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扶貧攻堅 創造“無窮”可能 ——專訪香港各界扶貧促進會主要負責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包括香港同胞在內的全球華人的共同使命和心願。香港各界扶貧促進會的成立正是香港社會承擔使命與責任,投身國家扶貧最前線的鮮明寫照。該會成立以來,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內已經取得顯著成效,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為此,本刊對該會的三名主要負責人進行了專訪。

本刊記者 高峰

投身扶貧攻堅 創造“無窮”可能 ——專訪香港各界扶貧促進會主要負責人

5月11日,在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張曉明及香港中聯辦主任王志民等見證下,香港各界扶貧促進會會長蔡加讚與四川巴中簽署《合作備忘錄》

為扶貧攻堅快馬加鞭

香港各界扶貧促進會的成立要從今年全國兩會的一份提案說起。今年2月,在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新春茶話會上,香港中聯辦主任王志民表示,期望大家在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發揮積極作用。“我們一直銘刻於心並努力落實。”香港各界扶貧促進會召集人兼監事長譚錦球說,“我與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林武、王惠貞、蔡加讚、黃少康等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以《發揮香港各界人士在國家脫貧攻堅戰中作用》為題作聯名提案,被列為全國政協重點提案。”中聯辦和王志民主任對此大力支持。王志民主任強調,對於國家確定的扶貧攻堅戰,香港人不會置身事外,會發動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因此在提案相關部門辦理期間,這項扶貧工作就開始拉開帷幕:4月6日,中聯辦推動扶貧促進會籌備會議,確定了首個扶貧點為革命老區四川南江縣。此後,扶貧工作的推進可謂是快馬加鞭:

投身扶貧攻堅 創造“無窮”可能 ——專訪香港各界扶貧促進會主要負責人

9月13日晚,香港中聯辦主任王志民(右五)會見了香港各界扶貧促進會召集人兼監事長譚錦球(右四)、會長蔡加讚(右三)、主席蘇長榮(左四)一行

4月25日至27日,中聯辦原副主任林武、秘書長文宏武和譚錦球帶隊,與籌備成員20多人去南江調研,確定扶貧以“聚焦一點,兼顧一面”為原則。

5月11日,在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張曉明及中聯辦主任王志民等見證下,香港各界扶貧促進會會長蔡加讚與四川巴中簽署《合作備忘錄》,宣布擬籌集首期資金1億人民幣,助南江2018年完成總共45個村、1.95萬人的脫貧任務。

6月23日,香港各界扶貧促進會在港舉行簡單隆重的成立暨就職酒會、扶貧項目新聞發布會,由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和各省政協委員及工商界組成的架構成員達42位,知名合作機構20家,香港各界代表300多人出席。

7月25日至26日,中聯辦協調部部長沈沖和香港各界扶貧促進會主席蘇長榮帶隊考察產業扶貧和檢查首期撥款項目落實情況。

譚錦球介紹,截至8月底,該會籌集資金約8,000萬元港幣,已撥付資金約3,700多萬港幣,成果進展順利:完成25個新建村陣地建設;發放500名家庭困難學生補助;已實施245例白內障、青光眼復明手術;培訓了90名鄉村醫生;與20名專家簽訂聘用協議;南江黃羊科研扶貧項目已開展課題,與南江縣政府成立黃羊產業基金,幫助產業扶貧等。

談起這些成績,譚錦球說:“本會成立及初步成果取得良好的社會影響,國務院扶貧辦、港澳辦高度讚揚本會在提案辦理期間已做出成果,表示大力支持香港各界參與國家扶貧攻堅戰,期望本會成為港澳實踐服務國家大局的典範。”

投身扶貧攻堅 創造“無窮”可能 ——專訪香港各界扶貧促進會主要負責人

截至8月底,促進會已實施245例白內障、青光眼復明手術

落實產業扶貧是未來工作重點

經過之前幾個月緊張的工作,香港各界扶貧促進會為下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在談及未來的工作計劃時,蔡加讚會長表示,未來將重點落實產業扶貧,監督已開展的項目進展,跟進後兩年攻堅戰項目,加強宣傳推廣,推動香港社會參與扶貧攻堅。

“8月底我們已與南江簽訂《南江黃羊產業扶貧基金合作協議書》,與南江政府共同設立4,000萬元人民幣,本會捐助3,000萬,首期已撥付2,000萬,協助南江打造特色產業扶貧,幫助科研、支持基地建設、帶動1,500戶貧困戶脫貧致富、帶動周邊產業,提高南江黃羊品牌影響。”蔡加讚介紹道,“本會將等待南江進入‘國家光伏扶貧重點縣’後,考慮捐助村一級發電站,也將會再考慮捐建養老院、學校、圖書館等公益項目。我們也會一直跟進南江的中藥材項目、萬壽菊項目,待南江提供成熟方案,我們再考慮落實計劃。”

扶貧攻堅是三年規劃,促進會的撥款將依照年度進行,並將監督項目進展,效果好的將繼續,不好的則需檢討。2019年撥款和項目落實計劃約1,430萬元人民幣,包括黃羊產業1,000萬,童伴計劃200萬,資助困難學生100萬,培訓鄉村醫生30萬,聘用專才人才扶貧100萬。

促進會希望更多的市民參與到國家扶貧攻堅戰中來,“我們會仔細研究將童伴計劃、黃羊產業、白內障青光眼資助、貧困學生生活補助,量化為個人可參與的項目,讓普通市民也可參與其中,使得參與國家扶貧攻堅戰被港人了解,也使資金來源多元充足。”蔡加讚說。

投身扶貧攻堅 創造“無窮”可能 ——專訪香港各界扶貧促進會主要負責人

四川南江貧困百姓家中的生活現狀

傳播守望相助的關愛文化

香港各界扶貧促進會的迅速成立和各項事務的積極推進,來自對精準扶貧的深入理解和思考。香港各界扶貧促進會主席蘇長榮表示,目前國家打的這場扶貧攻堅仗,是一場“精準扶貧”硬仗,貴在“精準”二字,簡單說,就是要有針對性實施扶貧,讓最後3千多萬貧困人口受惠脫貧,任務艱巨。在國家決心要打贏這場前無古人的扶貧攻堅戰、香港特區政府也不斷加強扶貧措施的大背景下,港人能參與國家扶貧大業,在“一國兩制”的天空下發揮所長,大有作為,這既是使命,也是充分發揮自身價值的良好機遇。

投身扶貧攻堅 創造“無窮”可能 ——專訪香港各界扶貧促進會主要負責人

4月25日至27日,香港各界扶貧促進會籌備成員去南江調研

“我們的戰略,是要努力參與中央政府弘願,幫助創造‘無窮’可能。”蘇長榮說,“這個‘無窮’可能有兩重意思,其一,實現結束絕對貧困的理想,建立沒有貧窮的社會;其二,創造無限機會,著力挖掉‘窮根’,探索扶貧新路向,實現可持續發展。”

對香港各界扶貧促進會來說,參與國家扶貧攻堅使命光榮,但同時任務也是艱巨的。據國家統計局抽樣調查,按現行國家農村貧困標準測算,2017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還有3,046萬人。而且,這些貧困人口大都生活在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弱、貧困程度深的貧困地區,貧困程度惡劣丶嚴重,其中,殘疾人、孤寡老人、長期患病者等貧困人口,及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貧困民眾,佔最大的比重,要實現最終全面脫貧,剩下的是最棘手的對象,最硬的攻堅戰。

“今年是國家實施精準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第一年,三年消除絕對貧困的任務雖然艱巨,但我們有決心,也有信心!”蘇長榮說,“扶貧促進會將配合好中央扶貧決策和部署,咬定總攻目標,統籌幫扶資源,做好承諾的產業、教育、醫療等各項扶貧工作,確保不斷取得新進展,完成在南江的扶貧攻堅任務,並在內地其它地區和香港展開持久的扶貧幫困工作,傳播守望相助的關愛文化。”投身扶貧攻堅 創造“無窮”可能 ——專訪香港各界扶貧促進會主要負責人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8年10月號

責編:莫潔瑩

編輯:胡越、趙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