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樹哲:作為改革開放的親歷者三生有幸
他是一位白手起家的香港企業家,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毅然回到家鄉投資,成為最早到福建投資的港商,他在南安市創辦的南豐針織廠被譽為“閩南第一枝報春花”。幾十年來,他的南益集團從承包經營、中外合資、獨資企業,到現在的成片開發,南益集團的發展史,可以說是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他,就是南益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樹哲。值此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本刊記者對林樹哲先生進行了專訪。
文|本刊記者 莊蕾
林樹哲
改革開放初期
回鄉投資
記者:您是較早回內地投資的香港工業界人士,當初為什麼想到要回家鄉投資建廠?
林樹哲:1979年,我和楊連嘉、徐偉福應呂振萬先生邀請,成為南益織造有限公司這家已有17年歷史的公司的新股東。自我們三人正式全盤接手以來,企業面貌逐漸改觀。隨著香港地價、租金、薪資節節攀升,製造業被迫外遷的新聞報道不絕於報端,以致成為工廠東主們見面的熱門話題。為此我們召開了董事會討論“南益織造怎麼辦”。
當時的南益織造算不上業內最大的公司,但擴張的勢頭已經很明顯,繼續留在香港,顯然深受束縛,成長必然有限。那麼往哪裡去?一個選擇是南下,到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這些國家去。另一個選擇是北上,回到內地家鄉。南洋並非陌生的地方,早年閩南人出外,目的地都是南洋各埠,到香港其實只不過是過境而已,況且呂振萬先生的建南行也曾有工廠在印尼和新加坡。內地家鄉則是大家的“烏籃血跡”,我們都生於斯長於斯,從感情和了解程度來講,南洋當然無法與之相比,所以心裡就產生了回家鄉創業的念頭。但當時內地的環境,讓許多香港人有所擔心。改革開放會持續嗎?過幾年會不會又走回頭路?
我認為,這樣的擔心其實沒有什麼必要。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關於思想、政治、經濟、社會的改革開放措施一個接一個,其中許多都是不可逆轉的。我是“文化大革命”後從內地出來的,我知道內地同胞經歷折騰之後,人心思定、人心思治,我也相信社會有其固有的慣性和邏輯,改革開放一旦開啟之後,就會一直走下去。幾位董事都贊同我的觀點,一致決定:往北走,回到內地,回到家鄉去!大家還談到:兩年來中國的變化太快了,如果要回去,那麼一定要快,搶佔先機!呂振萬先生也“聊髮少年狂”,興奮地說:“要回去。我送十二個字:舉大旗,擂大鼓,走大道,創大業。”大家聽了都一齊給他拍手叫好。
林樹哲秉持工匠精神,定期巡視工廠,在製衣車間內指導工作
那天的董事會開得時間很長。我們走出公司的時候,觀塘的大街已經華燈璀璨。我覺得心裡也充滿了光明,輕松而踏實。幾天之後,我跨過了羅湖橋,到家鄉探索辦廠道路。1981年春,南益集團回到了我的家鄉南安。
南益集團的發展反映出改革開放的成功
記者:您在回家鄉建廠的初期遇到了哪些困難?是如何解決的?
林樹哲:當時南安為南益集團選擇的合作對象是二輕局下屬的官橋農械廠。1981年3月,我們租用一個800平方米的鑄鍋舊車間創辦了南豐針織廠,加工生產羊毛衣。當時中外合作的主要方式是“三來一補”,即外方來料來樣加工、來件裝配,補償貿易。香港南益提供原料、樣板、設備、資金和海外市場,派出技術人員指導,在這個合作廠裡組織生產,產品銷售得到的利潤補償外方投入後雙方再按合同分配。
我們和官橋農械廠合作不久就碰到一個大麻煩:勞動紀律渙散。當時“大鍋飯”“鐵飯碗”“出工不出力”這些觀念流毒尚深,工人難以管理,生產備受影響。南安二輕局作為主管局和我們一樣著急。局長陳台振親自帶著廠支部書記郭厥龜、廠長陳金鍛到深圳與我們商討解決辦法。那時南安與深圳之間沒有飛機,沒有火車,沒有高速公路,一行人坐著咔咔作響的客車,顛簸了21小時才到深圳。面對問題他們態度誠懇,是非分明,不掩蓋,不護短,不推托,堅決支持我們建章立制,主動承擔整頓責任。整頓開始後,一些工人糾集起來圍攻廠領導,南安公安局及時介入,整頓得以順利完成,奠定了南豐針織廠順利發展的基礎。
1986年,南安外經局與另一家港商合作的一家針織廠由於體制問題面臨停產,縣委縣政府研究解決辦法,主動地建議由南益承包經營,以消除體制上的障礙。這也開了國企改革的先河。放在今天這不算什麼新聞,但在當時,卻是不可思議、冒著極大風險的事情。
1989年6月,一場風波使泉州地區糧價一夜之間從0.85元飛升到將近2.00元,一時謠言四起,南益集團各廠一萬多名工人連夜排隊搶購餐券,騷亂一觸即發。我趕回工廠,連夜趕到余縣長宿舍求援。其時已過午夜,余縣長緊急和劉書記等人商量,當即調撥10萬斤平價糧食支持南益,並且向工人說明不要信謠,危機才得以逐漸解除。
隨後我們又創辦了南泉製衣廠、莆田南興針織廠、南星機械公司、南華公司等,開發了南安蟠龍工業區。到現在,南益集團旗下已經擁有工業和地產兩個子集團,公司數十家。說這些,我毫無自詡之意。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成功的企業燦如星斗,南益集團如果能夠忝陪末座就已經十分榮幸了。我要說的意思是,從南益集團的發展,可以反映出國家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功。毫無疑問,4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跡,來源於改革開放對中國生產力的解放和與世界經濟的接軌。我能夠作為這一歷史進程的親歷者、參與者,實在三生有幸。
“我們處在能圓夢的時代”
記者: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您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林樹哲:改革開放是一場自上而下推動的偉大的解放運動。改革開放初期,邁向新時代的大門雖然已經打開,但計劃經濟時代遺留下來的舊體制、舊政策、舊習慣仍然大量堆積,阻礙著前進的步伐。怎樣清除舊障礙,建立新體制,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政府都在“摸著石頭過河”,都在設法解決問題。各級幹部所體現出來的責任心和創造性,現在想來還讓人敬佩不已。
林樹哲熱心公益,捐資助學。圖為福建中學油塘分校林樹哲教學樓揭牌儀式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改革開放初期那個年代的特點,我想說,那真是一個有夢能圓的時代!
今天是昨天的延續,中國的改革開放還在不斷深入。步入新時代,在習近平主席的帶領下,我們又開啟新的征程,這又是一個美好的中國夢。這個夢,我們也一定能實現。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8年10月號
責編:莫潔瑩
編輯:胡越、趙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