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納米比亞

編者按:本刊“聚焦‘一帶一路’”欄目自開欄以來,重點分析解讀“一帶一路”重大政策。今後,我們將不斷豐富報道內容,拓展至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民生、風土人情的廣泛關注,向讀者展示“一帶一路”沿線更加絢麗多姿的風貌。

香港 鄧予立


金色的納米比亞 (鄧予立 攝)

我是從2010年開始踏足非洲的,從西非、非洲南部、非洲東北部,再到中東非洲,已經走訪了15個非洲國家。位於非洲西南部的納米比亞,是我行走地圖上的第137個坐標,也是值得我反復標注,來了又走走了又來的一個神奇國家。

納米比亞原名“西南非洲”,1966年更改為現在的名字,得名於境內從南到北貫穿千里的納米布沙漠。我是8月份到來的,按照行程安排,從首都溫得和克直奔這個“一無所有的地方”(注:納米布的納馬語原意)。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之一,納米布沙漠與其它沙漠不同,沒有漫漫黃沙,沒有單調乏味,這裡的沙子含有豐富的鐵,氧化後變成紅色,成就了納米比亞獨特的“紅沙漠”,入眼滿是無邊的燦爛瑰麗。若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象沙漠可以用“妖嬈”這樣的詞來形容。被譽為“地球最美沙丘”的45號Sossusvlei沙丘,325米柔軟的Big Daddy Dune,這些連綿的美麗起伏是大自然留給納米布的奇跡。日出日落,日照角度的變化,每一刻光影的變幻,都讓沙丘展現出不同的美麗景觀。我只能無數次按下相機的快門,儘量記錄,同時也很清楚:再厲害的攝影師也拍不出我所見的無限壯闊。

我此行的主要目標是野生動物的拍攝,欣賞過不只“紅沙漠”這樣的自然美景後,我把時間都留給了埃托沙天然野生動物園,它是納米比亞國家動物園,也是非洲最大、最著名的野生動物園。獅子、大象、犀牛、長頸鹿,各種羚羊都在這裡生存繁衍。

金色的納米比亞

金色的納米比亞

金色的納米比亞

金色的納米比亞

比亞野生動物 (鄧予立 攝)

我會讓車在一個地方長時間停留,而我在車裡耐心地仔細觀察,或是等待在水坑邊,因為不知道下一秒會出現什麼樣的驚喜。屁股對著鏡頭的斑馬,溫和散步的大象,偶爾對著鏡頭回眸的劍羚,分食獵物的獅群,既有不同物種間的溫馨互動,也有食物鏈上的弱肉強食。最讓我感觸並慶幸來到這裡的原因恰恰是它的接近純粹原始的自然環境,沒有人工的喂養,沒有外界的干預,看到的都是這些動物最本真的狀態。就像太陽的東升西落一樣,這片大地上的生命有其各自生長的軌跡和秩序。動物是這裡的主人,而闖入這個動物世界的我們人類才是不期然的陌生訪客。在這裡,我很佩服納米比亞政府做出的努力,採取各種措施保護園內的動物和環境,使其至今保持著完好的生態平衡和自然風貌。

金色的納米比亞

走進納米比亞的Damara Region,登上約300米滿布碎石的搖滾手指(rock finger)(鄧予立 攝)

金色的納米比亞

推菲爾泉(Twyfelfontein)區內,砂岩經歷長年風化,變成了種種形狀(鄧予立 攝)

我是在回程的路上才突然意識到納米比亞也是“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在上世紀60年代,兩國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中國不僅在納米比亞援建了青年培訓中心、哈達普水產養殖中心、氣象中心等一大批民生項目,就在去年,中國政府捐贈了納米比亞兩艘中國造的巡邏艇,用於保護海港護漁、近海防禦、巡邏等,也進一步增強了納米比亞海軍的作戰能力。作為一個中國人,原來不知不覺中我已同這個國家有了這麼深的緣分!金色的納米比亞

作者係十二屆北京市政協委員、

香港亨達集團創辦人及名譽主席)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8年10月號

責編:莫潔瑩

編輯:胡越、趙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