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紗廠回歸 傳統融合創科助力香港“再工業化”
香港特區政府新一份《施政報告》指特區政府將為“再工業化”發展投入40億港元。
今年9月,近半世紀來首間紗廠以科技環保新面貌回歸香港,龍達紡織有限公司董事兼行政總裁陳永安表示,環保紗廠或為行業起點,助推“再工業化”。
龍達環保紗廠首度應用紡織品循環再造技術,將舊衣重製。在生產過程中,應用早前已奪得“日內瓦國際發明獎”金獎的高新技術,利用水熱反應處理方法分離和回收舊滌棉等。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肯定環保紗廠對香港創科方面“官、產、學、研、用”結合及“再工業化”的鼓舞作用。
而同日在南豐紗廠設立的全港首間服裝循環回收再造系統(G2G)零售店則採用3D針織技術,最快於4小時內製出新衣,節省75%能源,未來還將開放度身訂造及自訂款式。
陳永安表示,與傳統紗廠相比,環保紗廠具備價格便宜及節能環保的優勢。
上世紀70年代初,香港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製造業一度發展蓬勃,處於經濟主導地位。直至10年後隨著生產工序北移內地,香港經濟結構也開始轉而以高度服務業為主。
因此,紗廠“回流”除環保價值外,似乎更突顯其契合香港創科機遇下的“再工業化”發展。
有評論認為,在工業北移的趨勢下,“逆勢”在港開設環保紗廠可充分利用香港傳統優勢,又可以新科技化解本地生產成本高、勞動力不足的不利因素,重獲發展空間。
這也正是陳永安決定回港開設紗廠的原因。特區政府對創科發展的資金支持、本地優秀的研究機構、稅收優惠等都讓他相信“回香港辦環保紗廠是對的”。
陳永安十分看好在傳統製造業中註入創科技術的全新前景,也認為香港市場在這一方面還有很大的摸索空間,龍達環保紗廠的成功開設及目前逐步增加的訂貨量便可證明,“可能我們只做了3分,但別人看我們做得好,也會想嘗試以環保科技的方式運營。”在他看來,這都將助力香港的“再工業化”。
事實上,近年來香港業界對“再工業化”進程中融入科技應用均持積極態度。
2017年12月,香港工業總會調查顯示,與2016年相較,超過60%的企業提高了研發開支,平均增幅高達20%;近80%受訪企業未來3年會增加研發開支,平均增幅高達18%;約90%受訪企業認為有需要引入物聯網及自動化技術。
香港創新及科技局指出,特區政府一直積極從基礎設施、財政支援、技術支援和人才四方面提供全面支援,致力推動“再工業化”。例如發展數據技術中心及先進製造業中心、成立智能產業廊、推出“科技專才培育計劃”等多項具體措施。
創新及科技局還提到,於本月10日發布的《施政報告》提出兩項新措施,即成立20億港元的“再工業化資助計劃”,並向香港科技園公司提供20億港元,在工業村興建專項製造業所需的生產設備,以加速“再工業化”發展。
對此,陳永安肯定特區政府有效扶持之餘,也表示環保紗廠未來可能面臨的還是“地方問題”,等生產規模擴大後,便需要較大的環保回收區,屆時可能還需與特區政府進一步溝通。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趙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