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日代表”難圓“台日友好”夢
台灣當局要建構的所謂“台日友好”乃是以“自我矮化”為前提,不但根本未站在台灣人立場上,反而轉到日本的立場,造成的結果就是被日本看破了手腳,同時加深台灣社會內部“自我殖民”的畸形心態。
文|台灣 張方遠
8月14日是世界“慰安婦”紀念日,台灣民間團體“婦女救援基金會”組織民眾在台北的“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門前靜坐抗議,要求日本政府道歉、賠償並反省(圖:中新社)
以“台日友好”扭曲殖民歷史
9月初日本風災,台灣旅客遭困日本關西機場,台灣當局駐日機構第一時間未妥善提供援助,“駐日代表”謝長廷還在臉書質疑中國大陸協調專車接送是“假新聞”,因而被網友封為“助日代表”。不久後即傳出日本右翼團體“慰安婦之真相國民運動”組織派代表藤井實彥來台侵門踏戶,不只“質問”慰安婦的史實,還惡毒及囂張地踹了銅像一腳。
台灣當局“外交部”第一時間不是譴責此舉,而是要各界“和平理性”;其後召開記者會,又搬出“台日友好”大帽子,“希望”相關“個案”可以平順處理。再往前追溯,當時台南立起慰安婦銅像,先是引起日方關切,表示“極其遺憾”,接著謝長廷在臉書發文聲稱銅像有“擴大台日矛盾對立”之嫌。高高舉起“轉型正義”大纛的民進黨當局,在面對日本殖民統治遺留下來的歷史正義問題時,總是先把責任歸咎到台灣社會內部,彷彿日本才是受害者。
或許有人認為藤井實彥踹腳之舉,只是日本右翼的單方面行為,不代表日本的全面。但要追問的是,為何對戰爭侵略毫無反省的右翼分子,可以在台日之間大行其道?這恐怕不能簡單用社會自由多元就能含混帶過。主因在於戰後日本的“永續敗戰”體制,始終不願直面過去的侵略與殖民責任。而在台灣更為嚴重的癥結是,台灣政客為了維持自身在“反中”格局裡的既得利益,始終標榜“台日友好”,甚至不惜扭曲殖民統治的歷史與本質,只為求得日本的“關愛”。
9月初日本風災導致數千名旅客滯留關西機場,中國駐大阪總領館協調專車轉運出1,044名中國旅客,其中包括32名台灣同胞。圖為中國駐大阪總領事李天然在現場協助轉運(圖:中新社)
加深“自我殖民”畸形心態
諷刺的是,在“台日友好”幻象的建構過程中,台灣當局同時高舉“台灣主體性”與“台灣尊嚴”,不斷指責中國大陸“矮化台灣”。如果堅持主體性的前提是對等,那麼台灣在日本面前有追求過對等嗎?事實上,台灣當局要建構的所謂“台日友好”乃是以“自我矮化”為前提,不但未站在台灣人立場上,反而是站在日本的立場,造成的結果就是被日本看破了手腳,同時加深台灣社會內部“自我殖民”的畸形心態。
日本右翼之所以如此狂妄,踐踏台灣人的尊嚴,放到歷史的脈絡來看,日據時期台灣產了不少“三腳仔”(閩南語,指欺侮同胞,為日本殖民者賣命的台灣人),光復之後又用日本戰犯組織白團(反共日軍顧問團)“保衛台灣”,如今還有數之不盡的“助日代表”。
“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
孟子有言:“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如果台灣當局遇事就要拿出“台日友好”來堵住內部批評聲音,永遠別奢望能從日本身上換取任何的對等與尊嚴,只會在顛倒歷史是非的荒謬循環中,出現更多的藤井實彥。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近日在俄羅斯舉行的第四屆東方經濟論壇上,當面要求安倍妥善處理歷史與台灣問題,安倍承諾:在歷史和台灣問題上,日方立場沒有任何變化。沉浸在“台日友好”美夢的台灣“助日代表”們,能做得到嗎?
(作者係台灣專欄作家、時事評論員)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8年10月號
責編:莫潔瑩
編輯:胡越、趙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