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在香港怎麼過?
期待已久的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剛剛開通,就遇上了國慶長假。不少內地旅客紛紛搭乘“動感號”來到香港過節。高鐵的開通,大大縮短了親友團聚的時間,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
那麼除了常規的買買買之外,香港還有什麼好去處呢?今天紫荊小編就帶你去打卡香港新興網紅打卡地“大館”。
^ “大館小燈”展(李惟 攝)
2018年,香港迎來了古蹟保育及藝術文化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香港文化新地標、擁有170年歷史的香港最大型古蹟保育項目——中區警署建築群(“大館”), 歷經十餘年的活化,終於正式面向公眾開放。
中區警署建築群歷經了時代的變遷,從一所裁判法庭逐步發展成為集警署、裁判司署和監獄於一身的綜合建築群,見證了香港橫跨兩個世紀的發展,也承載著香港市民的記憶。
^
活化後的“大館”與周圍的現代建築融為一體,門前的芒果樹見證著這座建築的“前世今生”。圖為營房大樓(左)和警察總部大樓(右)(圖:政府新聞處)
“大館”之名來源於公眾對昔日建築群的簡稱,早在1880年代,各大報章已稱前中區警署為“大館”。活化後的歷史建築展覽館保留了這個名字,延續了香港的滄桑記憶。
懷著對百年歷史的好奇心,我們踏上了尋覓“大館”的古蹟文化之旅。

“大館”位於中環核心地帶,沿著中環半山扶梯,行至荷李活道,一幢白色的歐式建築映入眼簾,這便是舊時的“警察總部大樓”了。
說到“荷李活道”的名稱,現在人們常常會聯想到美國大片,其實這條街與美國電影業的“荷李活”沒有半毛錢關係,而是源於早年這一帶種植的冬青樹(Hollywood)。
這個名稱出現時,美國的“荷李活”尚未出名。如今,冬青樹不復存在,荷李活道和這個街區的歷史建築卻還保留著原來的樣子。
香港開埠初期,威廉.堅恩上尉成為香港政府首任裁判官,掌管判案工作,受命整頓治安和懲罰犯人,集警署、監獄和法庭為一體的中區警署建築群,便是從那時起修建的。
香港曾被英國管治,當時英國在香港推行殖民管治,同時建立警察、法庭、監獄等維護管治的暴力機器,以維護英國殖民統治者的利益。
^
警察總部大樓、營房大樓、軍械倉庫及數幢警察宿舍共同組成了香港第一個警署總部。圖為從空中鳥瞰1960年代的中區警署建築群(圖:政府新聞處圖片資料室)
警察總部大樓建於1919年,當時用作港島警區總部,內設辦公室及高級警官俱樂部。
大樓一層的辦公室有個特殊的用途,當年警員在此辦公室外的大堂等候見上司,參加升職面試(稱為“見board”),由阿Sir決定其升職與否,有的警員面試前十分緊張,甚至擔心弄皺衣服而長時間保持站姿,不敢坐候。
警員的招募標準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1920年代,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200餘名香港居民被徵召遠赴英國參戰,其中不少就是香港警務人員,他們中部分在戰後沒有返回香港,致使本地警力短缺,因此當局急需招募平民加入警隊。
當時警員按族群分成A、B、C三組,分別是歐籍、印度籍和華籍警員。1922年香港爆發海員大罷工,警員人手更加緊張,政府便從山東威海衛(時為英國租借地)招募了一班高大魁梧的山東警員,編為D組,舊時粵語童謠中所說的“ABCD,大頭綠衣,追唔到賊,吹BB!”就是由此而來,形容當時警察追賊時,用“吹BB﹙警笛﹚”的方式,提醒街坊協助捉賊,發揮警民合作精神。
50年代,警隊字首全部取消,後來港英政府將特務警察、輔助警察、義務警察等輔助隊伍整編為輔助警察隊時,為了將他們與正規警察區分開,便在他們肩牌編號上加了一個A字﹙Auxiliary﹚,回歸後仍然沿用,到今天大家在街上仍可見到肩牌上帶A字的警察。
1949年,香港首次招募女警,《工商日報》刊登了這樣一則招聘信息:“招女警10名,女幫辦1名;將來招募女警察之水準相當,惟有適當人材,方能入選。”這則信息的公布打破了歷史紀錄,許錦濤成為了香港首位女副督察。1973年,警隊的招募對年齡、身高、體重、學歷等都開始有所要求:“年齡17歲半至29歲的青年,身高五呎四吋,體重110磅,不論已未婚;女子身高五呎,體重92磅以上,未婚;學歷小學六年級或以上。”
2004年9月,駐守在中區警署的警員陸續遷往警察總部和其他警署,同年12月17日舉行“鳴金收兵”儀式,擁有140年歷史的中區警署便正式關閉。
^
“大館”開幕光影匯演《創造未來的歷史》,講述中區警署建築群170多年的歷史變遷和背後的故事(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歷時十餘年修復,重新開放的“大館”在這座警察總部大樓舉辦了開幕展,主題為“大館一百面”,寓意“一百位到訪者眼中有一百種回看大館的角度”。館內用燈牌重現整個街區的舊景,更在館內還原當時警署附近店鋪的擺設,讓遊客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展館內還循環播放著中環街坊的訪談,講述他們的“大館”記憶。
在總部大樓前,一棵茂盛的芒果樹格外顯眼,它已有60餘年樹齡,是現存中區警署建築群中的活文物。警署搬遷時,芒果樹曾被警方要求“不遷不拆”,只因警察中流行一個說法,當年結的果實越多,就有越多人升職,包括幾任警務處長。 “升職芒果樹”由此得名,有著特殊的紀念價值。
位於警察總部大樓正對面的營房大樓,曾為單身警員及已婚警長提供住宿,共三層,內設餐廳、 休息室、更衣室、槍房及辦公室,是前中區警署建築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座。重新開放後,大樓仍按歷史的樣貌修復出墻壁上的指示字樣,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歷史。

穿過營房大樓,可以看到一幢幢磚紅色的低矮建築,這便是域多利監獄(Victoria Prison),它建於1841年,是香港最古老的監獄,當時名為“中央監獄”,1899年才更名為“域多利監獄”,以紀念英國維多利亞女王。
香港開埠初期,中央監獄的主要功能是懲處犯人,通過監禁、苦工、限制飲食、體罰等不同程度的刑罰,令犯人對監獄產生恐懼,起到阻嚇作用。那時,監獄內有一種名為“食水飯”的刑罰,即華籍囚犯只分發白飯、水和少量鹽;外籍囚犯則分發麵包、水和鹽,作為限制飲食的懲罰。
^
昔日的監獄操場成為如今遊客的熱門“打卡”地。圖為臨贊善里的高墻
監獄共有六個囚倉,順地勢錯落而建,由高低不一的高牆所圍繞,高墻外斜長的奧卑利街以倫敦一所古老的司法機構——“中央罪案法院”(The Old Bailey)所在地命名,也俗稱“長命斜”,其原因與域多利監獄有關:
1879年起,全港所有繯首死刑都在這裡進行,行刑地點在B倉至D倉之間的空地,行刑時會用帆布遮擋外界視線,執行死刑的刑場比較接近亞畢諾道,因此死囚就囚禁在靠近那一邊的監倉,稱為“短命”囚;其他囚犯則囚禁在近奧卑利街的一邊,他們終有一日能從奧卑利街門口出獄,而從這條路去探監的人,探望的都是“長命”的囚犯。
直至赤柱監獄建成後,死刑地點便轉到赤柱監獄進行。奧卑利街的名字沿用至今,見證著香港司法體系的發展歷程。
20世紀,域多利監獄經歷數次變遷,早年因赤柱監獄啟用而短暫關閉,後因囚犯人數不斷增加,兩年後又重開,主要用於囚禁還押候審的囚犯。
二戰時期監獄內大部分設施都遭戰火摧毀,戰後大規模修葺後才再次重開。80年代,域多利監獄除了關押囚犯之外,還接收大量非法入境者。
1985年,監獄翻修出部分囚倉用以收納非法入境的單身女性,港英政府另遣返了一批“無證媽媽”,她們的丈夫便在奧卑利街靜坐抗議,一時引起社會關注。


域多利監獄曾關押過一位著名人士——愛國詩人戴望舒。
1938年,他與妻兒由淪陷的上海來到香港,居住在薄扶林道的“林泉居”,從事文化工作,多次發表抗戰文章。
1941年12月香港淪陷,一向支持抗日宣傳的戴望舒,落在了日本人手裡,不幸被困於域多利監獄。
在這堵高牆之下、陰暗潮濕的鐵窗之中,戴望舒飽受酷刑的折磨,但意志力堅定不屈的他,在獄中寫下了著名詩作《獄中題壁》:
“如果我死在這裡,朋友啊,不要悲傷,我會永遠地生存在你們的心上”,展現出他的無畏精神。

^
域多利監獄中的文學
2005年平安夜前夕,隨著最後一批懲教署人員、入境處人員和在囚人士遷出後,域多利監獄停止運作,並於2006年正式結役。這個曾經發生過無數悲歡離合故事的地方終告落幕,只留下一幢幢歷史建築等待迎接新的開始。
如今,活化後的監獄囚倉對公眾開放,完整保留了昔日域多利監獄的建築原貌,透過鐵窗看向面積不足7平方米的囚室,標準配置是一張單人塑料床、一張單人折叠床,以及如廁設施。
特別的是,修復後的囚倉以光影投射的形式向遊客重現囚犯在獄中生活的情境:有的在整理床鋪;有的三五聚集,打牌消磨時光;有的用石塊在牆壁上刻畫,記錄獄中歲月。
建築群中的空地是曾經的監獄操場,曾經是囚犯集會和康樂的場所,每天下午,犯人可以在此進行一小時的運動,操場一側臨贊善里的牆體明顯可見以不同顏色材質的磚頭、水泥不斷加高,防範囚犯逃離。而這面墻由於色調古樸,現已成為遊客的熱門拍照“打卡”地。
在監獄操場的兩側,新建了兩幢黑色的現代建築,用作當代藝術展覽與表演空間,既融入古蹟建築,又彰顯獨特個性、別具一格,其設計靈感源自古蹟建築物的磚牆,與四周的古蹟文物互相輝映,為館內的歷史建築群賦予新生命,注入新活力。
那麼,要如何前往“大館”呢?
點這裡查看最全攻略!香港最大型古蹟活化項目“大館”免費參觀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8年9月號
本刊記者:鄒李蕾、李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