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亭: 為後人創造新的藝術傳統

吳國亭,當代美術教育家、花鳥畫家。任教二十餘載,桃李滿天下;開拓新派國畫道路,作品巧變多樣、形神兼備、生趣盎然。李可染先生評價其創作“有形有影有空間,宛如身歷其境”。

本刊記者 高峰

吳國亭: 為後人創造新的藝術傳統

吳國亭(本刊記者 李幸 攝)

在香港辦展“得償所願”

“香港是一顆耀眼的東方明珠,在這裡舉辦畫展的想法由來已久。”在由紫荊雜誌社、香港美協、香港水彩畫研究會、榮寶齋(香港)等機構共同舉辦的“丹青妙筆匯香江——新派國畫宗師吳國亭精品展”舉辦之際,吳國亭感慨地說,“近代以來,很多文化名人都與香港有不解之緣,有些人在此停留,有些人在此居住,這裡可謂是一方風水寶地。”

在吳國亭的印象中,香港經濟發達,商業繁茂,社會安定。他的學生、水彩畫家沈平從內地到香港定居之後,他與香港有了更深一層的聯繫。“我從沈平那裡了解到很多香港美術活動的信息,內地畫家在香港辦展,沈平也會告訴我。”吳國亭說。內地一批又一批的畫家在香港舉辦展覽,引起內地書畫界的廣泛關注,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吳國亭漸漸產生了到香港舉辦展覽的想法,“等我手頭慢慢積累了一些作品後,我就開始著手到香港舉辦展覽,讓大家看看我埋首幾十年取得的成績。所以,這一次在香港辦展,真的是得償所願。”

開拓“新派國畫”的道路

吳國亭說“埋首幾十年”,為藝術埋首耕耘、孜孜以求正是他藝術經歷的真實寫照。

“我是從小就喜歡畫畫,小時候就興致特別濃,特別是我碰到了三四個水平很高的、有成就的好的美術老師。”吳國亭回憶道,“這些老師都是正式科班出身的大學畢業生,有上海美專的,有國立藝專的,教我們小學生,可以說是大材小用,當然對我這個喜歡畫畫的小孩子,啟發影響是很大的,心裡埋下了當畫家的種子和願望。”

吳國亭在初中一二年級就開始投稿發表作品,老師們都很鼓勵他,稱他為“小畫家”、“藝術天才”。“老師的這些鼓勵,讓我知道我走藝術創作這條路是容易的,所以,1956年高中畢業後我就報考了浙江美院。”當年報考浙江美院的有3,000人,錄取45人,吳國亭以第二名的成績被錄取。

吳國亭: 為後人創造新的藝術傳統

“丹青妙筆匯香江——新派國畫宗師吳國亭精品展”開幕剪綵儀式(本刊記者 胡越 攝)

進入美院後,吳國亭如饑似渴地學習,更有機會親眼目睹潘天壽等名家大師的現場作畫,從中細心的體會。他刻苦學習,成績優異,在學院的一次決議上,校方一致通過讓吳國亭四年結束五年的學業,提前一年畢業,留校擔任老師,一做就是二十多年。他的教學向來以扎實的作風,謹慎的治學態度而聞名。“桃李滿天下,春暉遍四方。”吳國亭的學生可謂遍及五湖四海:潘公凱、徐芒耀、杜滋齡、奚天鷹、沈平等,都是當今畫壇名家。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神州大地,中國畫壇也如春潮湧動,一片生機。強烈的創作欲望撞擊著吳國亭的心。1981年,江蘇畫院要引進專業創作人才,吳國亭得知後謝絕了浙江美院領導和同事們的挽留,毅然辭去教職,赴江蘇老家做一名專業畫家,開啟了他藝術創作的新天地。1982年,他將新作《晚秋》和《雪地寒情》寄到全國美術期刊《中國書畫》投稿獲得發表,時任《中國書畫》顧問的山水畫大師李可染還親自加了編者按:“在平面上表現空間不容易,有形有影有空間,宛如身歷其境,花鳥畫做到這一點不容易。”吳國亭得知後,深受鼓舞,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創作路向,為此不斷努力至今,開拓出一條新派國畫的廣闊道路。

吳國亭: 為後人創造新的藝術傳統

定山雨霽 69cmx90cm 吳國亭作品

“新派國畫”的理念來自徐悲鴻在1947年提出的“新國畫”,強調中國畫需要“寫實性”的繪畫改良方法。吳國亭以這一理念為基礎,在吸收傳統中國畫精髓的同時,汲取外來美術特點,形成獨特的繪畫風格,他將這一風格戲稱為“穿西裝的中國人”。

對於吳國亭的創作風格,中國畫壇泰斗李劍晨曾做過系統總結:一是強調藝術與生活相結合,攝取生活中可常見到而古今畫家不曾畫或很少畫的花鳥和景物,因而開闊了藝術視野,拓展了題材範圍;二是花鳥畫與山水畫相結合,將大自然中生機蓬勃卻又雜亂無章的山花蔓草與四周的山石流水等屬於山水畫的畫材組織一起,花鳥畫有環境、背景映襯,因而容量大,空間深,畫面更為豐富,表現力更強,也容易產生特定的意境;三是中國畫與西洋畫相結合,恰當地吸取西畫特長,多方面借鑒新的表現技巧,突出作品的整體感、空間感和質量感,同時著重色彩的運用,講究畫面基調的渲染,又不失傳統筆墨的發揮,因而造型語匯和藝術手段更為多樣;四是花鳥形神兼備,畫面詩意盎然,將古代詩詞的意蘊巧妙地融合在畫境中,體現出民族文化的神韻,因而作品耐人尋味。

吳國亭: 為後人創造新的藝術傳統水静山幽 124cmx248cm 吳國亭作品

“藝術創作要講求發展創造,不能泥古不化。”吳國亭說,“當代藝術創作者要思路開闊、融會貫通、有所作為,為後人創造新的藝術傳統。”

對美術界

“愛之深,責之切”

正是吳國亭對藝術創作的執著追求,令他對當前美術界的一些陋習深感痛心。“當前美術界還存在一些良莠不分、魚目混珠的現象,不好好研究創作,一味拉關係搞炒作,有些畫不堪入目,有些宣傳虛假不當,有些評論文理不通,看了讓人心裡很不舒服。”為此,他曾經寫過一篇萬字長文分析批判,在美術界引起一時轟動。

吳國亭: 為後人創造新的藝術傳統

古桥鸣泉 69cmx90cm 吳國亭作品

吳國亭的批判是“愛之深,責之切”,他期待美術界能夠湧現出越來越多優秀的創作者,並真誠地分享他對創作的感悟:一是創作者要有相當的文史基礎,創作者不是畫匠、油漆工,要愛讀書、愛寫作;二是創作者要有自己的美學觀點,建立一種健康正確的美學觀點至關重要,否則畫一輩子花費很多功夫卻事倍功半;三是要下苦功多磨練,一個創作者僅靠才華是不夠的,要有大量的藝術實踐和藝術積累,要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去才能有所創造;四是要有治學精神,要踏踏實實、認認真真、規規矩矩地對待創作,不能追求虛名浮利。

吳國亭: 為後人創造新的藝術傳統

夏日花圃 70cmx93cm 吳國亭作品

吳國亭曾經賦詩一首:“花甲之年今初度,天黑之前好趕路。潛心繪事苦著述,後人是否等閑估。”如今他已是耄耋之年,但依然未曾停下在藝術創作上趕路的步伐,依然為創造中國畫的新傳統而求索不止。吳國亭: 為後人創造新的藝術傳統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8年10月號

責編:莫潔瑩

編輯:胡越、趙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