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粵港澳大灣區 勢必創造改革開放新紅利

過去四十年,廣東、香港和澳門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均取得驚人的成就,是城市群合作的典範,三地的各界別和各階層人民都分享了多方面的紅利。

全國政協副主席 梁振英

梁振英:粵港澳大灣區 勢必創造改革開放新紅利

人類偉大工程,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跨海大橋 (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三地共贏改革開放巨大紅利

眾所皆知,改革和開放帶來巨大紅利。廣東毗鄰港澳,文化相近,言語相通,改革伊始,廣東對港澳的開放取得佳績,加强了三地人民和企業對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勇氣和信心,粵港澳三地優勢互補的合作不斷擴大,層次不斷提升,三地經濟得以快速發展,同時成功升級轉型。廣東每一輪對港澳的擴大開放,包括對港澳的先行先試政策,都促成新的和更深化的改革,而每一輪的改革和開放,三地的生產和生活要素就更流通,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的解放,三地的合作和發展都走向一個新舞台,踏上一個新台階。這些都是改革和開放的紅利。

香港和澳門回歸之後,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框架內,粵港澳三地政府分別成立了合作機制,即“粵港合作聯席會議”和“粵澳合作聯席會議”,開展全面合作,範圍不僅是經濟貿易,也包括民生以至環保問題,大氣污染的共同治理是一個少為人知的例子,並且取得顯著效果,這是改革開放紅利以外的合作紅利。

未來半年,隨著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和蓮塘/香園圍口岸的相繼落成通車,三地人民、企業和政府的往來將更為便捷,生產要素的流通將更為暢順,香港作為跨國企業在廣東一帶的地區總部的優勢會更為突出,在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之間當天來回甚至每天來回的態勢會更為普及,三地的人民和企業都會收穫基建紅利。

可從五方面推動大灣區發展提速

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和合作的成效是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的基礎,而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和蓮塘/香園圍口岸等大動脈即將通車,在這些新的和有利的條件下,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要再次提速,就要在以下五個方面不斷努力。

一是要爭取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全面改革和開放中更大的紅利。面對未來幾年的全球政治和經濟環境,這種紅利對三地的民、商、官來說,有更現實的需要。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與其他國內外城市群不一樣。其他城市群中的城市使用的是同一套制度,而且相互開放,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完全暢通;但是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用的制度與廣東的9個城市不同,而且相互之間不完全開放。接下來,粵港澳三地要有新的大發展,就必須在符合港澳基本法的前提下,有新一輪而且是力度較大的改革和開放,釋放市場力量,讓市場在大灣區城市群之間的資源(包括生活和生產要素﹚配置中發揮最大的作用。目前,香港和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的政治條件已經具備。大家正確地認識到粵港澳的進一步合作,完全可以與“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並行不悖。因此,在過去四十年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我們要以全面改革開放的精神引領規劃工作,要做到政策創新,協調發展和互利共享。

二是要擴大合作領域。區域合作是全方位和多元化的合作,因此在謀劃粵港澳大灣區的共同發展,我們必須拓寬視野,在傳統的合作以外,考慮新的和更多元更全面的合作範疇。創科事業是好例子。各地的創科都需要“官產學研”的相互支持和配合,過去我們提出“官產學研”,指的是在一個城市之內這四股力量的結合。未來,我們要大力推動大灣區城市群之間的“官產學研”合作,尤其是香港各大學的先進研發力量和廣東產業的生產力量的結合。粵港澳三地的官方科研經費應該容許跨境使用,科技人員跨境工作的手續應該便利化,並且應該減少跨境科技人員的稅賦障礙。另一個例子是香港的出口貿易和廣東的製造業的合作。香港的貿易公司,即使是只有幾個員工的小型公司,都有長期和豐富的國際經營經驗,有廣泛的國際聯繫,同時有靈活的應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的能力,可以協助為廣東自主創新的產品開拓外銷市場。

梁振英:粵港澳大灣區 勢必創造改革開放新紅利

港珠澳跨海大橋將粵港澳三地時空大大拉近 (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三是要做好三地多層面的業務溝通和對接工作。在每一項政府對政府層面的規劃工作完成後,要馬上進行政府對企業(包括外國在三地的企業)層面的推介、說明和對接工作,同時要鼓勵和組織三地企業和其他民間機構之間的業務對接。要取得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實效,必須通過企業和其他民間機構的合作,因此要擴大合作範疇,就必須擴大三地企業和民間機構的溝通、交流和業務對接。

四是要做好對外商的宣傳工作。大灣區的高水平發展,需要外商的參與,因此不僅在政策上要向外商開放,更應該主動向外商做好宣傳說明工作。不少外商對大灣區的認識不足,重視不夠,粵港澳三地政府應該制定完整的對外商的專門宣傳說明計劃,以及統一宣傳口徑。香港是大灣區最國際化的城市,在外國設有經貿辦事處,因此應該承擔執行這方面的任務,工作時起點可以是各國在香港的外國商會會員、外國駐港記者及外國駐港領事館人員。

五是鼓勵更多港澳居民到廣東的大灣區城市活動。除深圳、珠海和廣州以外,港澳居民對其餘6個城市的現況,包括生活環境和事業發展機會認識不足。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和蓮塘/香園圍口岸通車後,交通更為方便,三地政府應該鼓勵更多民間團體,包括各級學校和青少年團體到廣東9市參觀訪問,破除成見,更新認識,實地了解大灣區當天來回生活圈的現實意義。

大灣區的共同發展是香港新的和具有歷史意義的機遇,是粵港澳合作的新平台,是改革開放的新試點,我對大灣區的未來充滿信心。梁振英:粵港澳大灣區 勢必創造改革開放新紅利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8年10月號

責編:莫潔瑩

編輯:胡越、趙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