趙珊、李倩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