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發展智慧城市須設立專責機構
香港智庫天大研究院昨日發布《香港智慧城市發展:障礙與挑戰》報告,指出香港發展智慧城市的主要挑戰在於如何讓公眾認識到這件事情的必要性、並能夠參與其中,“技術是工具,市民的參與才是關鍵”;而建立專責機構、設立長效機制,則是智慧城市能夠得到實質推進的關鍵。
天大研究院香港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文華教授
該報告由天大研究院下屬的香港政策研究中心發布,研究小組召集人是前立法會秘書長吳文華。吳文華指出,香港特區政府去年底公布的《香港智慧城市藍圖》欠缺連貫性,並非智慧城市發展的整體策略,也不是構想完備的路線圖。
在為期約半年的研究中,研究小組參考了其他發展較成熟的智慧城市的相關經驗,分析了智慧城市在發展初期普遍會遇到的障礙。舉辦了多場專題小組討論,並訪問了本港與海外專家,以了解這些普遍障礙及其他挑戰將如何影響香港的智慧城市發展。
吳文華認為,在全球眾多發展領先的智慧城市中,新加坡與香港較為接近。二者幾乎在同一時期——20世紀90年代——開始發展智慧城市,前期重視建設科技基礎設施的發展路徑也很相似。但自2000年以後,由於新加坡政府有更長遠的規劃,能夠有效促進跨部門合作,使遍及全城的系統實現有機運作,新加坡很快成為全球最佳智慧城市典範之一;而香港則由於一直偏重基礎建設,當衡量城市表現的指數變為強調創新、網絡聯通及可持續性時,香港的排名就落後於許多同級城市了。
吳文華舉例稱,在香港等巴士,如果想要用手機查找不同路線巴士的到達時間,你可能得下載好幾個App,因為每一家巴士公司都有自己的App,沒有人來把它們整合到一起。也曾有科技公司計劃做一套數碼系統,統一顯示某個地區鄰近幾幢大廈停車場的空位情況,但在香港以失敗告終,因為各個大廈都不願意把自己的數據交出來;而這套系統已在北京成功運行。
因此,吳文華指出:“智慧城市策略應成為香港長期發展整體策略規劃的一部分。政府應設立一個高層專責機構,負責智慧城市發展的協調工作,避免出現各個部門都推說自己‘不管這一塊’的現象。”
此外,吳文華還建議,特區政府應可以更好詮釋有關資訊及通訊科技的國際標準,管理採購和合作事宜;帶頭在符合國際標準及合規事宜上向公私營機構提供培訓和咨詢;香港的高等教育學院應多開辦有關可持續發展的培訓計劃和課程。
記者:羅影
編輯:趙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