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澳門獨特作用 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澳門設立特別行政區,推行“一國兩制”,實現“澳人治澳”。一直以來,澳門特別行政區都以貢獻國家發展為己任,積極地參與到國家整體的發展與建設當中。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我們相信,在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的指導下,澳門定能快速地融入到大灣區發展當中,為大灣區的總體建設添磚加瓦,同時也為中國進一步的改革開放貢獻出澳門的獨特力量。
文|澳門 連信森 李少為
高338米的澳門旅遊塔,是澳門著名的地標
回歸以來澳門積極融入國家發展
CEPA促進內地與港澳合作。2003年澳門與中央政府簽署了《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簡稱“CEPA”),這讓內地與澳門這兩個單獨的關稅區建立起自由交易夥伴關係,進一步深化了內地與澳門的經貿合作。2003年至2017年間,雙方又陸續簽署了多條CEPA補充協議,更為高效和便捷地推動澳門與內地的經貿合作,在促進內地對外開放的同時帶動兩地共同發展。現階段,CEPA框架的主要內容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經濟技術合作以及貿易投資便利化多個經貿領域。
自由行推動旅遊業發展。澳門以建設世界休閒旅遊中心為發展重點,是世界聞名的旅遊城市,遊客流量是支撐澳門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因素。2003年內地開放“自由行”,為澳門帶來了大量遊客,極大地促進了澳門旅遊業的發展。“自由行”在2003年7月28日正式實施,首先在廣東省東莞、佛山、中山、江門4個城市開展,目前開放城市總數已達49個,內地省會與副省級城市除了哈爾濱、西安、太原、西寧等少數幾個外均已開通“自由行”。“自由行”實施以來,澳門年接待遊客總量從2003年的11,887,876人次增長到2017年的32,610,506人次,其中67.7%的遊客來自內地。自由行極大地刺激了澳門本地的就業與消費,在帶動澳門經濟持續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內地旅遊業發展。
粵澳合作助力改革前行。自2003年粵澳合作聯席會議制度開始,粵澳雙方建立起了緊密的合作關係。在2004年之後,由廣東主導的“9+2”合作方式被正式提出,粵澳兩地的合作開始不斷深化。時至今日,粵澳兩地締結了多項推進區域合作的府際契約,如2008年出台的國家級規劃《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2009年國務院批准實施的《橫琴總體發展規劃》、2011年粵澳雙方簽訂的《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等。尤其是《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的簽訂,其規定的合作內容涵蓋了產業協同發展、基礎設施與便利通關、社會公共服務、區域共同規劃、重點合作區合作5個領域,標誌著粵澳合作從回歸初期的經貿和科教合作發展到全面合作階段。可以說,廣東地區與澳門的合作是互惠互利的,既讓澳門獲得繁榮發展的支持,還讓廣東補齊短板建立起新的比較優勢,從而推動中國繼續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中葡平台搭建交流橋樑。澳門與葡語系國家有著深厚的歷史及文化淵源,在國家的政策支持下,澳門作為獨特的中葡商貿合作平台,為中國與葡語系國家之間的商貿合作搭建了橋樑。澳門以打造“中葡經貿合作會展中心”“中葡中小企業商貿服務中心”和“葡語國家食品集散中心”三個中心為發展目標,積極發展會展、商貿服務和物流運輸等行業,更好更快地建設中葡商貿合作平台。2017年,中國與葡語國家進出口商品總值達到了1,176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9.4%。澳門為中國內地與葡語國家之間的人文交流、貿易投資、資產及區域合作等活動提供語言、金融、法律、會計等專業服務,促進了中國內地、澳門與葡語國家的互利合作及共同發展。
新時代積極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添磚加瓦
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澳門將全力配合中央對粵港澳大灣區的部署,積極融入到大灣區的建設當中,繼續助力國家發展。澳門將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與灣區兄弟城市在優勢互補的基礎上追求合作共贏、協調發展,共同建設國際級的灣區和城市群,並在此過程中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
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崔世安在7月率領特區政府代表團訪問粵港澳大灣區9市,在訪問過程中他提出了關於澳門參與大灣區發展的三點意見:
第一,要發揮澳門自身優勢,立足於中央給予澳門的“一中心、一平台”定位助力灣區發展。一方面,依託和葡語系國家的密切聯繫、通過僑眷網絡輻射“一帶一路”沿線東南亞等國家。另一方面,繼續發展領先的旅遊業和會展業,並進一步推動如特色金融等具有澳門特色的行業及領域快速發展,保證產業布局的多元化和國際化。
第二,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構思,要強調惠及普羅市民,其中要加強灣區內基礎建設互聯互通,建設優質生態環境,增強市民的獲得感。中央部委已推出多項惠及香港和澳門特區居民在內地工作和生活的便利措施,預計將來還會有更多惠民便民措施出台。
第三,科技創新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要加強科學創新人才的培養。在大灣區兄弟城市訪問期間,行政長官崔世安帶領澳門青年考察了眾多具有創新元素的項目。他鼓勵澳門青年要積極參與到創新項目的實地考察當中,進一步認識到國家發展機遇眾多,並希望澳門青年要勇於迎接挑戰,打破思維定式,到大灣區求學就業、創新創業,與內地的優秀青年互相學習,迎接“走出去、引進來”的雙向合作。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對外開放的橋頭堡,是中國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嶄新窗口。中國通過改革開放踏上了新征程,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而澳門全力參與到大灣區建設當中無疑是助力中國對外開放、為國家未來發展作出貢獻的一大體現。我們相信,在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的帶領下,澳門定能快速地融入到大灣區發展當中,為大灣區的總體建設添磚加瓦,同時也為中國進一步的改革開放貢獻出屬於澳門的獨特力量。
5月7日,由澳門特區政府主辦的澳柬兩地青年領袖圓桌會議在柬埔寨金邊市舉行。圖為出席會議的青年用手機與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合影
為發揮好澳門的獨特優勢,把握區域發展的重大機遇,更好地助力大灣區建設,根據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的原則及重點領域,澳門宜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著重從四方面發揮自身獨特作用,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一是建設旅遊教育培訓基地,輸出高素質旅遊人才。澳門是享譽世界的旅遊城市,除特有博彩旅遊之外,“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美食之都”等特色旅遊名片也讓澳門在休閒旅遊領域大有建樹。當前,澳門的旅遊及酒店管理水準均位居世界前列,旅遊相關的教育及職業培訓也已達到國際領先水準。“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澳門可以發揮其所長,向大灣區兄弟城市輸出先進的旅遊管理經驗和高質量旅遊、酒店管理人才,帶動區域旅遊業整體發展。澳門應積極推動與大灣區內其他城市的旅遊合作,加強大灣區旅遊的海內外推廣,帶動大灣區旅遊業邁上新的台階。在現有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旅遊聯合會的基礎上,加強開發“一帶一路”旅遊產品,為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作出貢獻。同時鼓勵旅遊業、酒店業的專才在大灣區內就業,發揮澳門旅遊教育培訓基地的作用,將本地旅遊發展、酒店管理等領域的先進經驗推廣至大灣區內其他地區,帶動大灣區旅遊行業的整體發展。
二是加強中葡合作平台宣傳力度,成立專職機構加強平台宣傳。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作為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一大定位,在大灣區建設中有重要意義。但由於現階段澳門對於平台的宣傳力度不足,導致大灣區內兄弟城市對平台的優勢及其能提供的服務並不了解。澳門特區政府可以設立專職機構作為中葡合作平台官方的服務窗口,協助大灣區乃至所有內地企業了解中葡商貿的相關政策法規以及合作機遇。同時面向內地加大中葡合作平台的宣傳力度,突出澳門是唯一提供中葡合作一站式專業服務的地區,塑造澳門中葡合作平台的良好形象。
三是促進文化基地建設,建設“文化大灣區”。澳門擁有獨特的文化。在物質文化層面,包括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的“澳門歷史城區”,澳門現有137項文物建築;在非物質文化層面,澳門擁有10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澳門獨特的傳統民俗、民間宗教和海洋商業等文化皆具有各自的文化影響力。優秀的文化能夠極大地促進經濟發展,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過程中,澳門可以發揮其文化交流基地的作用,增強大灣區的文化凝聚力,促進區域內的文化交流。澳門應進一步加強文化交流基地的建設,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世界文化交流高地。在澳門“五年發展規劃”和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的指導下,制定“構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發展規劃”,進一步挖掘澳門獨有的文化內涵,明確澳門的文化優勢。依託500年中西方文化交融形成的獨特文化,助力建設“文化大灣區”,為國家的發展作出貢獻。
四是推動科學創新發展,打造珠江西岸科技創新基地。在粵港澳大灣區建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背景下,澳門的科技基礎薄弱的問題愈發突出。近年來,澳門雖大力推動科技產業發展,實現了澳門科技產業的從無到有,但距離科技創新產業化仍有一段距離。澳門缺乏科創企業和企業研發投入,在產學研合作方面發展滯後,缺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技術體系,難以融入到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創新發展合作模式之中。今年6月,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過中共中央辦公廳調研室回信澳門高校師生,表示很高興看到澳門高校科技創新取得新的進步,勉勵澳門高校創造更多科技成果,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此,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表示,“特區政府會在科技創新投入經費,鼓勵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等方面推出鼓勵性的政策,加強產學研合作,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澳門特區政府應進一步加強對科學創新的鼓勵工作:一方面,引導青少年了解科學,鼓勵青少年投身到科研當中,為澳門的科學創新培養人才;另一方面,增加對科技成果轉化和產學研合作的投入,加大對科研成果產業化的支援,引導澳門科研機構及產業界與大灣區同行合作,推動以科技創新支撐澳門產業適度多元發展。
(連信森係澳門學者同盟監事;李少為係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副秘書長)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8年10月號
責編:莫潔瑩
編輯:胡越、趙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