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精誠合作 建“世紀工程”
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10月23日舉行。此項被喻為世紀工程的大型基建,創下多項世界之最。大橋的建設者大膽創新,突破技術極限,克服種種挑戰,大橋的建設高質量、高科技含量,為國家及全球橋樑工程、土木工程提供良好示範,反映包括港人在內的中國人,齊心協力、專注發展、發揮智慧,足以解決世界級的難題,建設國際領先水平的超級工程,創造名留史冊的世界奇蹟。這一世紀工程,對港澳和內地攜手合作、共贏發展具有強烈的啟發意義。
港珠澳大橋工程歷時9年,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壽命最長、鋼結構最大、施工難度最大、沉管隧道最長、技術含量最高、科學專利和投資金額最多的跨海大橋;大橋工程的技術及設備規模創造了多項世界紀錄:擁有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全長約6.7公里,大橋預計使用壽命120年,比目前世界跨海大橋普遍使用壽命多出了20年等等,收穫了“新的世界七大奇蹟”之一、橋樑界的“珠穆朗瑪峰”等美譽。
這座全球難度最高的跨海大橋,由中國人自力更生建設,突破不少技術難題,取得令世界讚嘆的成就,更令國人感到無比自豪。例如,港珠澳大橋海底沉管隧道最初原計劃引入荷蘭技術,但荷蘭公司索價15億元人民幣專利費。中方提出以3億元代價,荷蘭公司不需要提供全部專利,只是把涉及工程最危險、中方最沒有把握的部分傳授中方就行。計劃最終擱置,荷蘭公司還暗示,中國自行興建,要自求多福。結果,中方經過4年研究,在沉管對接技術有新突破,而且港珠澳大橋海隧最後一節,僅用了一天就完成對接。
大橋在修建的過程中創造了幾百項新專利,如同在為橋樑、隧道、人工島建設編寫技術工藝的“百科全書”。大橋在施工方案和技術設計上,採用最科學和先進的“大型化、工廠化、標準化、裝配化”建設理念,有效控制下海作業的人員和裝備數量,最大程度降低了對海洋生態的影響。大橋主體工程施工7年來,沒有發現因施工直接造成中華白海豚傷亡的事故,也沒有發生重大海洋污染事故或因海洋污染事故造成中華白海豚死亡及數量銳減。
有專家用“集大成者”來形容港珠澳大橋:“世界之最”的背後,是港珠澳大橋在建設管理、工程技術、施工安全和環境保護等領域,填補諸多“中國空白”乃至“世界空白”,進而形成一系列“中國標準”。當然,作為舉世矚目的世紀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不僅代表中國橋樑基建的先進水平,也是世界各國創新合作的超級舞台,包括來自丹麥、美國、荷蘭、英國、日本、德國、瑞士、土耳其等多個國家的橋樑專家紛紛參與其中。中國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吸收全世界最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同時把中國的技術推向世界的最尖端。
港珠澳大橋是三地共同建設的跨境項目,建設條件複雜,而且三地有各自不同的施工標準,之前沒有“三合一”的經驗可借鑒。辦法總比困難多。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澳門、廣東省政府組建了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承擔大橋主體部分的建設、運營、維護和管理的組織實施等工作,妥善解決了大橋建設“各自為政”、標準不同的難題,在監管標準和法規的制定上,香港政府和業界更提供重要意見,積極參與,保證與國際接軌,此項世紀工程得以高標準、嚴要求完成,香港功不可沒。
三地合作建設港珠澳大橋的創新理念和成功經驗,不僅成為中國橋樑、大型項目建設的方向和趨勢,更值得在其他更高更廣的領域推廣,包括運用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令三地合作更暢順高效,三地人民分享更多共同發展的紅利。
來源:文匯報
編輯:趙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