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過重陽節

最美不過重陽節
最美不過重陽節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臨近一年重陽節。走進大街小巷、家庭院落,到處都洋溢著歡樂的氣息,瀰漫著清香的芬芳,沁人心脾,讓人心醉。多少親人相伴老人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


最美重陽節,因於一個吉祥的數字。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的“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舉行祭祖與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夕、清明、中元三節並列為中國傳統裡祭祖的四大節日。相傳重陽節的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


最美重陽節,源於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小伙,他聽老人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禍害。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於是他拜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為師,一年又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桓景回到家鄉,帶領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高山。他把茱萸葉子分給每人一片,又把菊花酒倒出來分給每人一口,說這樣瘟魔便不敢近身,方可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隻身降妖。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那瘟魔出水走上岸來,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衝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桓景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了重陽節,有了重九登高的習俗。


最美重陽節還得於德孝文化的傳承弘揚。九月初九,“九九”諧音“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民間在重陽節開展敬老愛老的活動。重陽節敬老,最能體現古人德孝這一獨特而樸素的自然道德觀。在古代,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人們祭天、祭祖,向天地、先祖表達感恩之情與崇敬之意。如今,祭祖這一傳統禮制還在一些地方延續,謹守“秋祭”習俗。而“敬老”傳統,不僅得到保留,還被當代人發揚光大。


今天的重陽節,已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1989年,我國把每年農曆的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農村、社區都組織老人吃長壽麵、排練文藝節目、秋遊賞景,臨水玩樂、登山健體,讓老人們的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裡。許多晚輩也會攙扶家中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準備優質可口的美味,充分展現和傳承了中國崇尚禮儀的傳統文化。尊重老人,愛護老人是傳統的美德,是社會的責任。又是一年重陽日,請大家行動起來,讓老人笑過重陽,讓老人們老有所樂,真正分享和諧社會帶來的祥和與溫暖,把最美麗的祝福送給全天下的老人。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趙珊