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梓情深胡寶星:只要能幫到人,我就很開心
身著西裝三件套、佩戴鮮艷領帶,談笑間風度翩翩、幽默風趣,“紳士”是他給人的第一印象;愛國愛港,心繫社會,他創辦了香港第一大華人律師行,長期資助香港基本法研究,支持國家法治建設是他的信仰;他跟隨父親的腳步捐資助教,慷慨解囊捐建圖書館,更不遺餘力推動內地及香港文化交流,慈善仁厚、樂善好施、造福桑梓是他的為人……他就是香港著名愛國愛港慈善家、教育家、律師和企業家胡寶星。
文|本刊記者 李惟
胡寶星
胡寶星於1929年出生在香港。上世紀30年代,其父胡兆熾以一款名為“喜蓮”的美髮產品在香港賺得第一桶金,成為知名富商,之後又創立了騏利企業,業務涉足地產、餐飲、科技及畫廊等多個領域。
儘管家境富裕、生活無憂,但胡寶星並沒有養尊處優,而是靠著自己的才學開創了自己的事業,與好友聯合創辦了香港第一大華人律師行——“胡關李羅律師行”。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從父親身上襲得濃濃家國情懷。他不吝精力貢獻社會,當選香港首批華人民選議員;他不吝金錢捐資助教,為支持國家法治建設作出貢獻。
業界先鋒,為香港乃至國家
法治建設出錢出力
胡寶星早年畢業於香港聖若瑟英文書院後,遠赴英國倫敦大學法律學院求學,以第一名的成績獲法學學士名銜,憑藉著優異的才學成為英國律師公會律師,躋身英國上流社會。與此同時,他不斷追求專業領域上的突破,先後獲得了英國倫敦大學法律學院院士、英國倫敦大學英皇學院院士、英國仲裁學會院士、英國董事協會院士、英國工商管理學會院士等多個院士頭銜。然而,而立之年,胡寶星忽然放棄了在英國的優越生活,懷揣愛港之心、報國之情返回香港,立志為維護香港社會安定與法治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1962年,33歲的胡寶星與好友關卓然合夥,創辦了“胡關律師行”。在當時英國殖民統治下,胡關律師行幫助很多華人通過法律途徑維護了自身利益,逐漸聲名鵲起。1973年,胡關律師行與“李業廣、羅志能律師行”合併,成為香港最大的華人律師行——“胡關李羅律師行”。
正是他過人的專業學識及回饋社會的極大熱情,打開了華人律師行在港發展的新局面。經歷過那個時代的香港老一輩還記得,當年市民認購恒基、新鴻基、長實等新樓盤的訂金支票抬頭,大多是“胡關李羅律師行”,胡關李羅律師行還因此獲封了個“樓契一哥”的民間稱號。
胡寶星不但對香港法律界貢獻良多,而且還將大量時間投入到服務市民中。1967年,胡寶星代表香港革新會,以4,254票高票當選為香港市政局民選議員,成為香港首批華人民選議員。香港市政局於1883年成立,是開埠以來香港首個有民選議員的議會,為市民提供公共衛生、文娛康體等服務。由於香港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華人很少有參政議政的權利,胡寶星議員憑藉法律專長,在市政局執政期間積極作為,一心為民,為華人爭取合法權益,作出了歷史貢獻。
服務香港的同時,胡寶星也心繫祖國,積極為支持國家法治建設作貢獻。在他看來,建設法治社會,要先從培養法律人才、加強法律教育入手。為此,他接受天津南開大學邀請成為該校名譽教授,親自為內地學子傳道授業解惑;他在香港城市大學設立“胡寶星中國法與比較法講座教授”,鼓勵香港和內地法學界多了解多交流;2012年,他聽說清華大學在籌建法律圖書館,毫不猶豫地為圖書館建設捐贈了巨額資金;為支持和鼓勵年輕人學習法律,他還設立了香港大學“胡寶星法律獎”等多個法律獎學金,經常有年輕人見到他的第一句話是:“胡博士,謝謝您,我上學時獲得過您的獎學金”,每逢此時,他總是笑得特別開心。
胡寶星十分關心青少年的成長,珍惜與青少年對話交流。圖為胡寶星於2018年4月來到順德區胡寶星職業技術學校與寶星學子親切交談(圖:順德區胡寶星職業技術學校官網)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多年來“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功。然而,也常有別有用心的人故意曲解“一國兩制”與基本法,公然鼓吹“港獨”,甚至誤導香港青年。身為法律界專業人士,胡寶星比任何人都更深刻地認識到法治對維持香港繁榮穩定的重要意義,他開始有意識地幫助香港青少年乃至香港社會正確認識“一國兩制”與基本法。2014年,胡寶星捐資5,000萬港元設立“胡寶星香港基本法研究基金”,資助香港基本法和中國憲法有關的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胡寶星說:“基本法是香港繁榮、穩定、發展的基石,我只是盡一位香港居民也是中國公民的責任。發展基本法研究事業,全面貫徹實施基本法,具有重大意義,我願意為此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這筆基金,資助香港多間大學法學院招收研究生攻讀基本法學位,多個獲資助的基本法論壇成功舉辦、基本法書籍得以出版,向市民傳播了正確的“一國兩制”觀念。
樂善好施,與“紫荊”結緣熱心公益
胡寶星長期熱心公益,樂善好施,深得香港市民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欽佩和讚許,也因此蜚聲海外,於1999年獲英女皇授予爵士頭銜,他也是當時授勳名單中惟一一位香港人。胡寶星還於2002年獲法國政府授予爵士頭銜,以表彰他為慈善事業所作的貢獻。
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爆炸事故不幸發生,胡寶星在媒體報道上看到“最美逆行消防員”的照片時,深受感動,萌生了捐助消防員的想法。他立即聯繫並委托紫荊雜誌社總編輯楊勇通過香港中聯辦賑災賬戶捐款100萬港元。“我希望這些錢能幫到那些在大災大難之前‘逆行’保衛人民的消防員,更希望能因此讓他們知道,市民感謝他們,社會尊重他們!”胡寶星說。
從此,胡寶星與紫荊雜誌社結緣。2016年10月26日,胡寶星看到在殘奧會上奮力拼搏的香港殘疾人運動員,既被他們感動、又為他們驕傲,於是通過紫荊雜誌社捐款改善殘奧會運動員們的訓練和生活條件,並與多位香港殘奧會運動員在紫荊雜誌社舉行座談,胡寶星表達了對運動員們的尊敬,勉勵他們不畏艱難,繼續奮力拼搏,為港爭光。
2014年5月8日上午,清華大學隆重舉行“清華大學胡寶星法律圖書館”命名儀式。圖為揭牌現場(李兆傑 攝)
2018年春節前,寒潮空降香港,胡寶星擔心獨居老人的冷暖,主動提出資助,並發起“紫荊冬日送暖”行動,親力親為助長者安度寒冬。派發棉衣時,他還關切地問長者衣服夠不夠暖,有沒有請義工來照顧起居,同時呼籲社會各界人士關注弱勢群體,積極參與到義務工作中,使更多有需要幫助的人士得到支援。
胡寶星還在東華三院、保良局、防癆心臟及胸病協會等多個慈善公益團體及協會中擔任重要職務。對慈善事業,他不僅大方捐助,更堅持親力親為。胡寶星說:“守望相助,是香港特別寶貴的優良傳統。我希望可以盡己所能幫助到有需要的人,更希望能帶動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積極貢獻社會。”
造福桑梓,支持年輕人學習深造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胡寶星也對青少年的成長和教育十分關心,並積極在內地捐資助學。胡寶星祖籍廣東順德,他長期關注家鄉的教學發展。在香港回歸之前,花甲之年的胡寶星就克服困難回到杏壇家鄉,捐資125萬港元重修擴建由其父捐建的胡兆熾學校,劈山為孩子們建造了一個200米的標準田徑運動場。這所中學是杏壇第一所僑捐學校,大大推動了當時家鄉的教育事業發展。
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作為改革開放前鋒的廣州製造業發展迅猛,對技術工人的需求量也急劇增加。胡寶星敏銳地發現,對家鄉青少年來說,職業技能教育可以更有效地幫助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於是,1999年,胡寶星又捐資300萬港元擴建杏壇職業中學,讓學生們在更好的教學環境下成長。家鄉人民為了感謝胡寶星的慈善之舉,將這所學校改名為順德區胡寶星職業技術學校,並授予胡寶星順德榮譽市民的稱號。多年來,他又多次捐資幫助學校擴建校舍,延聘名師,改善教學條件。
胡寶星鼓勵學生們要好好學習,開闊視野,勇於創造(圖:順德新聞網)
學校教學條件改善後,胡寶星發現有一些學生因為家庭貧困而無法接受教育,他又在2014年捐出上千萬,成立胡寶星教育慈善基金,資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胡寶星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年輕人有一技之長傍身,將來可以更好地融入社會、奉獻國家。對國家而言,隨著經濟的發展,對一線技術人員的需要也越來越多,幫助年輕人提高職業素養,也是支持國家轉型發展。”
胡寶星常說,幫助年輕人實現夢想,是他最開心的事。上世紀90年代初,一次機緣巧合,胡寶星開始支持陶瓷與玻璃及金飾製造、金屬加工和珠寶等專業的學生,幫助具有藝術天賦卻負擔不起高昂學費的青年學子圓夢。他還設立“胡寶星海外暑期旅遊進修獎學金”,幫助眾多青年踏上海外求學、遊學之路。“學習藝術是花費比較高的,但有才華有夢想的人不應該被埋沒,只要能幫到學生,我都願意做。”
對這些公益事業,胡寶星都十分低調。2009年,他曾捐出300萬美元支持上海博物館建設青銅館,以促進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但這一善舉一直不為人所知,直到多年後上海博物館主動對外披露才被媒體知曉。
除了慷慨資助年輕人完成學業,胡寶星還堅持與青年人對話交流。今年4月,89歲高齡的胡寶星仍堅持親赴順德區胡寶星職業技術學校看望孩子們。他在學生雙創實踐基地紫荊書屋與參加“科學微電影”校本課程的學子進行了一次茶話會,學生們圍著桌子與他“排排坐”,親切地叫他“寶星哥”,爭先恐後地跟他講對創科發展的看法,胡寶星則諄諄善誘,鼓勵學生們要好好學習,開闊視野,勇於創造。“寶星哥對創科的認識對我啟發很大,但對我影響更大的是他本人腳踏實地、敢闖敢幹、奉獻社會的精神。”參與座談會的一名同學說。
百年香港,群星熠熠。胡寶星未必是最富有、最閃亮的那一顆,但卻一定是極富愛心,時刻照亮一片心靈的仁愛之星。他用愛心引導愛心,用善念激發善念。在“寶星哥”的帶領下,家人、親戚、朋友及同事,紛紛加入到愛國愛港、維護法治、慈善助人和青年教育事業上來。時光流轉,星河燦爛,愛的種子總會發芽生根、開花結果,這個社會必將更加美好。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8年10月號
責編:莫潔瑩
編輯:胡越、趙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