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香港段通車 “一國兩制”駛入新階段
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已於9月23日通車,這是一個歷史性時刻,標誌著“一國兩制”駛入新階段。隨著高鐵香港段、港珠澳大橋以及蓮塘/香園圍口岸三大跨境項目陸續落成,成熟完善的交通網絡將進一步便利港人在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內尋找最合適的工作機會,突破單一城市經濟結構的限制,有利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文|香港 楊志紅
三大動脈打通
香港與內地聯繫的通道
高鐵連通整個珠三角的高鐵網絡,高鐵通車後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將形成;被譽為國家“超級工程”的港珠澳大橋,作為一個連接紐帶,打通了東西兩軸,讓整個大灣區協調、平衡地發展;蓮塘/香園圍口岸坐落於香港特區政府未來著力發展的創新科技的區域,很好地配合了香港和深圳“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建設,口岸建成通車後,不僅促進港深城市發展空間的整合,而且還將香港與粵東及粵東北地區聯繫起來,建立粵港澳更緊密的經濟及貿易聯繫。
9月22日,香港西九龍站舉行“廣州-深圳-香港”高速鐵路(香港段)開通儀式(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今年1月,香港中聯辦主任王志民在《求是》雜誌撰文指出:“隨著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等基礎設施的投入運營,大灣區一小時優質生活圈指日可待,香港同胞尤其是青年人可以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生活、發展,成家、立業,創業、創新,在這個新的更大的共同家園中獲取國家發展帶來的巨大機遇和紅利。”
今年3月6日,王志民主任接受傳媒專訪時又表示,改革開放和“一國兩制”的提出,為香港創造了很大的宏觀政策和制度紅利,隨著港珠澳大橋、高鐵、蓮塘口岸等一系列基礎設施即將投入使用,香港迎來了新一輪大發展的機遇。
的確如此,三大跨境工程開通後,由香港到粵港澳大灣區內主要城市的時間將縮短至原來的一半到三分之一。不僅如此,這三大工程如同香港的三大動脈,從東、西、中三個方向打通了香港與內地聯繫的通道。這不單改變了粵港澳大灣區的時空概念,也從基礎建設、交通、旅遊、物流等多方面全面提升了香港的競爭力。
高鐵開通將提升區域經濟活力
2018年是香港基建發展的重大年份,“硬”至港珠澳大橋、高鐵香港段、蓮塘/香園圍口岸等三大基建的開通,將為香港打開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大格局;“軟”如西九戲曲中心、大館及新聞博覽館等文化項目,都會於今年內相繼落成。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香港報業公會頒獎禮上形容,香港於一年內開通三大跨境基建,可說是“史無前例”,尤其是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出台,更可謂“生得逢時”。
三大跨境項目中,最快產生效應的是廣深港高鐵,香港高鐵融入全國2.5萬公里的高鐵網,可以直達44個城市,直通全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和長三角、珠三角這兩個內地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並可以直通中部的鄭州、武漢、長沙、南昌等重要城市,也連接上東南部的福建和潮汕地區,以及西南部的雲貴地區,這對香港未來“一國兩制”的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
從短途看,香港北上的第一站是福田,這裡是深圳的鬧市,是金融與科技中心一帶;東莞是創新科技的配套和產業落地的基地;而此次新增加的兩個短途站點光明城站與慶盛站是創新與科技產業新發展區。這些區域香港半小時左右就可以到達,即便是廣東省會廣州,也僅僅需要40多分鐘。廣深港高鐵途經香港、福田、深圳北、東莞、廣州,深入粵港澳大灣區的腹地,加快大灣區一體化整合的進程,而具有一國之利、兩制之便的香港,將發揮自己的特色,不僅可以帶動大灣區發展,其本身也會在經濟文化各方面開拓新氣象。
高鐵西九龍站參照目前實行“一地兩檢”的深圳灣口岸模式,即乘客可在同一個地方依序辦理兩個不同管轄區的通關程式,大大節省了過關的時間。
在西九龍站實施“一地兩檢”,是符合香港最大利益的最佳方案,有利於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的運輸、經濟和社會效益最大化,有利於深化香港與內地的互利合作,有利於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對於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具有重要意義。香港反對派反對“一地兩檢”的所謂“理由”荒謬絕倫,根本站不住腳。面對國家快速崛起、國力日盛和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些不可逆轉的大勢,面對香港支持“一地兩檢”的主流民意,反對派反對“一地兩檢”是蚍蜉撼樹,螳臂當車。
來源:國家發改委等部門《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16-2030)
高鐵的特徵是快速,它提高了區域交通效率,引發以核心城市為中心的同城效應,加快要素、包括人才要素的流動,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深遠。高鐵的開通,為香港經濟活動向周邊區域擴展創造了條件,將提升整個區域的經濟活力。高鐵香港段通車,包括人才流動的各種要素的快速流動,也將提速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科技走廊建設。
高鐵時代也將改變生活方式,大大拓展“一小時生活圈”的物理範圍,為未來的生活提供更多想像空間。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目前在廣東省長期居住、工作及升學的香港人達到51萬。高鐵香港段通車後,這些港人工作與居住的金錢與時間成本有望大幅降低。
(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新活力青年智庫總監)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8年10月號
責編:莫潔瑩
編輯:胡越、趙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