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嶼將成為香港經濟新的增長點

近年,香港住宅樓價持續高企,逐漸發展為一大社會問題,且土地供應不足亦成為制約香港經濟發展的一大因素。2018年特區政府施政報告落實多項長遠增加香港土地供應的措施,最重要的是落實“明日大嶼願景”,有望拉動數以千億港元計的投資,成為香港經濟新的增長點。

香港 蔡永雄

“明日大嶼願景”的策略性定位

大嶼山的規劃願景為“發展與保育並重”,使大嶼山成為一個宜居、宜業、宜商、宜樂及宜學的智慧型、低碳社區,並為香港在土地及房屋供應、經濟商貿、休閒、康樂及旅遊發展方面帶來新機遇,其策略性定位包括四大方面:

一是泛珠三角地區國際運輸、物流及貿易樞紐。機場三跑道系統啟用後,將進一步鞏固香港國際機場作為泛珠三角地區領先的國際航空樞紐角色。加上港珠澳大橋和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大嶼山將成為香港通往泛珠三角地區和全球的“雙門戶”。

二是泛珠三角地區和亞洲的服務核心區。香港將進一步提升其優質先進且與國際標準接軌的專業和支援服務,例如法律、金融等,有助在內地及亞洲擴展業務。

三是策略增長區及新的大都會。據施政報告,該策略增長區將提供26至40萬住屋單位,供70至110萬人口居住,並將提供34萬個就業職位。

四是自然及文化資源寶藏。大嶼山孕育豐饒的動植物種。島上約七成面積已劃為郊野公園,受妥善保護。政府亦會在適當情況下,善用這些豐厚的天然資源供市民共享。大嶼山的村落、古蹟,以至宗教傳統,均屬重要文化元素,為遊客提供豐富多樣的休閒、康樂和娛樂體驗。

“明日大嶼願景”的發展藍圖

以大嶼山的規劃願景為基礎,“明日大嶼願景”的發展藍圖是以“北發展;南保育”為總體原則。整個發展藍圖分為四大部分:北大嶼山走廊作經濟及房屋發展;東北大嶼山匯點作休閒、娛樂及旅遊發展;東大嶼都會作長遠策略增長區,以及南大嶼作自然和文化保育。

“明日大嶼願景”的一大重點就是發展東大嶼都會作長遠策略增長區。東大嶼都會的概念是在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分階段填海,建造合共約1,700公頃的多個人工島。研究和設計工作將於短期內啟動,爭取首階段的填海工程於2025年展開。相比香港東西水域,中部水域的生態敏感度較低,因此有潛力進行大型填海工程。預計首階段的住宅單位可在2032年入伙。交椅洲的東面與港島西相距約4公里,相等於中環至北角的距離。若配合新的策略性交通基建設施,“明日大嶼願景”的都會區與傳統核心商業區的聯繫將更為便捷。

“明日大嶼願景”

不會對特區政府財政

構成負擔

明日大嶼將成為香港經濟新的增長點

(圖:中銀香港)

據報導,政府消息指明日大嶼的投資金額將最少達到4,000億至5,000億元(港幣,下同)。無疑,有關投入是相當龐大,但香港的土地價值一般較高,據研究,約26%至34%東大嶼都會的土地是政府可以用作發展私營房屋、商業辦公室作為香港第三個核心區,以及其他新興行業或特定用途,如教育、創意工業或創新科技等。假設特區政府可以出售的土地面積僅佔20%,相當於340公頃,即3,660萬平方呎。現時市區土地價格普遍超過每平方呎10,000元,若以每尺8,000元作保守估算,其收益已達到14,640億元,足以彌補其填海和基建等一切開支,故發展明日大嶼願景不會對特區政府財政構成負擔。

“明日大嶼願景”

為香港經濟發展

帶來新機遇

大力拉動投資將推動經濟加快增長。如上述,特區政府發展東大嶼都會的填海及基建工程成本最少會達到4,000億至5,000億元,加上在人工島上興建各類樓房和社區設施等費用,最終的公私營投資勢將突破一萬億元,新增投資料可推動經濟加快增長。團結香港基金的研究認為東大嶼都會也可以發展甲級寫字樓,作為香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以培育出經濟的新增長點。

為房屋發展提供所需的土地。東大嶼都會中約三成的土地是會用作住宅發展的,且政府指出將有約7成單位數目(並非面積)是用作發展公營房屋。

改善居住環境及提升經濟效率。香港每平方公里已發展土地的人口密度高達27,400人,比新加坡和倫敦高出一倍,香港人均生活空間和社區用地均較少,生活質素欠佳。同時,人口稠密所帶來的直接影響便是日益嚴重的交通擠塞問題,市民花在交通上的時間越來越長,影響經濟運作的效率。因此,發展東大嶼都會將可為香港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再加上對鐵路和道路的基建投資,有助於改善居住環境及提升經濟效率。明日大嶼將成為香港經濟新的增長點

(作者係中银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8年11月號


責編:莫潔瑩

編輯:趙珊、李倩妍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