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擦亮中國文物“金名片” ——專訪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和基本載體。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文物事業取得了諸多成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示60多次,蒞臨文物博物館單位考察指導30多家,出席文物領域重大活動20多場。十九大報告又明確提出,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給出了新時代文物工作的總綱領。值此之際,本刊記者專訪了國家文物局劉玉珠局長。
文|本刊記者 魏東升馮琳
文物事業發展取得全面進步
2017年3月3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部長通道”接受記者採訪
記者:今年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我國的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劉玉珠:今天上午,我和一位在地方文物部門工作的同事談話時,我問他,“你在地方做文物工作,感到有什麼變化嗎?”他說,他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縣一級地方政府工作,那時當地還未設專門的文物機構,只是有人分管,如今當地政府已經正式設立了文物局;原來文物工作基本沒有經費,現在每年都有足夠的財政經費保障;過去當地博物館門可羅雀,現在不僅免費開放了,而且展覽得到了提升,前來參觀的人很多,一到節假日甚至要排隊。
這位同事介紹的情況,實際上可以從側面反映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文物工作所經歷的巨大變化。改革開放之初,不少地方政府認為文物工作是“包袱”,因為文物需要政府拿錢來修、拿錢來管,責任重大,卻不能在短時期內給地方創造財富。現如今,各地都已經意識到,文物資源不僅僅反映了這個地方的文化積澱,同時也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有很大促進作用。
1987年12月,甘肅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中國第一批世界遺產之一。圖為莫高窟第148窟內一尊臥佛側身而臥的壯觀場面(圖:視覺中國)
40年來,伴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偉大實踐,文物價值和文物保護得到社會普遍共識,文物事業發展取得了全面進步:
文物安全嚴峻形勢得到明顯改善。新中國成立初期,基於當時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國家一時拿不出足夠的資源對文物進行大規模保護和修繕。改革開放後,從黨中央、國務院到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對文物安全工作投入了大量物力、財力和人力,我國文物安全整體形勢已經有了很大好轉。
國家文物局陸續開展了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基本摸清文物家底,先後公布了7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296處、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2萬餘處,針對瀕危文物進行重點搶救和保護。全面完成文物安全狀況大排查行動,累計排查各級各類文博單位23萬多個;2018年9月,與應急部、文化和旅遊部聯合開展博物館與文物建築消防安全大檢查。防範和打擊文物領域犯罪活動的力度不斷加大,與公安部建立全國文物犯罪信息中心、中國被盜(丟失)文物信息發布平台,部署開展全國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破獲明十三陵思陵石五供燭台被盜案、清東陵被盜系列案、殷墟遭受盜掘系列案件等一批大案要案;公安部發出A級通緝令,公開通緝三批30名重大文物犯罪在逃人員,已經到案27名;與海關總署開展打擊文物走私違法犯罪行動;與國家海洋局開展水下文化遺產聯合執法巡航行動;與工商總局開展文物流通市場專項整頓行動。組織實施文物安全領域重大工程,文物法人違法案件專項整治行動和長城執法專項督察取得成效。
中國文物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和基本載體。圖為國家博物館瓷器藏品(圖:視覺中國)
文物工作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不斷彰顯。改革開放40年來,文物工作逐漸從經濟建設的“包袱”,成為城鄉發展的文脈和資源。
文物工作與國家重大戰略緊密結合。1992年起,先後配合長江三峽工程、南水北調等國家重大戰略性工程開展文物搶救保護工作。近年來,文物工作積極配合“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重大戰略,全力支持配合推進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區、冬奧會等重大建設。文物工作與改善民生緊密結合。推動文物保護利用與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相結合,實施古建築和傳統村落保護工程。推動文物保護利用與旅遊業相結合,目前我國60%的旅遊資源都與文物有關,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等。提升博物館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1978年全國文物部門登記博物館數量為349個,年均參觀人次約百萬級,現如今博物館數量近5,000個,年參觀人數將近9億人次。
文物工作保障體系機制建設成效明顯。全國文物從業人員從改革開放之初的2.6萬人發展到2017年底的16餘萬人,形成了一支具有較高政治和業務素質、結構比較合理的文博人才隊伍。從中央財政到各級地方財政,對文物工作經費的專項資金投入都有了大幅增漲,中央財政文物保護專項轉移支付資金1978年為0.07億元﹙人民幣,下同﹚,2018年為108億元。文物法制從無到有,基本形成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6部行政法規、7部部門規章及一大批地方立法共同構成的文物法律制度體系。
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文物“金名片”熠熠生輝。40年來,我國共有1,000餘項文物展覽走向世界,外國觀眾超過1億人次,館際之間的各種交流活動日漸豐富。從1993年參與援助柬埔寨吳哥古跡修復國際行動開始,先後在6個國家參與8個項目的保護修復工作,聯合考古合作覆蓋了12個國家15個項目,為“一帶一路”文化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另外,我國與20個國家簽署了關於防止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文化財產雙邊協定,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文物遺產機構的合作廣泛而密切。
中央全面部署新時代文物保護利用工作
中國文物工作逐漸成為城鄉發展的文脈和資源。圖為西漢海昏侯墓發掘工作現場(圖:視覺中國)
記者: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在《若干意見》指導下,國家文物局將如何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工作?
劉玉珠: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示60多次,蒞臨文物博物館單位考察指導30多家,出席文物領域重大活動20多場。十九大報告又明確提出,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若干意見》將新時代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納入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從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角度,直指當前文物保護利用改革中的重點、難點,提出16項主要任務包括出台政策性規範文件、修訂文物法,還涉及到一些現有政策的突破,如激發博物館活力和文創產品收益分配問題等。可以說,每一項都事關全局,意義重大。
記者:目前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53處,名列世界第二。如何評價中國在世界遺產事業的地位和實力?
劉玉珠:從量上來講,我國目前已有53項遺產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下一步國家文物局將進一步做好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利用工作。從今年開始,世界遺產委員會已實行“新限額制”,在新形勢下,我們必須對自己有更高、更嚴的要求,吸收國際成熟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對申報項目進行更嚴格的篩選,對申報成功的遺產地進行更多的服務指導,在保護好遺產的基礎上,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全球世界文化遺產事業發展作出中國貢獻。
“特殊”政策
支持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建設
2017年11月28日,“綿亙萬里——世界遺產絲綢之路”在香港歷史博物館開展。這是首次由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合作舉辦的絲路展覽,通過約220件珍貴文物展現絲路的歷史及文化價值。圖為部分精美展品(圖:中新社)
記者:近年來,國家文物局與香港方面主要有過哪些交流與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劉玉珠:香港回歸祖國20多年來,國家文物局與香港特區政府交流合作,為保護利用香港文化遺產、傳承中華文化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其一,實現內地與香港文化遺產領域機制性交流。2017年11月,在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與香港特首林鄭月娥見證下,我與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共同簽署了《關於文化遺產領域交流與合作更緊密安排協議書》。該協議的簽署,進一步規劃和擴展了未來內地與香港文化遺產領域的交流合作前景。
其二,打造內地與香港文化遺產專業交流的明星品牌。在2013年、2015年和2017年,國家文物局與港澳聯合舉辦了三屆文化遺產活化再利用研討會。目前,該研討會已成為內地與港澳地區共同參與的文化遺產機制性專業交流平台。
其三,扎實推進內地與香港合作打擊文物走私務實合作。香港作為自由港,文物交易市場非常活躍。2017年我訪港時,向林鄭月娥特首通報了內地在打擊文物走私方面面臨的嚴峻挑戰和已做工作,並提出希望與香港在打擊文物走私方面開展務實合作。之後,合作打擊文物走私被作為重要內容列入《關於文化遺產領域交流與合作更緊密安排協議書》。截至今年9月,我們與香港特區政府合作完成了共7場打擊文物非法販運主題講座,培訓對象涵蓋香港海關、警方、拍賣行、藏家、公眾等800餘人次。
其四,助力香港參與“一帶一路”文化遺產交流合作。去年,在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國家文物局與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合作主辦的“綿亙萬里——世界遺產絲綢之路”文物展,突破性地完成了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文物首次聚首,成為首個真正意義上的跨國絲綢之路文物聯展,在香港和國際社會引起極大反響。
其五,合作開展面向青少年的文化遺產教育交流活動,弘揚愛國精神。2017年和2018年,我局與香港特區政府康文署、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合作,連續兩年舉辦“內地與港澳中學生文化遺產暑期課堂”,先後組織70名港澳中學生赴浙江、河南等地,通過文化遺產講座、博物館和遺產地參訪、考古實踐等方式,讓港澳青少年走近了解我國的文化遺產。我關注了媒體報道,香港學生在接受採訪時談了他們的真切感受,很讓人感動。
記者:目前,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在積極建設中,國家文物局將如何參與支持該項目?
劉玉珠:2016年12月,林鄭月娥特首與故宮博物院單霽翔院長在北京簽訂合作備忘錄,啟動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項目。簽字儀式舉行時,我也在場。這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我們積極推動、促成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項目,並且還給予了一些特殊政策來保障實施。依照以往政策,對一般展覽所展出的一級文物的數量和時間都有嚴格規定,比如最長展出時間是一年。在討論文物在香港展出時限問題時,我們說可以按照文物法的規定,在極特殊情況下,將展出時間再延長一年。目前,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還在籌建當中,國家文物局對此始終持積極支持態度。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8年11月號
責編:莫潔瑩
編輯:趙珊、李倩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